重慶市黔江區新華中學校

重慶市黔江區新華中學校

重慶市黔江新華中學校,1994年8月,設立黔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新華中學,為黔江自治縣教委管理的一所城鎮初級中學,9月初租房開學。1999年秋,招收高中班,2002年,學校辦成黔江區示範高中和重慶市普通高完中,2007年,學校建成重慶市重點中學。

基本信息

基本簡介

重慶市新華中學始建於1994年,位於黔江區文匯路。在過去九年的發展過程中,學校經歷了六年三地的租房辦學史,直到2000年與原城廂中學合併為現在的黔江區新華中學。2002年經重慶市教委批准為普通高級中學。學校占地160畝,分為A,B兩個教學區;現有教職工334人,在校學生5300於人,84個教學班,是渝東南地區規模最大的中學。近年來學校建了10000平方米的教學樓,7000平方米的科技樓,4000平方米的學生食堂,2000平方米的教師公寓,渝東南地區一流的運動場。 2007年高考奪取黔江區文理科狀元,一名學生考取了北京大學,實現了北大清華零的突破。國中升學考試優生人數一直名列黔江區第一。

基本情況

明晰的發展思路

新華中學從辦學的第一天起,就有了明晰的發展思路,即使是在"寄人籬下"的時期,全體新中人也是滿懷信心,從不氣餒,從不懈怠,從不滿足,朝著近期、中期、遠期目標乘風破浪,奮勇前進。2006年,達到重慶市重點中學標準,驗收授牌;中期目標:2007年--2010年,建成基本合格的現代化示範高中,力爭成為重慶市示範高級中學;遠期目標:2010年--2015年,全面建成現代化的示範高中,力爭成為國家級示範高級中學。終極目標建設一支高水平的師資隊伍,是建設一流學校的關鍵。新華中學一直非常重視師資隊伍的引進、培養和穩定工作,通過強化管理逐步調整學校師資隊伍結構,使師資隊伍呈現良好的發展趨勢。

一流的硬體設施

黔江區成立後,區委、區政府、區教委高度重視新華中學的發展,從調整布局、整合資源入手,利用原城廂中學、地區農校、地區電大地盤等資源和新華中學良好的辦學信譽,整合成重慶市黔江新華中學,並把新華中學的發展納入黔江區教育"十五"發展規劃,5年來,黔江區政府投入資金近2000萬元,新征土地70畝,使校園面積達到160畝,新建了10000平方米土家特色教學樓、7600平方米設施齊全、功能完善的科技樓,20000餘平方米渝東南最好的塑膠標準運動場。今年6月28日,黔江區政府又將擁有藝術樓、風雨操場等現代化教學設施較齊備的黔江師範劃入新華中學,作為該校的國中部。至此,新華中學已成為渝東南地區規模宏大、硬體設施一流的高完中,成為了重慶市重點中學。

雄厚的師資力量

  • 學校廣納賢才,面向全市、全國招聘優秀教師,努力構建多元化、多地域、多民族的教師隊伍體系和校園文化體系,讓四面八方的優秀人才匯集新華中學,自2000年以來,學校從湖北、四川及市內周邊區縣等重點中學招聘了12名骨幹教師,在西南大學、重師大、西華師大、湖北民院先後招聘了38名優秀大學生。同時黔江民族師範劃入新華中學,一大批講師到新華中學任教,特別是藝術教師的加盟,必將為新華中學的教育增添新的亮點。 輝煌的辦學業績 建校以來,新華中學過關斬將,教學成績排名始終居於同類中學榜首,辦學質量正在接近市級重點中學水平,辦學特色更是獨具風格。學校連續多年獲黔江區教育工作年度考評一等獎。2003年被區教委命名為"高中示範學校"、"德育示範學校"、"文明禮儀示範學校"。2004年市教委、市綜治委授予該校"安全文明校園"稱號,黔江區委、區政府授予該校"區級文明單位"、"重慶黔江·中國武陵山民族文化節先進集體"稱號;被區教委評為"教育科研先進單位"、"體育工作先進學校"等。2005年,更是新華中學創造輝煌成績的一年。中考創下了優生總數全區九連冠的佳績,高考實現了歷史性突破,譜寫了新華中學高考的輝煌篇章。2005年高考囊括了黔江區理科前三名,一位同學(陳高)理科綜合考滿分300分,上線率87%,錄取率82%,升學率、錄取率均居黔江區第一。 有了明晰的發展思路、一流的硬體設施、雄厚的師資、強大的發展後勁,新華中學的騰飛決不是夢,新華中學的明天一定會更加美好!
  • 現任校長

