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興旺[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

鄧興旺[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

鄧興旺,男,湖南省沅陵縣人,中國青年科學家、世界著名的生物學家。現任北京大學長江特聘教授,美國耶魯大學分子、細胞和發育生物學系終身教授。長期從事植物分子遺傳及生理學方面的研究。領導的實驗室所取得的成果處於世界領先水平,其研究成果成為了行業標準,並當選美國科學院院士。2015年,獲得《自然》傑出導師獎、中國北方終身成就獎。

基本信息

簡介

鄧興旺鄧興旺

鄧興旺(Xing-WangDeng)教授,男,1962年10月生。1989年5月在美國加州伯克利分校獲得博士學位。2015年7月1日,美國科學院院士鄧興旺放棄了耶魯大學終身教授身份,全職回到北京大學,開始籌建現代農學院。

目前從事植物分子及發育生物學研究。他是世界著名的生物學家,現任北京大學長江特聘教授,北京生物科學研究所聯合所長。作為美國耶魯大學分子、細胞和發育生物學系終身教授,鄧興旺教授長期從事植物分子遺傳及生理學方面的研究。1995年,因他在調控植物光形態建成的有關基因的研究中所取得的傑出成績,榮獲美國總統青年教師獎。2003年,他獲得世界植物分子生物學領域最重要的Kuhmo獎。他曾多次在《細胞》、《科學》、《自然》等世界權威刊物上發表很有影響的學術文章。他領導的實驗室所取得的成果處於世界領先水平,其研究成果成為了行業標準。同時,他積極推動中美學術交流及互進,並做出貢獻。

鄧興旺博士從Cop基因家族這一在植物的光形態建立過程的重要調控基因入手,闡明了 它們在植物發育、對光的反應及信號傳遞等活動中的功能。他在1992年至1998年有48篇論文發表在國際一流刊物上。1995年他獲得美國總統青年科學獎。他提出建立“植物功能基因組中心”及開設“發育的生化及分子生物學基礎”本科課程的建議將給北大的教學和科研帶來突破。

生平經歷

1978年-1982年, 獲北京大學生物學學士學位。

1982年-1985年, 獲北京大學生物學碩士學位。

1985年-1989年, 獲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博士學位。

1989年-1991年,博士後課題-在美國耶魯大學分子細胞發育生物學系研究擬南芥光形態建成的分子遺傳學分析以及燕麥光敏色素A(phy A)基因的核蛋白與啟動子相互作用的活體DNase指紋分析。

1992年-1995年, 任美國耶魯大學生物學系副教授。

1995年-1999年, 任美國耶魯大學分子細胞發育生物學系副教授。

1999年-2001年,任美國耶魯大學分子細胞發育生物學系終身副教授。

2000年- 今,任北京大學-耶魯大學植物分子遺傳學及農業技術聯合研究中心主任及北京大學長江特聘教授。

2001年- 今, 任美國耶魯大學分子細胞發育生物學系終身正教授。

2003年-2009年,成功創建了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並擔任共同所長。

2013年當選美國科學院院士。

成長經歷

鄧興旺鄧興旺

莽山走向北大

在那個知識匱乏的年代裡,求學不是一件易事,尤其對長於大山深處興旺來說。湘西的莽林深處不通公路。從家到學校,是一個小時的崎嶇山路;從學校到家,依然是一個小時的崎嶇山路。肩背的是重重的書本,胸中是對知識的無限渴望和比書本重千斤的沉甸甸的理想。與書為伴的日子快樂而充實,至今,興旺回憶起那一個個被煤油燈照亮的夜晚仍是萬般感慨。辛勞的付出終於得到了回報,1978年興旺考上了北京大學生物系。在這裡,他開始了探索植物學的漫漫征程。

進京赴學是他生命中第一次遠行。從湘西到北京,第一次出縣,第一次出省,第一次見到火車,第一次看到外面的世界。輾轉到達北京大學,迎接他的是天堂一樣的日子。因為,這裡的燈光明亮如織。“燈光,本身就是一種享受”,這個初進燕園的小伙子喜歡坐在徹夜通明的實驗室里看書、做實驗。恍惚間,眼前開始搖曳煤油燈氤氳的光環,仿佛回到了家中小小的書桌旁。忽然意識到這裡是才子如雲的北大,知識的浩海正等待著自己揚帆遠航。於是興奮起來,由著性子,一口氣把書讀完。當然,讀前人的書,只是萬里長征的第一步。他喜歡挑戰,喜歡不同。於是,沒有新的收穫,他就不會罷休。成長環境的差異帶給他處處不服輸、時時想爭先的勁頭。在北大勇於追求探索的學術氛圍和民主自由的學術氣息中,他如饑似渴地汲取知識的養分,七年的燕園歲月不知不覺走向了尾聲。這七年的燕園生活積澱了他紮實深厚的學術功底,為今後在學術上取得的累累碩果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在同窗們的回憶中,那個總是滿臉笑容、不知疲倦的人,那個說著“湘西國語”卻啃著大量英文學術著作的人,那個常駐實驗室“鑽牛角尖”的人,注定要走向一扇更寬、更廣的大門。

