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萬全

鄭萬全

鄭萬全,男,副主任醫師。廣州軍區腫瘤放射治療專業委員會委員、廣州抗癌協會放療專業委員會常委。獲軍隊科技進步獎3項。從事腫瘤放射治療工作30餘年,診治各類腫瘤患者近萬例。對鼻咽癌、喉癌、食道癌、肺癌、乳腺癌、宮頸癌等頭頸、胸腹各種惡性腫瘤的放射治療有較豐富的經驗。

基本信息

個人簡歷

鄭萬全在出診鄭萬全在出診

泱泱華夏,農業大國。在幅員遼闊的鄉村大地上,行走著一個百萬人組成的特殊群體——鄉村醫生。鄭萬全就是他們中的一位典型代表。

鄭萬全從小就有一個夢想:長大後做一個有本事的人,能為鄉鄰造福,讓鄉親們都能說個好。從醫40年的他,從赤腳醫生到個體診所負責人,再到鄉村民營醫院院長,激勵與督促鄭萬全鏗鏘前行的,一直是這個樸素的夢想。

“江湖夜雨十年燈”,更何況40載風霜雪雨。鄭萬全通往夢想的道路上,鐫刻著榮譽與驕傲,也布滿了泥濘與艱辛。

這是鄭萬全一個人的路,也是百萬中國鄉村醫生共同蹚過的路。長久以來,他和他們的傳奇,在廣袤的中國鄉野,被百姓傳誦,然而,卻被主流話語所忽略,被時代潮流邊緣化。

主要經歷

1954年,鄭萬全出生在安徽和縣沈巷鎮鄭橋村(沈巷鎮劃歸蕪湖市鳩江區),

有四個哥哥和一個姐姐。他從小就住在伯母家裡,

1974年,被推薦當上了村裡的赤腳醫生。併兼職村裡的國小代課老師。

1980年,開始了個體鄉村醫生的職業生涯。婚後創建了“鄭橋診所”。 行醫期間,鄭萬全始終堅持自學。先後取得赤腳醫生任用證書、鄉村醫生證書、鄉村醫師證書和執業醫師證書。

1993年春,到安徽醫科大學附屬醫院眼科進修。

2008年1月30日,和縣衛生局給鄭萬全門診部頒發了“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12月23日,和縣衛生局又給“鄭萬全醫院”頒發了“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

憑著執著追求和拚命奮鬥,鄭萬全摸索出很多堪稱“鄭氏獨創”的中西醫結合治療方法,他先後在《中華醫學研究》、《中國醫藥》等國家級醫學期刊發表論文33篇,共20多萬字,並有論文獲國際學術大獎。他獨創的針刺治療面神經麻痹、肩關節周圍炎“扳肩療法”為世界首創。他還曾應邀前往歐洲7國和韓國、澳大利亞等國進行學術考察和交流。

現今一幢近8000平方米的“鄭萬全醫院”綜合大樓,矗立在沈巷鎮中心位置。醫院占地57畝,綠樹成蔭,花草相擁,在當地老百姓眼裡,這就是全國最大的鄉村民營醫院。

鄭萬全事跡
“我就乾赤腳醫生”

1954年,鄭萬全出生在安徽和縣沈巷鎮鄭橋村(現在沈巷鎮劃歸蕪湖市鳩江區),有四個哥哥和一個姐姐。從他記事開始,他就住在伯母家裡,自家房子在他出生那年被洪水沖毀了,到了“大躍進”的1958年,生產隊在伯母家房子辦食堂,他成了名副其實的無房戶。

國中3年,鄭萬全穿著同一條褲子。因家庭經濟拮据,買不起新衣服,個子長高了,母親就找來一些舊布,在舊褲腿上接一段。他穿著那條“珍貴”的褲子,總是小心翼翼,生怕被撕破。

“最難忍的是飢餓。”鄭萬全說,“從早到晚,餓是常事。一次,看見一個同學花兩分錢買了個香瓜,就感覺他家很富裕。”

鄭萬全國中畢業無緣高中,回家務農兩個月。“你天生就是犁田的料!”生產隊長這句話深深刺痛了他,他忿忿地向家人提出“還要上學”的請求。後來,沈巷中學接納了鄭萬全。

但是,鄭萬全的求學路最終以失敗告終。1973年春天,他帶著迷茫、憂傷的心情回到了家鄉,回到了田野上。

由於家庭成分是富農,參軍、招工、上大學都和他無緣,甚至連跟父親學瓦匠的權利也被剝奪——“農業學大寨,以糧為綱,不準學手藝、搞副業。”他在種田之餘免費幫人補鞋、刻印章。