    胡發躍,男,1966年生,土家族,重慶黔江人,中共黨員,重慶師範大學政史系本科畢業,獲史學學士,現

    為中學政治高級教師,重慶市黔江新華中學校長。

    胡發躍校長忠誠黨的教育事業,愛崗敬業、嚴謹治學、為人師表,處處嚴格要求自己,具

    有強烈的事業心和高度的責任感,工作勤勤懇懇、任勞任怨,勇於開拓、銳意創新。從教22年中,在高三畢業班第一線任教11年,1994、1997、2001、2003、2005年獲高考學科創優獎;1995年獲黔江縣優秀教師稱號;2002年獲黔江區優秀共產黨員稱號;2005年獲黔江區普法先進個人;2006年獲重慶市校園安全先進個人,黔江區優秀共產黨員;2007年獲黔江區優秀教育工作者稱號。


    2013-

    胡發耀

    1994-2013

    方亞平

    發展歷史

    1994年

    8月中旬黔江縣教委決定在城區新建一所中學,定名為“黔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新華中學校”。緩解“讀中學難”矛盾,滿足家長、學生就讀理想中學的願望。

    8月20日 縣教委調黔江中學副校長方亞平組建新華中學,並主持該校工作。

    9月5日新華中學在黔江縣委黨校租房開學。教室2間,辦公室2間,招聘教職工陸榮臻、蘭艾瓊、張玉蓉、馬勇、楊元華、陳軍、楊素紅7人,招收初一新生108人,開班2個。

    11月13日黔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成立十周年慶祝大會暨黔江軍分區閱兵式在原縣委前面黔江廣場(現民族中學處)舉行。新華中學全體師生120餘人參加了大會。

    1995年

    8月5日縣委書記楊廷壽、縣長馬平親自召開專題會,研究新華中學建設問題,當即形成《會議紀要》。並把設立新華中學寫入黔江縣委、縣政府《關於加強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

    8月28日學校設立教導處,張治文任主任。

    8月10~25日縣委、縣政府分管領導陳秉亮、宋永珍、李長均、夏德瞿,縣教委主任阮平等領導,多次督促籌辦進度。縣計經委、縣建委等單位也及時批覆相關事宜。

    9月1日秋季學期開學,招收國中新生4個班,學生228人,在縣黨校、縣圖書館各租教室2間、辦公室2間。

    10月8日中共新華中學校支部成立,由方亞平任支部書記。

    10月1日共青團新華中學校委員會成立,鄒瓊任團委書記。

    10月28日 黔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從黔府[1995]97號檔案通知,經縣委、政府研究決定,同意成立“黔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新華中學校”。

    1996年

    8月21日黔府人〔1996〕9號檔案,縣政府研究決定:方亞平任黔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新華中學校校長,免去黔江中學副校長職務。

    8月26日 招收國中新生4個班,學生231人,學校在縣黨校鍋爐旁自搭2間簡易教室,又在縣圖書館租2間教室和1間辦公室。

    9月15日四川省委託重慶市代管黔江地區,從此,學校開始接受重慶市管理。

    當年學校達10個教學班,學生672人,教職工31人。

    1997年

    6月18日重慶市直轄後,黔江地區由四川省劃歸重慶市。 學校正式由重慶市所屬黔江地區黔江自治縣管理。

    7月1日全校師生組織收看中國從英國收回香港,並對其行使主權的實況。

    7月10日學校首屆國中118名學生畢業,達到縣重點中學高中錄取分數線52人,上中師、中專線18人,升學成績排名全區同類中學第一名。

    8月23日學校又在縣黨校食堂自搭2間簡易教室,在縣黨校食堂上面租5間單人宿舍,1間作教師辦公室,另4間打通改成2間教室。

    8月29日 秋季學期開始,招收4個班,學校達12個教學班,學生798人。

    10月中國教育工會黔江自治縣新華中學教育分會成立,王明碧任工會主席。

    11月23日黔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經國家組織檢查驗收合格。新華中學“雙基普實”(基本普及初等教育、基本掃除文盲,普及實驗教學)各項任務園滿完成。

    12月16日黔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扶貧攻堅經國家組織檢查驗收合格。

    1998年

    2月20日重慶市政府授予黔江自治縣““雙基普實縣”。

    2月23日重慶市報國務院批准 撤銷黔江地區,建立重慶市黔江開發區。

    3月23日重慶市政府授予黔江自治縣“越溫達標縣”。

    5月4日 石君任共青團新華中學校團委書記。

    6月18日重慶市黔江區開發區黨工委、管委會正式掛牌成立。

    7月10日學校第二屆國中生畢業,上縣重點中學錄取分數線89人,上中師、中專分數線15人。學校升學成績位居全縣第一名。

    8月26日鄒瓊任教導主任,同時任新華中學校支部副書記。

    8月28日至9日2日開發區管委會副主任石登相、黔江自治縣副縣長夏德瞿、縣教委主任阮平先後到師範、地區農校協助給新華中學租房上課。

    1999年

    7月學校國中升學成績再次位居全縣第一名。

    9月在黔江開發區管委會、縣委、縣政府領導的關懷下,經學校領導的艱辛努力,學校最後得以在地農校、地電大租到教室8間、辦公室2間,解決初一新生6個班、高一新生2個班在此上課。