異國求學

“做科研,碩士階段以後必須進一步深造,也必須有更好的科研條件。”從北大畢業後,興旺決定到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進一步深造學習。要進入伯克利,首先要通過中國植物生理學研究和教育的先驅者和奠基人、國際知名的植物生理學家湯佩松先生的面試。在北大湯老先生的居所,暢談之後,這位植物學界前輩對興旺的研究工作表現出了很大的興趣。更重要的是,伯克利也對他在碩士研究生階段的的研究經歷非常讚賞,他的創新意識和學術潛力在其中得到淋漓盡致的展示。最終,伯克利向這位優秀的年輕人敞開了大門。

1985年,躊躇滿志的興旺懷揣50美元,說著帶口音的英語隻身來到大洋彼岸,開始了自己艱辛而漫長的異國求學之路。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是美國一流高等學府。在這裡,興旺獲得全額獎學金攻讀博士學位,專攻對葉綠體基因表達的調控研究。那些日子,他專心於學術,也醉心於學術。怎樣在洗衣的間隙去買足口糧,怎樣提高英語口語和聽力,怎樣避開不必要的社交活動……生活的一切似乎只為學術而存在。有一段時期,他每天在實驗室的時間長達16個小時。

功夫不負有心人。1987年,他對葉綠體基因表達調控研究的新見解,由當年《生化》、《細胞》雜誌發表,引起學術界強烈反響,興旺的名字也逐漸為業內同行所熟知。在攻讀博士學位的四年時間裡,他撰寫了五篇第一屬名論文,發表在《生化》、《細胞》、《植物細胞》、《歐洲分子生物學會雜誌》、《美國科學院院志》等業內頂尖級刊物上,提前獲得博士學位。

生活總是格外垂青勤奮積極的人。博士畢業後,他獲得美國生命科學基金會的博士後獎學金。興旺開始在美國農業部與伯克利分校合辦的研究所里進行博士後研究。在此期間,他選擇擬南芥為材料,研究光信息在植物體內的轉換和傳導機制。“一旦產生興趣,就不但要做好,還要做快。科研講究的是效率之美”,興旺如是說。這也許是受他的導師——一位同樣專心於效率,並提倡“科研加速度”的德國學者的作風的影響,當然也與他本人對科學孜孜追求的精神密不可分。這個新的興趣點象一把火,照亮著他不知疲倦的心。

時光在反覆的實驗中悄然滑落,對學術的忘我探索也結出了累累碩果。通過反覆篩選,興旺得到了擬南芥的光性狀突變植株,克隆了光性狀調控基因COP1,並深入分析其工作機制。這個項目終於在1991年實現了全新的突破。事隔多年,伯克利大學還流傳著這樣的故事:有個叫鄧興旺的中國學生,兩三年間完成了別人六七年的科研任務!

華人教授

擁有300多年驕人歷史的耶魯大學在生物學研究上享有盛譽。能夠拿到耶魯大學的教職,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但是輪到興旺時,事情起了些微變化。一年的博士後研究後,耶魯大學對參加完教職位面試的鄧興旺說:“無論接到什麼學校的職位邀請,都請暫且不要接受,並先與耶魯聯繫。”

1992年初,鄧興旺出任耶魯大學生物學系助理教授,開始創建自己的實驗室。
憑藉堅忍不拔的探索精神和紮實深厚的科研功底,他的科研潛力再度爆發:他成為世界著名的生物學研究基地——長島冷泉港實驗室植物分子生物學高級研討組的三個主持人之一;他在《細胞》、《科學》、《自然》等世界權威刊物上發表多篇學術文章,他領導的實驗室所取得的成果處於世界領先水平,其研究成果成為了行業標準……

他在教學方面也成果迭出:他的研究成果被編入《植物發育的機制》等教科書;他為研究生開設了《植物遺傳和發育》等多門專業課,受到學生普遍的歡迎和好評……

1995年,他從上千名候選人中脫穎而出,獲得美國政府頒發的“總統青年教師獎”。每年,僅有30名青年學者可以獲此殊榮。獲獎者可以連續5年每年獲得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10萬美元研究撥款的權利。

1998年,因為在植物分子、細胞和發育生物學領域取得的突出成就,他被耶魯大學提前聘為終身教授,成為上世紀80年代後美國常青藤大學植物生物學界第一位獲此殊榮的來自祖國大陸的華人科學家。同時,他還擔任數種國際學術期刊編委,並多次被邀請參加或組織國際學術大會,作過近百場學術報告及大會主題發言。

2003年,他獲得世界植物分子學會頒發的Kumho獎,每年全世界僅有一名獲獎者。對植物生物學家來說,獲得Kumho獎是一種至高的榮譽。

面對諸多榮譽,興旺淡然一笑:“受到肯定固然是件好事,但學術的目的不是為了追求榮譽、奢侈等目標,而是不斷挑戰自己,探索未知領域,實現自我價值。”從一個簡單的初衷開始,歷經複雜的過程得到單純的結果,這也許能夠詮釋一個真正科學工作者認可的算得上有所收穫的生活模式。

