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江津區聚奎中學

重慶市江津區聚奎中學

重慶市江津聚奎中學校是重慶市重點中學,位於江津區白沙鎮郊的重慶市級風景名勝區——黑石山上,占地300多畝,總建築面積63500平方米,常年有學生4500多人。是國家級“綠色學校”,重慶市級“文明單位”、“市容整潔單位”、“文明禮儀示範學校”、“園林式單位”、“綠色學校”、“安全文明校園”、“中國小信息技術教育示範學校”、“衛生示範食堂”、“五四紅旗團委”。學校黨總支多次獲得江津區“先進基層黨組織”的稱號。

基本信息

特色鮮明

重慶市江津區聚奎中學重慶市江津區聚奎中學

學校辦學以“優美的環境薰陶人,悠久的校史激勵人,厚重的文化哺育人”而名播巴蜀,享譽川渝;“志不求易,事不避難”的校訓,鑄就了“崇德、篤學、勤思、力行”的校風和“知學、好學、樂學、成學”的學風以及“視學生為己出、視教育為己任、視自己為專家”的教風。學校每年都拿出10餘萬元,對品學兼優的同學進行獎勵,拿出20餘萬元對貧困學生進行資助。

英才輩出

重慶市江津區聚奎中學重慶市江津區聚奎中學

學校始創於1870年,辦學歷史悠久,130多年間培養學生5萬多人,先後留學出國的數百人,建國後升入高校的萬多人,其中傑出人物代不乏人,如吳芳吉(著名詩人,重慶大學創始人之一)、周光召(原中科院院長、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現任中國科協主席)、鄧若曾(原中國女排主教練,曾率中國女排獲“五連冠”)等。

環境幽雅

重慶市江津區聚奎中學重慶市江津區聚奎中學

聚奎校園是重慶市乃至全國範圍內發育最完美的森林學校,有國家級保護樹近200餘株。校園內獨有的大小黑石,無數的古樹名木、名花異卉、珍禽異鳥,70多處名人墨跡石刻,重慶市文物保護單位“聚奎書院”、明代的川主廟,陳獨秀作最後一次演講的鶴年堂等,與遍山的池、橋、碑、亭珠聯璧合,統一和諧。珍貴而豐富的自然和文化遺產,對全面提高學生素質有很強的潛移默化作用。

設施完善

重慶市江津區聚奎中學重慶市江津區聚奎中學

130多年的歷史積澱和改革開放帶來的巨大發展,為學生的學習、住宿、就餐、娛樂、鍛鍊等提供了優越的條件。學校教學設施設備先進、完善。建有高標準的實驗室,400米跑道的運動場,漂亮宏偉的教學大樓,潔淨舒適的學生公寓,4000餘人能同時就餐的學生食堂等。每間教室配備有多媒體,閉路電視等電化教學設備。更為學生的發展提供了切實的保障,並逐步實現了現代化。

質量升高:聚奎在20世紀初就是以辦學質量高聞名巴蜀的“川東名校”。不少名人偉士慕名前來講學、遊歷,也留下不少珍貴文物。如陳獨秀、馮玉祥、梁漱溟、文幼章等曾來此講學,至今校園內還有陳獨秀、馮玉祥、郭沫若、于右任、周光召等很多名人墨寶石刻。近兩年,學校獲市、縣級先進達50多次,學生在各種競賽中有29人獲全國級獎,159人獲省市級獎。高考統招上線率達90%左右,重點、本科上線率50%以上。

師資雄厚

學校現有在職教職員工近300人,專職教師218人,其中有中學中級、高級、特級教師總計138人,國家級、重慶市級骨幹教師8人,江津區級學科帶頭人和骨幹教師21人。近兩年,教師用筆記本電腦和多媒體上課基本普及,教師公開發表或獲重慶市級獎的文章共80篇,獲江津市級獎的有190多篇。

交通便捷

重慶市江津區聚奎中學重慶市江津區聚奎中學

成渝鐵路,長江航運,渝滇高速,渝合公路等均從校旁經過,南來西往,輻射等地區。

2001年11月18日,校友周光召冒雨回母校視察,並為師生提出了奮鬥目標:“不僅要把聚奎辦成重慶市重點中學,還應辦成全國的重點中學。”現在,全校師生員工正在為實現第二個目標而努力。

歷史沿革

重慶市江津區聚奎中學重慶市江津區聚奎中學

聚奎學校,位於黑石山上,從清代同治九年創辦聚奎義塾開始,發展成聚奎書院,演變為聚奎學堂、聚奎國小、聚奎中學,又先後與新本中學、江津三中合併,延續到今天,已經有一百三十五年的歷史。