    8月18日縣教委下達新華中學校開始招收高中新生的計畫110人,8月21日完成招收高中新生123人。

    11月曾燕斐等學生寫信給國務院,反映學校“長期租房上課,路難行”的實際情況,朱鎔基總理十分重視,親自批覆當地儘快解決。

    12月20日全校師生觀看中國從葡萄牙收回奧門的盛況。

    12月30日學校部分師生參加自治縣和開發區組織的“黔龍鬧春,迎新世紀”的文娛活動。

    2000年

    2月28日春季開學,學校實行分塊教學:以縣黨校、縣圖書館為一塊;黔江縣城廂中學為一塊;黔江地農校、電大為一塊的3個地方辦學的歷史。

    5月4日黔江自治縣人民政府召開召開專題研究解決新華中學辦學條件的現場辦公會,研究決定新華中學合併城廂中學,報開發區管委會審批。

    6月25日國務院國發〔2000〕88號檔案,批覆重慶市人民政府(渝府發〔2000〕28號檔案):撤銷黔江開發區,設立重慶市黔江區,行政規格為正廳級。

    8月8日黔江開發區、自治縣兩級教委和新華中學、城廂中學的領導開會討論具體事項。

    8月28日黔管委〔2000〕95號《批轉關於新華中學與城廂中學合併的實施意見》。兩校合併後,方亞平任校長,舒顯祥任黨支部書記,蔣榮、鍾世敏任副校長。

    9月區政府將綜合中專原地農校和地電大的校產劃撥給新華中學,使學校才結束租房的歷史,終於有了自己的家。

    9月2日鄔忠余任總務處主任。

    9月10日重慶市人事局、重慶市教委授予方亞平為優秀教師。

    9月16~20日新華中學校長方亞平參加了中共黔江區委第一次代表大會。

    9月21~27日新華中學教師蔡詩翠、張明洪、向開紅三人參加了政協黔江第一屆會議,被選為區政協委員。

    9月黔江區委、區政府成立後,區教委從調整學校布局,整合資源,將城廂中學、地區農校、地區電大校園合併,設立重慶市黔江新華中學校。月底,學校發展到32個班(高中6個班,335人)學生1858人,教職工156人。

    2001年

    1月3~4日校長方亞平參加了黔江區第一次教育工作會議。區委書記張宗海作題為《加快教育改革推進素質教育為實現黔江教育的全面振興》的講話。區委、區政府作出《關於實施科技興黔戰略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

    1月8日中共重慶市教育工作委員會授予方亞平為優秀黨政領導幹部稱號。

    2月20~23日區人大第二次會議,區委、區政府把新華中學創市級重點中學的建設,納入《黔江區社會經濟發展“十一五”規劃》。

    4月渝懷鐵路動工修建。

    6月20日黔江教發〔2001〕146號檔案通知,同意新華中學聘任吳仕清為辦公室主任。

    6月24~26日國中畢業生參加重慶市聯招考試工,在全區前1000名中,新華中學占248人,上黔江重點中學分數線121人,首次突破100人大關,排名全區同類中學第1名。上本校高中錄取分數線253人。

    8月20日合併後的重慶市黔江新華中學第一屆工會委員會成立,舒顯祥任主席,王繼太任副主席,況永憲、田桂鳳、陳軍為委員。

    同年中國先在廣東等地出現“非典型肺炎”,後迅速向全國傳播。學校在區委、區政府領導下,及時採取“控制外來人員,有可疑的人隔離,每天上報”等措施,進行防止工作。全校沒有發生因此 死亡的現象。

    同年根據區上安排,學校開展了講政治、講思想、講團結的“三講”教育活動。

    2002年

    3月6日黔新中〔2002〕1號檔案,向區教委申報新華中學為重慶市普通高完中。

    3月12日黔江區教委以黔江教文〔2002〕17號文,授予新華中學“示範高中學校”稱號,並向重慶市教委申報。

    7月7~9日新華中學首屆高中畢業生,上重點大學本科分數線5人,上一般院校本科線40人,位居全區同類中學之首,實現了“開門紅”。

    8月20日胡發躍任新華中學副校長。

    8月19日 黔教工發〔2002〕9號檔案,批覆學校新建黨支部,由舒顯祥任支部書記。

    9月2日 喻宗學擔任新華中學校副校長。

    11月7日中共新華中學校總支部成立,由舒顯祥擔任總支部書記職務,方亞平任副書記。黨總支下設:國中支部、高中支部、後勤支部等3個支部。

    11月12日 渝教基〔2002〕74號檔案批覆:黔江新華中學為“重慶市普通高完中”。

    12月部分學生給區委書記劉學普寫信,反映長期到校上課路難行的實際情況,引起區委、區政府的高度重視,專題召開會議,研究新修新華中學到譚家灣的路,解決新華中學行路的困難。

