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刻茗柯文編序

重刻茗柯文編序

君,窮年磨厲,期於有成。 府君有弟二人,仲曰上台,年二十有四而沒。

基本信息

作品名稱:重刻茗柯文編序
創作年代:清代
作者:曾國藩
作品體裁:散文

作品原文

蓋文章之變多矣。高才者好異不已,往往造為瑰球奇麗之辭,仿效漢人賦頌,繁聲僻字,號為復古。曾無才力氣勢以驅使之,有若附贅懸疣,施膠漆於深衣之上,但覺其不類耳。敘述朋舊,狀其事跡,動稱卓絕。若合古來名德至行備於一身,譬之畫師寫真,眾美畢具,偉則偉矣,而於其所圖之人固不肖也。吾嘗執此以衡近世之文,能免於二者之譏實鮮,蹈之者多矣。
皋聞先生編次七十家賦,評量殿最,不失銖黍。自為賦亦恢閎絕麗,至其他文,則空明澄徹,不復以博奧自高。平生師友多超特不世之才,而下筆稱述,適如其量。若帝天神鬼之監臨,褒譏不敢少溢,何其慎歟!
自考據家之道既昌,說經者專宗漢儒,厭薄宋世義理、心性等語,甚者低毀洛閩,披索疵假。枝之上蒐而忘其本,流之逐而遺其源。臨文剛繁征博引,考一字,辨一物,累數千萬言不能休,名曰漢學。前者自矜創穫,後者附和偏詖而不知返,君子病之。先生求陰陽訊息於《易》虞氏,求前聖製作於《禮》鄭氏,辨《說文》之諧聲,剖晰毫芒,固亦循漢學之軌轍。而虛衷研究,絕無陵駕先賢之意萌於至隱;文辭溫潤,亦無考證辨駁之風。盡取古人之長,而退然若無一長可恃。意其蘊蓄者厚,遏而蔽之,能焉而不伐,斂焉而欲光。殆天下之神勇,古之所謂大雅者歟!
張氏之先,兩世賢母撫孤課讀。一日不能再食,舉家習為故常。孝友艱苦,遠近嘆慕。自粵賊縱橫,東南糜爛,常潤等郡,室廬蕩然。張氏之窮約,殆有甚於疇告。書籍刻板,皆摧燒不復可詰矣。余昔讀張氏諸書,既欽其篤行;茲重覽《茗柯文編》,樂其復顯於世也。乃忘其陋而序之。
君,窮年磨厲,期於有成。王考氣象尊嚴,凜然難犯。其責府君也允峻,往往稠人廣坐,壯聲河斥;或有所不快於他人,亦痛繩長子。竟曰嗃嗃,詰數愆尤。間作激宕之辭,以為豈少我耶?舉家聳懼,府君則起敬起孝,屏氣扶牆,踧踖徐進,愉色如初。王考暮年大病,痿痹瘖啞,起居造次,必依府君,暫離則不怡,有請則如響。然後知夙昔之備資府君,蓋望之厚而愛之篤,特非眾人所能喻耳。
鹹豐二年,粵賊竄湘,攻圍長沙,府君率鄉人修治團練,戒子弟,講陣法,習技擊。未幾,國藩養母喪回籍,奉命督辦湖南團練。明年,又奉命治舟師,援剿湖北。府君僻在窮鄉,志存軍國。初令季子國葆募勇討賊,既又令三子國華、四子國荃,募勇北征鄂,東征豫章,粗有成效。而府君遽以鹹豐七年二月四日棄養。閱一年,而國華殉難於三河。又四年而國葆病沒於金陵。朝廷褒恤,並予美溢。而國藩與國荃遂克復安慶、金陵兩省。雖事有天幸,然亦賴先人之教,盡驅諸子執戈赴敵之所致也。
初,國藩以道光間官京師,恭遇覃恩,封正考暨府君皆為中憲大夫,祖妣暨先母皆為恭人。逮鹹豐間,四遇覃恩,又得封贈,三代皆為光祿大夫,妣皆一品夫人。今上嗣位,四遇覃恩,又以戰績,兄弟廖膺封爵。於是曾祖腐君儒勝,王考府君玉屏,暨府君皆封為大學士、兩江總督、一等候爵;曾祖姚氏彭,祖姚氏王,先妣氏江,仍封一品夫人。嗚呼!叨榮至矣!
江太夫人為湘鄉處上沛霖公女,來嬪曾門,事舅姑四十餘年,僖曩必躬,在視必恪,賓祭之儀,百方檢飭。有子男五人,女四人,尺布寸縷,皆一手拮据。或以人眾家貧為慮,大夫人曰;“某業讀,某業耕,茶業工貿。吾勞於內,請地勞於外,豈憂貧哉?”每好作自強之言,亦或諧語以解劬苦。鹹豐二年六月十二日疾卒,九日二十二日葬於下腰裡宅後。府君以七年問五月初三日葬於周壁沖,至九年八月某日並改葬於台洲之貓面腦。府君有弟二人,仲曰上台,年二十有四而沒。府君視病年餘,營治醫藥,旁皇達旦。季曰驥雲,推甘讓善,老而彌恭。無子,以國華為之嗣。後府君王年而沒。女四人,其二先卒,其二繼逝。諸於今存者,惟國藩與國潢、國荃三人。諸孫七人,曾孫七人。於是略述梗概,以著先人紀德,垂蔭無窮。而小子才薄能鮮,忝竊高位,兢兢焉誰不克負荷是俱雲。

作者簡介

曾國藩(1811--1872年)是中國歷史上最有影響的人物之一,他從湖南雙峰一個
曾國藩
偏僻的小山村以一介書生入京赴考,中進士留京師後十年七遷,連升十級,37歲任禮部侍郎,官至二品。緊接著創見因母喪返鄉,恰逢太平天國巨瀾橫掃湘湖大地,他因勢在家鄉拉起了一支特別的民團湘軍,歷盡艱辛為清王朝平定了天下,被封為一等勇毅侯,成為清代以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後歷任兩江總督、直隸總督,官居一品,死後被謚“文正”。曾國藩所處的時代,是清王朝由乾嘉盛世轉而為沒落、衰敗,內憂外患接踵而來的動盪年代,由於曾國藩等人的力挽狂瀾,一度出現“同治中興”的局面,曾國藩正是這一過渡時期的重心人物,在政治、軍事、文化、經濟等各個方面產生了令人注目的影響。這種影響不僅僅作用於當時,而且一直延至今日。從而使之成為近代中國最顯赫和最有爭議的歷史人物。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