黑石山,原名寶峰,後以多黑石得名。此山得造物者厚愛,經億萬年而成磊磊球石,靈動獨特,天下一絕。賴前人恩澤而有森森古木,後人苦心經營遂添百花之圃,招來群鳥栖息,鷺鷥雲集,又成百鳥之園。此天人合一之境,“是英雄鑄造之地,為山川靈秀所鍾”。

寶峰原是僻靜的山林,明代建有川主廟和寶峰寺,香火頗盛。清同治七年(1868),寶峰寺主持不守清規被逐,鄉人就寺址設義塾。當時,重慶開埠後,商品經濟逐漸發展,白沙鎮地處川西、川南及貴州通川東的水運要道,經濟發展比較迅速,然教育則異常落後,江津的幾水、育才、華峰幾所書院均在下半縣境內。於是,鎮內有識之士看中了黑石山這讀書勝地,積極籌辦書院。白沙團總張元富與鹽商鄧石泉曾多次到這裡郊遊,認為寺側空地幽靜寬敞,適宜讀書,山對面馬鞍雙峰,峙立如文筆,興學文風必盛,以後又多次磋商如何發展這一學校。同治九年,由張元富命名為聚奎義塾。取“奎主文昌”(《孝經·援神契》)、“奎主武庫”(《春秋全誠圖》)之義。張、鄧二人又發動程瑞章等二十餘人打會集資,會結束後,集得白銀三千六百兩,同治十三年(1874)春,開工建造書院房舍,由張元富主持其事。過了一年,經費用盡。得富商陳寶善捐白銀一千兩,才繼續施工。不久,張元富去世,書院工程還未完成一半,因經費無著宣告停頓。

五年後,得江津知縣國璋的大力支持,書院工程才得到恢復。國璋,鑲白旗旗人,蒙古京旗賡良佐領下監生,曾三度任江津知縣。他在任內熱心扶持教育。光緒三年(1877),他以管理鹽務來白沙,鄧石泉告訴他修建聚奎書院一事因經費困難已經半途停頓,又同他一起到黑石山了解情況,都為建院事受挫嘆息。這時,鄧石泉半開玩笑地說:“如果以後你任江津父母官,希望多多扶持”。國璋離去時,鄧又送他到白沙河邊。再三請求他把修建聚奎書院一事放在心上。不久,國璋果然任江津知縣,但不久即離職,光緒五年(1879),國璋再任江津知縣,他一上任就親自寫了一篇為聚奎書院勸募的文章,出面募集了白銀五千餘兩,命劉炳森為監工,繼續修建院舍,不到一年,院舍就峻工了。其時有差役梅魁犯法,國璋沒收其鄭家坡、白鶴井等處租谷為八十餘石的田產作為聚奎辦學基金。

重慶市江津區聚奎中學重慶市江津區聚奎中學

光緒六年(1880),聚奎書院正式成立。二月,舉行釋菜禮(即開學典禮),由程緩仁任齋長,出席者百餘人。新建成的院舍格調肅穆淡雅,頗具規模。大門上石刻“德星長聚五百里,廣廈顏開千萬間”,門內前廳兩壁,立石碑數座,刻有國璋、宋揚程德燦等人撰寫的《聚奎書院》等四篇碑文。院中講學廳兩側庭內植紅山茶十餘株,春節時盛開,狀如牡丹,繁花似錦,以象徵學校前途。

書院共辦理了二十五年,先後在此執教的有程德燦、周庚、李蔭南、楊蘭田等人,曾來此入學的五百餘人,前期辦學面向科舉,每年考中秀才的約十人左右,占全縣名額的一半,其中考中舉人的有鄧鶴鳴、黃翰、胡知行、塗熙雯、程文煥等人。後期注重自由講學,維新派的言論在書院中廣為流傳,甚受師生讚賞。後期學生因接受維新主張去外地尋求新學的較多,其中去日本留學的有鄧鶴丹、周常昭等。舊民主主義革命烈士卞鼒卞小吾,於1904年首創四川第一家日報——《重慶日報》的創辦人)等名學生離院去外地遊學。書院重藏書,收藏了乾隆以來出版的數萬卷古籍及大量的新學書刊,不少保存至今。今天的聚奎書院是川渝兩地保存最完好的清代書院,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1905年廢書院辦國小,稱“聚奎學堂”,鄧鶴翔任堂長。他銳意革新,由留日生鄧鶴丹、周常昭協助辦學,除保持傳統的國學以外,還請留日生唐定章、陶歲霖等來校任教,開設數、理、化、生等新學。1906年,即從日本購理化生儀器、標本和圖書以開展科學教育,並開闢運動場,開展體操、田徑等體育活動。同時,修建新式教學樓,培植花木,修築池亭,美化校園。1909年,國小第一班畢業8人,考入清華留美預備班的有吳芳吉等3人,考入成都高等工業學堂的有曹觀瀾等2人。學堂舉辦的果藝展覽,深受江津教育界人士的讚賞。同年,校方邀請同盟會員蕭湘來校執教,蕭湘大力宣傳民主革命思想。在保路運動興起後,堂長鄧鶴翔任保路同志會江津支會會長。武昌起義訊息傳來,學堂師生率先回響,並發動白沙軍民起義反正。1912年,學堂改稱“聚奎國小校”,為江津之先舉行首屆運動會。1913年,四川省巡按使署獎勵全川辦學成績突出的國小21所,聚奎名列榜首,譽為“川中模範國小”。1925年成立川東唯一的學校軍樂隊。1926年,為江津之首放映無聲電影。1927年,為江津之首自發電照明。