    同年根據區上安排,學校繼續開展“三講”教育活動。

    2003年

    1月投資700萬元新建的渝東南最大的教學樓11000平方米,年底投入使用。

    5月學校對教育教學專題研究很有特色,英國駐重慶領事館總領事艾琳女士專門來校訪問。

    同月黔江區法院安克建被聘請為新華中學法制副校長。

    6月24日國中畢業生參加重慶市聯招考試新華中學校居黔江區榜首。

    7月20日高考成績揭曉,高中畢業生237人參考,上重點線15人,一般本科線69人,上重慶市新聞線82.5%,仍排名同類中學第一名。

    8月25日鄒瓊任新華中學副校長。

    12月31日黔江區編制委員會《會議紀要》,同意將新華中學按副處級單位對待,其主要領導納入區委管理。

    同年新華中學校第一期48套教師廣廈工程竣工。

    同年全國性出現禽流感疫情,學校按照區委、區政府部署,及時進行防止,每天按時報防止進展情況。

    2004年

    2月 新華中學校升為副處級單位,學校黨政主要領導由區委、區政府任命。

    同月吳仕清任新華中學副校長,黔江教發〔2004〕41號檔案批覆,王繼太為辦公室主任,龔節亮為辦公室副主任。

    3月重慶市市教委主任歐可平等領導來校檢查“創重”工作。

    4月30日 區委、區政府成立了“黔江區新華中學創市級重點中學領導小組”,區委副書記龍大奇任組長,區委常委、常務副區長陳國華和分管副區長劉承升任副組長,相關部門為成員單位,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區教委。

    5月學校教代會組織教職工分配第一期集資房。

    6月26日 區中考成績出來, 新華中學校國中畢業生685人參加重慶市聯招,在黔江區前1000名中,新華中學校占289人,居全區第一。

    7月24日高考成績揭曉。高中畢業生342人參加高考,上重點線25人,上重慶市新聞線71.5%。

    9月10日國家教育部授予方亞平優秀教育工作者稱號。

    9月26日學校部分師生參加了“第一屆中國武陵山文化節暨武陵山區民族之花”活動。

    11月14日區委書記劉學普,副書記、區長張宗清到校檢查指導“創重”工作。

    12月鄒瓊被重慶市教委、市教育工委授予“德育工作先進個人”。 同年根據區上安排,學校繼續開展了“三講”教育活動。

    2005年

    3月400米環形塑膠跑道,人造草坪運動場投入使用。

    4月何明任中共黔江新華中學校總支部書記。

    5月2~6日順利地承辦了黔江區第四屆人壽杯中國小田徑運動會。

    同月建築面積為7600平方米的科技大樓竣工。

    6月28日黔江區委、區政府行文決定把原黔江民族師範學校的資產整體劃轉給新華中學校。

    同月國中畢業生參加中考,在全區前1500名中,新華中學校占245人,居全區第一。

    7月22日高考成績出來 新華中學高中畢業生參加高考取得歷史性突破,囊括了黔江區理科前三名,一名考生獲理科綜合滿分300分。

    8月28日 學校部分師生到體育館參加黔江建區五周年慶祝文娛演出活動。

    9月秦大鵬任黔江新華中學校副校長。

    9月23日重慶電視台20周年重慶在黔江舉行,新華中學600名學生組成的方隊演出成功。得到台慶負責人高度讚揚,並表態送整台道具給學校。菸草公司給學校捐款8萬元,作文娛活動會經費,區長張宗清表態:區慶五周年慶祝大會,新華中學代表隊坐前面。

    9月26日黔江區建區五周年慶祝大會在體育館進行,新華中學代表隊演出成功。

    12月30日重慶市教委授予新華中學校為“重慶市中國小德育示範學校”稱號。

    同年新華中學校建築面積45000平方米,總資產3000餘萬元,教職工315人,教學班71個班,其高中39個,國中32個,職業教育5個班,在校學生4528人,國中學生2007人,高中學生2571人。

    同年根據區上安排,學校開展了“學、查、改”的教育活動。

    2006年

    5月2日渝懷鐵路貨運通車,全校師生都為此感到十分高興。

    5月由區體育局、區教委主辦的重慶市“百事球王爭霸”五人制足球比賽中,新華中學的初一、初二、高二分別奪得了黔江賽區三個年級組的第一名;在黔江區第五屆“中國人壽杯”中小學生田徑運動會上,新華中學高中組奪得了團體第二名;在“黔江區第四屆中小學生展演活動中暨第二屆中小學生美術作品大賽”中,新華中學校學生表演的小合唱等五個節目奪得了第一名,綜合成績名列城區中學團體第一名;在黔江區第六屆中學生片區(城區)籃球賽中,新華中學校高中女子隊了奪得了團體第一名,國中男、女代表隊均奪得團體第二名。

