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樵(1103~1162)

鄭樵(1103~1162),南宋史學家、博物學家。宋興化軍莆田(今屬福建)人。博通經旨、禮樂、文字、天文、地理、蟲魚、方書。他提倡實學,注重實踐,富於科學精神。

鄭樵(1103~1162)

正文

南宋史學家、博物學家。字漁仲,世稱“夾漈先生”。宋興化軍莆田(今屬福建)人。生於北宋崇寧三年,卒於南宋紹興三十二年。他不應科舉,居夾漈山(即東山,在福建莆田西北),30餘年刻苦學習,博通經旨、禮樂、文字、天文、地理、蟲魚、方書。他提倡實學,注重實踐,富於科學精神。
他在總結前人經驗的基礎上,提出了一套研究動植物學的科學方法:①重視動植物的“釋名”和“識名”。他說“名之難明者,謂五方之名既已不同,而古今之言亦有差別……是以尤詳其名”。因此,要著重“深究鳥獸草木之名”,“得鳥獸草木之真”,以實物為準,把動植物的地方名和古今不同的名稱統一起來,做到“名”要符“實”。②主張深入實地觀察和採訪。鄭樵“常與夜鶴曉猿雜處,不問飛潛動植”,都要“明其品匯”,“皆欲究其情性”,“通鳥獸之性狀,察草木之精神”,並究其“可茹”、“不可食”等,以了解動植物的名稱、形態、習性和用途等知識。③主張書本理論與田野實踐相結合。他“常與田夫野老往來”,深知“農圃之人識田野之物”,向他們學習、調查,以求“得鳥獸草木之真”。④明確圖譜對動植物研究的重要作用。他說:“即圖而求易,即書而求難,舍易求難,成功者少”。他著重說明:“語言之理易推,名物之狀難識”。“別名物者,不可以不識蟲魚草木”,要識蟲魚草木,必須藉助於圖以形象地反映動植物的形態特徵。從而強調“蟲魚之形,草木之狀,非圖無以別”。主張把“圖”作為治學的一種手段和工具套用於動植物學的研究。⑤重視前人經驗,但不盲從。他說:“雖本前人之典,亦非諸史之文”。“夫學術造詣,本手心識……自有所得,不用舊史之文”。說明他反對因循守舊,勇於創新的精神。由上可見鄭樵研究動植物學的方法已接近於現代研究動植物的科學方法。
鄭樵的著述達80餘種,但流傳下來的僅有《夾漈遺稿》、《爾雅注》、《詩辨妄》、《六經奧論》和《通志》等。《通志》為鄭樵的代表作。該書收錄了鄭樵平生著述擇要的“二十略”,其中的《昆蟲草木略》是中國古代一部重要的、專門論述植物和動物的文獻。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