重慶市江津區聚奎中學重慶市江津區聚奎中學

1905年,鄧氏家族在白沙溜馬崗興辦了全川最早的女子國小之一的“私立新本女子學堂”,諸樹德(鄧鶴翔之妻)任堂長,1930年新本開辦國中。1938年,為避日機空襲。重慶女子師範學校遷溜馬崗,而新本女中遷黑石山下長石塔,與聚奎為鄰。1942年增辦高中,周弗陵、周乾行、鄧石士、鄧昭儉等先後任校長。

聚奎國小開辦以來,人才輩出,如:“聚奎詩書畫三傑”的吳芳吉、鄧少琴、張采芹及農學家程紹迥、氣象學家徐近之、細菌學家陳文貴、心臟病專家鄧慶曾、經濟學家樊弘、教育家顏實甫、中共江津縣委首任書記周敦琬,還有諸子言、曹觀瀾、鄧燮康、劉永懷卞稚珊、周開慶、陳方潔陳文鏡、肖林、李繼書、謝直等均成就斐然。1913年,聚奎國小改為縣立,校長由政府委任。於是因爭奪校長職位、爭掌校產謀私引起眾多糾紛。時值軍閥混戰,黔軍一個營進駐學校,學校被迫遷至白沙張爺廟,後遷溜馬崗。境況迅速惡化,校方和關心學校的校友,多方奔走呼籲,省教育廳派員來校深人調查。1925年,學校改為私立,由鄧氏家族主辦,成立學校董事會,鄧鶴丹任董事主任。1926年1月,聚奎由溜馬崗遷回黑石山,校長戴坤垣與董事會力謀振興,注重教學,嚴格管理,積極改善辦學條件。鄧鶴年出銀7萬餘元,建大禮堂、教學樓、實驗室、圖書室、風雨操場等。學校迅速發展,一派興旺景象,莘莘學子,紛然來歸。

1930年增辦國中。初名“石泉中學”,1931年改名,始稱“聚奎中學”。董事會為鞏固聚奎根本,大力擴充校屬不動產,至1934年已有田業51處,土地千餘畝,房、地產業67處。每年租谷、房產租金和果樹的收入,加上每年政府的補助、學生繳費的收入,辦學經費比較充裕。1937年,學校制訂五年發展計畫,鄧鶴年、鄧鶴丹、龔龍瞻、王政平、諸子言等積極捐款,將校地延伸到長石塔,建成工字廳、食堂等校舍共一萬平方米。抗日戰爭時期,陪都重慶周圍人才薈萃。董事會延聘周光午、黃德毅、顏實甫、盧福泰等先後任校長,聘請來津的外省優秀教師到校任教。學者和社會名流如馮玉祥、陳獨秀、梁漱溟、胡次珊、蔣復璁、胡小石、臺靜農、唐圭璋、盧前、勞君展、曹靖華、佘雪曼等,都曾應邀來校講學、演講,這拓寬了學生的視野,給學生學習以極大的啟迪。學生畢業後經過深造,佼佼者眾。如核物理學家、原中國科學院院長、原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周光召,土木工程學家吳惠弼,原內蒙古大學黨委副書記、副校長

重慶市江津區聚奎中學重慶市江津區聚奎中學

田心,原中國舞蹈協會常務理事郭明達。著名通俗文學家聶榮嵐,著名書法家周浩然,原重慶大學常務副校長鄧時澤,台灣原“司法院副院長”呂有文等。1940年聚奎校慶,時省教育廳長郭有守書“蜀庠楷模”致賀。

1942年增辦高中。是年中秋節,新本發生塌樓事件,校董事會將聚奎與新本住地對調。由於歷年來辦學成績卓著,學校三度獲教育部、四川省政府、省教育廳的特令嘉獎,聚奎譽滿巴蜀。1946年以後,由於幣制混亂,物價飛漲,學校原準備繼續擴展校地,新建游泳池、圖書館等計畫,均未實現。40年代後期,進步人士及中共地下黨在聚奎的革命活動不斷,許多師生從此走上革命道路,為迎接解放做了許多有益的工作。其中,不少人解放後還走上各級領導崗位。