    5~9月 黔江區同全國大多數地區一樣,發生百年的旱災,全校師生參加了抗旱救災活動。

    6月26日重慶市委常委、市政府常務副市長黃奇帆帶領市教委等市級有關部門負責人來校視察,對學校的“創重”工作和學校發展作出重要指示,市政府全力支持新華中學“創重”,給予學校1000萬元的經費支持。

    7月中共黔江區委書記洪天雲,副書記、區長楊宏偉,副區長劉承升到校對創重工作進行檢查、指導。

    7月10日高考總成績揭曉,新華中學600分以上突破13人,最高分李燈橋同學662分,上重點線85人,比2005年增長了2倍多,6人被北京師範大學、浙江大學等名校錄取;文科生熊錦、米賢坤獲數學滿分150分,高考上線率、錄取率均居全區第一位。這一輝煌成績,超過了渝東南片區的酉陽一中、彭水中學校。

    7月17日,重慶南開中學校校長宋璞與黔江新華中學校校長方亞平在黔江共同簽署了兩校友好協定,重慶南開中學同意在教育科研、師資培訓、高考信息等方面給予黔江新華中學校幫扶。

    9月規模宏大,功能齊全,設備先進的7600平方米的科技樓投入使用,成為新華中學集行政辦公、實驗、電教和圖書於一體的綜合大樓,同時寬敞明亮、整潔衛生、設備齊備的區內一流的3600平方米的學生食堂投入使用,解決了學生用餐難的問題。

    10月25日區教委主任高峰來校視察工作,給予學校130萬元用於更新實驗、電教、圖書等設備。

    9~12月份,由學校辦公室牽頭,各處室全力合作,規範整理“創重”資料298卷。到12月中旬,學校“創重”迎檢工作準備就緒。

    11月2日渝懷鐵路客運通車,該校學生上大學讀書,既減少費用,又省時間。

    11月6日重慶市教委教學儀器管理處處長余躍帶領南川市、武隆縣、石柱縣、彭水縣、黔江區教委分管領導和教儀站負責人檢查了黔江新華中學的實驗教學工作,新華中學一流的設備、科學的管理、健全的資料、規範的實驗,受到檢查組的, 讚譽,為黔江區獲得渝東南片區2006年中國小實驗教學考核第一名,做出了重要貢獻。

    12月22~24日“市級重點中學”驗收組專家對新華中學“創重”進行評估驗收,一致認為該校的各項指標,均已達到市級重點中學的要求,宣布新華中學通過市級重點中學的評估驗收。

    12月8日、28日中共黔江區委書記洪天雲,副書記、代理區長楊宏偉分別視察新華中學校工作。當他們了解到新華中學經歷了6年租房辦學艱辛,在短短的幾年就發展成為黔江區規模最大、辦學業績突出、社會效益良好的學校時,他們表示區委、區政府將進一步加大學校的投入,把學校建成名符其實的重點中學校,辦成人民更滿意的學校。

    12月26日振興建築公司總經理黃長華與學校簽訂協定,每年拿10萬元獎勵貧困優秀大學生。

    同月新華中學校成功通過市級文明單位驗收。被市精神文明辦命名為“市級文明單位”。

    同年新華中學校教育科研成績顯著,學校被中央電教館評為“十五”全國教育技術研究先進學校,方亞平校長被評為先進個人。國家“十五”重點課題《運用“幾何畫板”進行數學教學方法的創新研究》,重慶市“十一五”規劃課題《弱勢群體子女心理問題教育及其研究》成功申報並順利開題。

    2007年

    2月1~5日校長方亞平參加黔江區第二次黨代會。

    2月2~7日 教科室主任蔡詩翠參加政協黔江第二次代表大會,被選為政協委員。

    3月26日黔江區“讀書活動”啟動儀式在黔江新華中學校召開,中共黔江區委書記洪天雲、宣傳部長任光明等領導出席了啟動儀式。黔江新華中學校在師生中深入開展了“好讀書,讀好書,讀書好”的系列活動,大力推動了全區讀書活動的開展。

    4月 黔江區“文藝家進校園”活動在黔江新華中學校啟動,黔江區知名文藝家屈銀安、張玉林和李衛東,先後為新華中學校師生作了文學、音樂等方面知識培訓,豐富了校園文化,提高師生的文藝素養。