鄧興旺鄧興旺

起點的召喚

在取得驕人成績的同時,興旺從未忘記祖國和母校對自己的養育之恩,並以實際行動來回報。他運用自身所掌握的植物學領域前沿知識和與國內外學術團體緊密聯繫的優勢,加強國內外植物學學術和人員交流,推動國內植物學基礎領域的研究。

從1998年起,他即志同道契約行一起組織北京大學植物分子生物學與發育遺傳學暑期免費講習班,並親自為學員授課,為相關領域的學習研究提供信息平台。講習班的學員來自全國高校生物系及各研究院所,人數以倍速遞增,從最初的40人到2006年的800人,成為國內相關領域研究人員接觸前沿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

融合北大、耶魯兩校學術資源辦科研中心,是興旺的一個夙願。為了將願望化為現實,他多次奔走於大洋兩岸兩校之間。在他的積極推動下,“北大—耶魯植物分子遺傳及農業生物技術聯合研究中心”於2001年成立。中心建立以來,幫助並參與北京大學獲得科技部轉基因植物專項重大課題“通過擬南芥突變體庫大規模篩選克隆功能基因”;2002年4月,中心組織北京大學、中科院以及其他科研院所的科學家一起申請獲得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資助“擬南芥全基因組轉錄因子的蛋白組學研究”;同年10月,中心代表北京大學獲得科技部“863”重大項目資助,參與主持“水稻功能基因組項目”的研究。

此外,興旺參與組織多個項目,資助北大多名研究生赴耶魯大學學習深造,利用兩校聯合培養的優勢,提高博士生培養水平,為國內植物學的基礎研究儲備人才;組織兩校教授學者進行學術互訪交流,交流溝通學術信息。中心搭建的平台和建立的交流機制,使北大耶魯兩校的相關實驗室相互建立起長期的合作夥伴關係,並且做到了在新研究領域的研究成果共享。

2000年,興旺被聘為北京大學長江特聘講座教授。能夠在母校執教,回到自己科學夢想的起點,興旺由衷欣慰。

2003年,他又應邀擔任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共同所長。這個成立僅僅三年的新型研究所在興旺等人的帶領下,已躋身國內同類研究院所的前列,成為培養生物學人才、科學研究攻關的前沿陣地。

精心演繹好人生的每一個角色
興旺不僅是科研的佼佼者,還是學生眼中的良師益友。“鄧老師很嚴謹。他對每個學生,從實驗到文章都會很認真地給以指導。”“對學生的生活也很關心,每次回來都會以一些很輕鬆的方式與大家聚一聚,你會感覺他替你想的特別周到。”“很注重培養學生的人品,從學習到生活的各個細節讓你在不知不覺中受到良好的薰陶”……學生們爭先恐後地評價自己的導師,讚美之辭溢於言表。無論多忙,鄧興旺都會親自指導學生的實驗研究。“研究生教育包括許多方面,言傳身教是很關鍵的。就象師傅帶徒弟,人格上的教育和科學教育一樣必不可少。指導學生必需言傳身教,否則無法傳遞一種信念。”我們開始羨慕鄧老師的學生們。

處事低調、性格內斂的興旺告訴我們:“與朋友或同事相處簡單一點好,遇上問題多想想別人,想事情從好處想,以解決問題為目的,不激化矛盾。不要喜歡無謂的爭強好勝,在言語上勝過別人不能說明什麼。”這也許解釋了他在同事中好口碑和高威望的原因。

家庭生活中的他更是把民主的作風發揮得淋漓盡致。“我很尊重孩子的興趣,有時會引導培養一些興趣,但不會把自己的人生觀強加給孩子。但對人品方面的教育要求比較嚴,有時如果事情小但性質嚴重也要管。”看來,張弛有道在鄧家也是一條家規。興旺的家庭和諧而美滿,平和的心態讓他能夠體會生活點點滴滴的幸福。

在整個採訪過程中,我們時時被一種叫做的敬佩的情緒包圍。興旺淵博的學識、高尚的人格、堅韌的品質和平和的心態成就了其輝煌燦爛的人生,他將人生中的每個角色演繹得精彩紛呈,帶給旁人無限的精神動力,一如他臉上常常掛著的溫和的微笑讓人如沐春風。

研究領域

鄧興旺博士是國際知名的植物生物學家,研究興趣主要在細胞外刺激引起的細胞信號傳遞過程及其對機體發育的調節,他領導的研究小組所取得的成果處於世界領先水平,1987年以來,他作為通訊作者在Cell、Science、Nature 、Plant Cell等國際一流刊物上發表論文120餘篇,其中在Cell、Science、Nature上發表論文10餘篇,在國內,鄧教授主持的“利用DNA微陣列晶片研究擬南芥光調控發育過程”入選2002年度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

鄧興旺教授1995年獲得美國“青年教師總統獎”,2003年獲得世界植物分子生物學領域最重要的Kumho獎。此外,鄧興旺教授擔任了Cell、Science、Nature 、Plant Cell、Plant J等世界著名雜誌刊物的編委及審稿人。

人物貢獻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