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城隍廟會

鄭州城隍廟會

“鄭州場隍廟會”為鄭州地區古廟會。城隍廟位於市區商城路東段。明太祖洪武規定各府、州、縣的城隍封號,敕封鄭州城隍為“靈佑侯”,並建廟祈祀,所以又稱“城隍靈佑侯廟”,廟會興起當在廟宇建成之時,會期從三月初一至三月二十八。

基本信息

簡介

“鄭州場隍廟會”為鄭州地區古廟會。城隍廟位於市區商城路東段。明太祖洪武規定各府、州、縣的城隍封號,敕封鄭州城隍為“靈佑侯”,並建廟祈祀,所以又稱“城隍靈佑侯廟”,廟會興起當在廟宇建成之時,會期從三月初一至三月二十八。民國5年(1916)《鄭縣誌》載:“廟會最盛,自十五日起,士女答賽拈香,或奠獻花果,或恭懸匾額,或割股披紅,或枷鎖伏罪,並有賣買趕趣,香茶細果,酒中所需。凡兒童玩物,例如彩妝傀儡、蓮船戰馬、餳笙鞀鼓、槍刀劍戟、零碎戲具,在在成市。至一切耕具農器,尤屬色色俱備。”20世紀50年代以前,城隍廟會期間,地方組織演戲、玩社火等以娛城隍神靈。

詳細信息

民國5年(1916)《鄭縣誌》載:“廟會最盛,自十五日起,士女答賽拈香,或奠獻花果,或恭懸匾額,或割股披紅,或枷鎖伏罪,並有賣買趕趣,香茶細果,酒中所需。凡兒童玩物,例如彩妝傀儡、蓮船戰馬、餳笙鞀鼓、槍刀劍戟、零碎戲具,在在成市。至一切耕具農器,尤屬色色俱備。”20世紀50年代以前,城隍廟會期間,地方組織演戲、玩社火等以娛城隍神靈。三月十八日俗傳為“城隍靈佑侯聖誕”,廟會最盛,四方百姓紛來臣願許願、祈福祈壽、進香擺供,有的兒女媳婦為父母公婆行孝,用竹篾秫桿批成三角枷套脖上,來給城隍燒香磕頭以贖其罪。廟會期間,各種買賣興隆,糧食茶果、農耕器具、兒童玩具等色色俱備。從會頭到會尾,城內幾條街上總是人山人海,熱鬧非凡。20世紀80年代以後,由於各種大型專業批發市場和零售商場的發展,廟會逐漸衰微。城隍廟會雖仍存在,但規模已大不如前。

鄭州城隍紀信

紀信為劉邦的大將,楚漢相爭時,劉邦曾被項羽圍困在滎陽,漢軍糧絕,為保劉邦,紀信獻計自己假扮劉邦詐降。劉邦用其計,趁紀信假扮漢王乘黃幄出東門詐降之際,自帶數十騎從西門出走。項羽發現中計後,遷怒於紀信,將其燒死。後人感其忠烈,幫奉其為城隍,世代敬仰。

鄭州城隍廟

高高聳立的城隍廟戲樓,金碧輝煌的大拜殿,精細華美的磚雕、巧奪天工的木雕、彩畫,還有那古老的大榕樹,都凝聚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透視出傳統文化的信息。改革開放20年來,城隍廟逐漸成為鄭州市老城區民俗文化的重要地帶。

城隍原本不是神

城隍廟的來歷有著很深的文化內涵。城隍原本不是神,“城隍”二字,從字面上解釋,城是城牆,隍是沒有水的城壕,俗稱護城河。“城”和“隍”都是保護城市安全的軍事設施。城隍廟早在《周易·禮記》中已記述了它的雛形。三國東吳赤烏年間所建的“蕪湖城隍廟”可謂是最早的一座城隍廟。後來北齊書《慕容儼傳》記載:“城中先有神祠一所,俗號城隍神,公私每有祈禱。”兩晉南北朝時期,由於戰亂,平民百姓流離失所,飽受戰爭之苦,保護城市鄉土的城隍神,在人們心中逐漸誕生。百姓賦予城隍神的職能逐漸擴大到主管生人亡靈,水旱疾疫,賞善罰惡等,儼然成為該城市的行政長官。信仰城隍神及至唐代日趨興盛。

城隍之神被正式列入祀典

宋代以後,城隍之祀遍天下,城隍之神被正式列入祀典,成為規定祭祀的神靈。太祖朱元璋曾是土地廟裡的小和尚,做了明朝皇帝後,對城隍神極為尊崇,下旨命令京城和各府、州、縣都要建廟供奉本地的城隍神,並給城隍神以“王、公、侯、伯”等“爵位”。據統計,朱元璋統治時期,全國有城隍廟多達1472座,每一座城市中至少有一座城隍廟。道教把城隍敬為“剪惡除凶,保國安邦”之神。

城隍神在歷史上確有其人

“神”是人想像出來的,而城隍廟裡的神並非人們想像出來的,這些神在歷史上確有其人,而皆是在該城市為官或生活過的廉吏、忠臣、英雄、品行正直或做善事的人,所以城隍神因城市而異,如上海城隍廟里的城隍是秦裕伯,鄭州城隍廟供奉的是漢劉邦麾下大將紀信。

據說,漢高祖劉邦三年(公元前204年),項羽圍劉邦於滎陽,危難之中,紀信冒充漢王,使劉邦得以逃走,紀信被項羽活活燒死。後人為悼念這位忠義之士,被百姓選為鄭州城隍廟裡的城隍,每逢春節和城隍爺壽辰之日,善男信女都會到城隍廟來進香禮拜。

民俗文化

文化廟會的民俗味兒

近幾年來,城隍廟曾多次舉辦鄭州城隍廟文化廟會活動,集中展示具有中原地區特色的民間文化藝術。

戲曲演唱、秧歌隊、盤鼓隊表演,嗩吶演奏、民間剪紙藝術、黃河澄泥硯、南陽的烙畫、淮陽的泥泥狗、歷代青銅器、錢幣,紫砂各大系列展,專家現場文物鑑定等,應有盡有,為千年古廟增添了新的藝術魅力。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