    4月30日重慶市人民政府批准黔江新華中學校為市級重點中學。

    6月15日黔江新華中學校邀請了市教委、區外重點中學校、黔江區四大家及各部門領導和區各級學校參加了掛牌儀式,出版了《新中畫冊》,進一步擴大學校影響,大力提升了學校形象和聲譽。

    6月25日 中考優生人數繼續名列全區第一,創下了“十連冠”。

    7月26日高考成績出來 新華中學校高考囊括了黔江區文、理科狀元,其中文科狀元熊錦以654分成績雄居渝東南片區榜首,排名全市第6名,被北京大學錄取;理科狀元龔華以656分成績獲渝東南片區第二名,被上海交大錄取;其152人分別被浙江大學、南京大學、中科大、北師大等大學錄取,升學率達91%,譜寫了新華中學校高考的又一輝煌篇章。

    8月20日劉兵兵、鄔忠余任新華中學校副校長。

    9月10日副校長吳世清被教育部授予“全國模範教師”稱號。

    10月,在重慶市第三屆農民運動會開幕式大型文體表演中,由新華中學校初二、高一、高三900名女生組成的表演方隊,擔任了序幕《在希望的田野上》的表演,表演出色,充分展示了黔江人民的精神風貌和土家苗寨的民族風情,贏得了掌聲和好評,新華中學校被中共黔江區委、區政府評為“重慶市第三屆農民運動會籌辦工作先進集體”。

    12月 湖南、貴州兩省部分地區發生特大冰暴災,學校組織師生力所能及地支援災區民眾。

    同年根據區委安排學校黨總支組織開展“作風建設年”活動。

    2008年

    3月學校聘請澳大利亞利易利碩士作客座教師。特邀美國泰山碩士、澳大利亞利芬夫婦外籍教師來新華中學教授外語課。

    同月黔江區公安局、區教委為學校配備了法制副校長。

    4月黔江區讀書活動啟動儀式在黔江新華中學校舉行,中共重慶市委宣傳部長何事忠,中共黔江區委書記洪天雲參加啟動儀式並視察學校,對新華中學校的發展和教育教學方面取得的成績給予了高度的評價。

    5月12日四川省汶川等縣發生特大地震(8.2級),新華中學校黨政工團聯合向全體師生倡議,為5·12災區人民捐款,共籌資金10萬元,通過紅十字會,捐給四川省北川縣中學用於重建。

    7月高考新華中學校有89人上重點線,理科最高分為646分,文科最高分為630分,有25人總分超過600分,這成績刷新了黔江新華中學校高考的歷史記錄。

    9月在黔江區教工委、區教委組織的黔江區教育系統“祖國在我心中”愛國主義教育歌曲大合唱比賽(中學生組),黔江新華中學獲第二名。

    10月由國家教育部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和中國發明協會共同主辦的“第六屆全國中小學生信息技術創新與實踐活動”全國決賽在武漢大學舉行,黔江新華中學校高三(1)班張弘瓊、張正兩位同學代表重慶市參加了全國總決賽,張弘瓊奪得了全國二等獎,張正奪得了全國三等獎;校長方亞平、教師龐一明、王圖筆和鄭樂明獲全國優秀指導教師獎。

    11月在黔江區教委、體育局組織的2008年黔江區中學生籃球聯賽,黔江新華中學校國中男子組獲第二名、高中男子組獲第三名。

    同年新華中學校被列為香港田家炳基金會英語教師培訓項目學校,這是黔江區中學中第一個獲得此項目的學校,該項目主要是加強對英語教師的培訓。

    同年新華中學校黃子碧老師參加了重慶市高中英語教師優質課競賽榮獲二等獎,餘波老師參加重慶市青年教師優質課榮獲三等獎。

    同年新華中學校在黔江區政府、區招辦的大力支持下,投資40萬元,在60間教室安裝了監控設備和廣播系統,新華中學成為黔江區的第二高考考點;投資200萬元,建設60間多媒體教室。

    2009年

    3月 黔江新華中學校在“三八”婦女節組織了女職工到武隆仙女山開展了慶祝活動。

    5月共青團黔江新華中學校委員會被評為重慶市“五四”紅旗團委單位,團委書記石軍被評為重慶市優秀團幹部。

    6月在黔江區第五屆中小學生藝術展演活動中,新華中學校中學組獲兩個第一和兩個第二,學校獲團體第一名。

    同月中考繼續保持全區前列。7月黔江新華中學校高考1010人參考,857人上線,上重點線75人,

    8月黔江新華中學校積極參加了中共黔江區委組織開展的“紅歌唱遍武陵山活動”,以黔江新華中學校教師為主體,由中共黔江區委書記洪天雲親自帶隊訪問了武陵山片區各弟市縣,受到了武陵山各族人民的熱烈歡迎,也得到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重慶市委書記薄熙來的高度稱讚。