聚奎從義塾而完中,至1949年,歷時80載,鄧氏前賢為學校的創辦、發展捐資募款,歷盡艱辛。歷年來,教職員工勤奮工作,廣大校友、民眾對學校的關注和支持,始得“奎星永耀”。

新中國成立後,縣人民政府接管了聚奎國小。1950年聚奎中學與新本女中合併,稱“私立奎新中學”,吳漢驤任校長。當時學校經費難以籌集,只能維持教職工的最低生活,董事主任鄧燮康,變賣原存備修建用的材料支撐。1953年縣人民政府接管奎新中學,易名“江津縣第五初級中學”。1958年併入江津三中。津三中(其前身為1915年創辦的白沙女子中學,曹玉珊、周慕蘭等先後任校長)由溜馬崗遷來黑石山,與五中部分班級合併(五中其餘部分遷溜馬崗,後停辦),羅昌一、黎宗權等先後任校長。此後,津三中繼承了聚奎艱苦奮鬥的優良傳統,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教學質量大幅提高。1960年高考,升學率達95%,語文成績名列全省第二,於是省教育廳指令學校從高二年級6個班中保送兩個班100人,提前畢業升人高校本科。這時期畢業的學生,多成為各行業的骨幹,有的還做出了突出的貢獻,如原中國女排教練、主教練,曾率女排獲得4次世界冠軍的鄧若曾,公路橋樑專家、重慶黃花園大橋等的總設計師鄧煥曾,曾獲巴黎國際發明

重慶市江津區聚奎中學重慶市江津區聚奎中學

金獎和布魯塞爾國際發明銀獎的張朝吟,國際高層建築專家韓選江,《人民日報》總編室主任曹照琴,重慶市人大副主任康綱有,以及彭正能、聶勛周、葉貴本、張興德、周忠泉等都術有所專,業有建樹。

文化大革命中,學校一度被停辦。教師下放區社中國小,圖書、設備、校舍、文物、園林山石慘遭破壞。1972年,學校始招收推薦的高國中新生。

1978年,撥亂反正,走上正軌。學校被定為永川地區重點中學。學校堅持全面發展的教育方針,以提高教育質量為中心,實行文理科並重,高國中並舉,辦學質量逐年提高,1977年恢復高考時,僅8人考上高校,1984年就超過百人。

1984年恢復舊稱“聚奎中學”。這時,著手搶救圖書、文物,培植園林,增添校舍、設備。1992年,學校列入《全國名校·中學卷》

文革後20多年間,李治烈、石懷湘等先後任書記、校長,帶領全校師生團結進取、艱苦奮鬥、求真務實,為學校跨越式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2004年成為重慶市重點中學。上世紀90年代末以來,朱焱偉、李運開、曾德平、張躍國任校長、書記、副校長。為把學校辦為重慶市重點中學,在上級的領導和廣大校友的關心、支持下,全校上下不遺餘力地工作,近10餘年聚奎得到了空前的發展,先後投資近3000萬元人民幣,新征校地140畝,新修400米環形跑道田徑運動場,新修教學用房、師生生活用房33000多平方米,其中學生食堂達5000平方米,購置了數百台計算機,建成“千兆校園網”,實現“班班通”,按最新標準更新理、化、生實驗室,並添置了大量先進的儀器設備,滿足了素質教育和新課程標準的需要。現在學校已有能容納近70個教學班、4000餘名學生的規模。學校教育質量更是一年上一個新台階,近兩年高考上大學統招線人數保持江津第一。2002年學校被評為重慶市“文明單位”、“社會主義文明禮儀示範學校”,2003年被評為重慶市“市容整潔單位”、“園林式單位”、“綠色學校”。5月,學校通過重點中學的評估驗收;2004年1月,經重慶市人民政府正式行文批准,成為重慶市重點中學,這為聚奎的歷史添上了輝煌的一筆。

百多年來,聚奎畢業的4萬餘名學生遍布海內外,有的已為民族的振興和人類的發展貢獻出了一生,有的正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奉獻聰明才智。

聚奎歷經科舉制度下的義塾、書院,新式學校的國小、國中到完中,採用過多種辦學體制,實行過男女分校、合校和多種年限的學制,其形態之完備、歷史之悠久是同類學校中所罕見的,它反映了百多年來中國基礎教育的歷史變革。

展望未來,在黨和政府領導下,有光榮歷史的聚奎中學,在21世紀定會創造新的業績,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做出更大貢獻!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