機會不期而至。這年夏天,在和縣“五七幹校”學習獸醫、曾當過赤腳醫生的本家侄子鄭代金,回家時經常幫村上人打針,很受鄉親們歡迎。鄭代金比他大兩歲,鄭萬全出於好奇,每天干完農活,就跟著鄭代金打下手。

對於醫生這個職業,鄭萬全心儀已久。他的一個哥哥14歲那年,牽牛被牛角戳破皮肉得了破傷風,方圓數里求醫無門,一個郎中為哥哥打了一針,針頭還沒拔人就死了。那一幕讓他刻骨銘心,發誓要做個有本事的醫生。

鄭萬全是個有心人,每次跟鄭代金出診都問個不停,久而久之掌握了一些基本的醫療知識。鄭代金離開村里時,把自己珍藏的《藥物手冊》和一支注射器、兩個針頭、兩枚針灸銀針送給了鄭萬全。從此,鄭萬全不顧母親的擔憂和反對,毅然充當了鄭代金的角色,經常上門為病人打針。

1974年,大隊開始搞合作醫療,他被推薦當上了赤腳醫生。當時,村上的國小缺教師,鄭萬全一邊當赤腳醫生,還一邊當代課教師。為了儘量讓農民看病少花錢,他苦學中草藥和針灸治病方法,常跋山涉水向老中醫求教。教學之餘,還帶領學生上山採挖草藥。

1976年初,大隊書記的侄子高中畢業,身兼兩職的鄭萬全只能二選一。“我就乾赤腳醫生!”鄭萬全這個抉擇大大出乎書記的意料,畢竟代課教師有機會轉正。

“非法行醫”14年

鄭萬全被鄉鄰們稱為“小神仙”,因為他不僅能治常見病、多發病,還治癒了許多疑難雜症。他在實踐中摸索出了一些絕招:“怪病奇治”。可是,當許多白內障患者滿懷希望找到鄭萬全時,他卻無能為力。鄭萬全立志要當全科醫生,1993年春,他決定去安徽醫科大學附屬醫院眼科進修。

進修期滿歸來,沈巷鎮沈巷村“兩委”幹部多次登門,邀請鄭萬全到沈巷村辦衛生室,鄭萬全婉拒:“在你們村辦衛生室,離鎮衛生院近,他們肯定不會同意。”不久,沈巷村“兩委”做通了有關部門的工作,同意復建村衛生室。於是,沈巷村“兩委”決定用3畝地,實施這項“民生工程”。

面對優厚的條件,鄭萬全滿心歡喜,把鄭橋診所盤給本家侄子,自己帶著10萬塊錢積蓄,來到沈巷村準備辦衛生室。

始料不及的是,衛生室剛要動工,沈巷衛生院的新任院長出來反對,鎮上有關負責人也不同意了。

鄭萬全進退兩難。沈巷村村支書王世金說:“不要急,縣衛生局一定會讓我們辦的,明星村(沈巷村)必須有衛生室,這是上面規定的,何況村里原來就有衛生室,只因赤腳醫生離開才停診兩年,現在只是恢復,他們沒有理由不同意。”於是,村“兩委”不斷向各級主管部門反映情況,提出強烈要求,但結果令他們大失所望。

無奈之下,鄭萬全和村里議定,雙方各投資10萬元,辦個門診部,一邊蓋房子,一邊等待批覆。房子蓋好了,但批覆杳無音信。王世金見每天大量湧來找鄭萬全看病的人,便叫鄭萬全先開業。

1994年12月8日,鄭萬全門診部開業一周,和縣衛生局派人到鄭萬全門診部宣布:不發執照,不準營業。沈巷村幹部和鄭萬全則搬出當年衛生部頒布的相關條例,和衛生局領導理論。胳膊終究擰不過大腿。門診部不能正大光明地為民眾看病,鄭萬全不得不偷偷摸摸地為鄉親看病。

此間,沈巷村“兩委”多次到有關部門反映情況,材料遞上去,就泥牛入海。鄭萬全的大哥鄭萬源作為當時安徽省人大代表,還投書一家健康類報紙反映情況,沒成想文章見報後,卻惹惱了和縣衛生局有關負責人,他們派人到報社解釋,稱來信歪曲事實。

為了捍衛權益,村“兩委”和鄭萬全把縣衛生局告上法庭。官司還沒怎么打,倒是沈巷鎮派人先查了王世金的賬。問題沒有查出來,但是在隨後的一次會議後,王世金的書記職務卻被免了。新支書上任後,撤銷了起訴衛生局的訴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