    11月黔江新華中學校被西南大學授予“國家教師教育創新西南實驗區示範基地”稱號。

    同年黔江新華中學校積極參加各級各種優質課競賽,其中楊梅參加了重慶市國中語文教師優質課競賽獲三等獎,高長青參加重慶市國中地理教師優質課競賽獲二等獎。

    香港方項目負責人羅范椒芬女士兩次到黔江新華中學校指導英語教學,市教委受港方委託安排重慶建新中學常年指導黔江新華中學校英語教學。

    黔江新華中學校在渝東南率先實現了教學手段的現代化,每間教室配備了多媒體教學設施,一線教師配備了教學用手提電腦,極大的提高了教師的教學效率和質量,結束了學校教師依賴一支粉筆教學的歷史。

    黔江新華中學校對校園進行綠化、美化,在教學區、行政辦公區和學生生活區等地方設定名人名言和警示語,新建了愛生亭、尊師亭、讀書亭,在教學樓前增添了8座名人雕塑和200平方米的浮雕,學校在打造數字校園、人文校園、書香校園方面走在渝東南前列。

    是年方亞平校長被評為重慶市勞動模範,秦松柏被評為黔江區“十佳教師”,秦紹軍被評為黔江區“師德標兵”。

    同年全校開展“學習踐行科學發展觀”活動。

    2010年

    2月26日在學校黨總支統一布署下,7個支部開展了教育教學技能競賽,通過競賽評選出了學校管理標兵、班主任標兵、教師標兵、新教師成長示兵,通過樹立黨員標兵,以點帶面,在全校掀起爭當業務能手的高潮,同時,學校黨總支建成了黨支部示範林。

    3月11日知名教育專家馮恩洪受聘新華中學名譽校長,當天舉行受聘儀式,馮恩洪教授欣然接受了黔江區人民政府頒發的聘書。並作了博得滿堂喝彩的《現場學術報告》和《深情寄語學生》做有知識有能力的人。

    4月14日上午大型校園演講《讓生命充滿愛》原創人,著名演講家鄒越來黔江新華中學校演講,他的激情演講感動了在場的家長、學生,很多人潛然淚下。鄒越老師受聘擔任新華中學的德育顧問。

    4月11日,全國知名教育家馮恩洪先生欣然接受黔江區人民政府的聘書,成為我校的名譽校長,對我校辦學思路的引領、管理水平的 提高、辦學質量的提升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同月學校與石會中學、黑溪中學、沙壩中心校結成集團學校,捆綁發展。學校充分發揮集團的龍頭作用,組織開展了學生管理現場會、優秀班主任座談會、初三英語優質課競賽、中層幹部經驗交流會等活動,整個集團在學生管理和留守兒童管理方面富有特色,在年終檢查中深受檢查組的好評,也得到全區各級各類學校的認可;集團學校國中畢業會考成績居全區集團學校首位。

    5月 針對全國校園傷害案件頻繁發生,學校成立了安全穩定辦公室,負責學校安全穩定工作,同時設立了校警察,招聘20名校園保全,在重要場所和地點安裝了40個攝像頭,校園安全實行24小時監控,確保了校園安全防範不留死角。5月,學校被授予“後壩山歌傳承基地”,唱後壩山歌成為我校特色

    6月學校大門竣工交付使用,校門的竣工標誌著學校環境得到了極大的改善,提升了學校的形象。

    同月由重慶市環保會與英國總領事館共同組辦的2010年“國際氣候酷派——綠色校園行動”中,新華中學高一女生景易瓊被評為“青少年氣候大使”是黔江區唯一獲此殊榮者。

    7月5日 高考成績揭曉,新華中學高2010級 1030名學生參考,600以上人數達18人,上重點本科硬線94人,上線人數957人,上線率93%,重點硬線人數,上線率再創歷史新高。

    8月 3日 重慶市黔江新華中學校圖書大樓動工修建。

    9月學校成立督察室,對學校教育教學管理進行督查,對存在的問題及時指出和糾正,對教育教學中突出的人和事及時表揚,教育教學管理盡一進規範。

    11月6日市教委依法治校檢查驗收小組對我校依法治校示範校進行驗收,檢查驗收組我校幾年來依法治校方面的成績進行高度評價,特別是在寄宿制學生管理方面在全市有特色。

    同日區市政園林局將新華東路改道的廣玉蘭等樹,送到學校栽在校大門下方的圍牆邊。

    11月27~28日學校在職教師388人參加繼續教育《國學經典》考試。

    12月2日區委、區政府召開幹部大會,市委組織部領導宣讀市委檔案,原區長楊宏偉任中共黔江區委書記,吳忠任區委副書記、區長,原區委書記洪天雲交流到國家扶貧辦工作,。

    當年,高中新課改在高一年級全面展開,為了適應新課改培訓的要求,學校以高中新課改為契機,全面提高教師的業務素質,首先是通過“走出去,請進來”的方式和校本教研對全體教師進行一輪新課改培訓,據統計,今年教師到市內外培訓達120人次,進一步更新了教師的觀念和提高了理論水平;其次開展優質課競賽進業務大練兵;各年級備課組首先在備課內進行公開課,推選一名優秀選手參加學校初賽,初賽以學科為單進行,初賽成績前10名參加學校決賽。通過多種方式的練兵,教師的業務素質明顯提高。據統計今年教師上公開課348節,優質課62節,教師每人平均聽課20節以上,當年校園平安穩定,無重大安全事故發生。

    2013年,開辦渝東南唯一一個學校開放書屋,學生可以自由借取書籍。

    學校簡介

    校訓

    明德至善,承良鼎新。

    2006年,制定了黔江新華中學校訓。明德至善,承良鼎新,出自《大學》,明德至善,“大學之道在明德,在素民,在止於至善”。勉勵師生員工樹立崇高的道德品質和良好的行為習慣。

    承良鼎新:“承良”,繼續、接續優良之意,包括繼承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美德,繼承古今中外優秀的人類文化遺產,繼承新華中學校的白手起家、奮發圖強的創業精神。“鼎新”,革新、創新,不斷創造新華中學校發展的新業績,讓新華中學校在全體師生員工的創造中,永遠傲立於改革的前沿,鼎立於發展的巔峰。

    “明德至善,承良鼎新”作為黔江新華中學的校訓,它的深遠意義有三:一、體現了德育目標首位的要求。這無論是從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需要,還是針對當今青少年思想道德現狀,都是十分必要的;二、蘊涵了繼承、改革與發展的關係。無論是古今中外業績輝煌的國家、朝代,還是有作為的地方、組織、團體、單位,無不得益於承良鼎新。中國歷史上漢武帝非常重視更化鼎新,因而成就一代霸業;日本明治維新,使得小小的島國在短短的時間內就超越了發達的歐洲老牌資本主義國家。三、鼓舞、激勵黔江新華中學校的師生創造人生的新業績,為新華中學的發展建功,為中華的富強立業。

    校風

    講規則,明禮儀,尚健康,求進取。

    古人云,不依規矩無以成方圓。這道理淺顯之極,故自古流傳至今,無人懷疑,也不容懷疑。因為現實生活中的人們若都不守規矩、不遵守起碼的生活規則,人也就回到了非人的動物種群之中,除了生存之本能,也就沒有了更進一步屬於人的東西。所以,過人的“生活”,其前提應當是“守規矩”——遵守最起碼的社會行為規則。亞里士多德有言,法治者,社會既有良法且社會活動主體又能普遍守法也。因此,既要健全制度,制度“良法”,又要普遍守法,遵章辦事。

    文明禮儀是人們在社會交往中的行為規範,是人類不斷走向文明、走向進步的結果。一個國家、民族、地區,鑒於百禮儀水平的高低,是其政治、經濟、文化是否發達的重要標誌;就個人而言,禮儀是一面鏡子,照出你的修養,是人的道德水平綜合素質的反映。中國是禮儀大國,素有禮儀之邦的美譽。繼承和發揚先輩傳下來的優良傳統,是我們的歷史責任。應當把弘揚中華民族禮儀當作自己的歷史使命,並在社會實踐中,加強禮儀修養,身體力行,為提高社會禮儀水平做出自己的貢獻。

    崇尚健康,既包括對身體、心理健康和言行文明的追求,又涵蓋促進師生身心健康成長的校園環境的塑造。

    常葆進取之心,立足工作、學習崗位,勇敢地面對挫折和困難,始終保持勇往直前的心態,相信自己,永不言敗,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業績,無愧於青春年華,無愧於人生!

    教風

    學高身正,啟智育人。

    師者唯有“學高”才可“傳道、授業、解惑”;師者唯有“身正”方可立已樹人,古人說過:修身之後方能齊家、治國平天下。學高身正就是“修身”,是為了求得自身的發展,只有自身發展了才談得上啟迪學生智慧,才能完成“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的教育大業。故學校用“學高身正、啟智育人”為教師的教風。

    學風

    在學善疑,自強不息。

    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樂學”方能“口不絕吟於六藝之文,手不停家之篇”,它是求知最好的基石。“學則須疑”,求知還要具有懷疑精神,否則就會陷入盲從,陷入迷信,就不會有創新和發展,正所謂“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

    自強不息:就是自己努力,發奮圖強,一息尚存,追求不止的意思。在人生的道路上,自己要自力更生,處於弱勢不自卑,遇到挫折不言敗,身處逆境不自棄,獲得成功不自滿,開拓創新不止步。學校以此為學生的學風。

    地址

    重慶市黔江區花鼓園路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