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伯生

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居會澤挖泥寨,為當地燒制砂鍋、茶罐的創始人。 鄧伯生到東川後,先寄居卡郎、黑土基一帶,後來發現挖泥寨土質優良,適宜燒制土陶器皿,便率先舉火試製。 但鄧伯生畢竟孑然一身,生產、生活上有諸多不便,即返湖南。

人物簡介

鄧伯生(?~1728),湖南寶慶府(今邵陽市)武明州萬安二都人氏。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居會澤挖泥寨,為當地燒制砂鍋、茶罐的創始人。

康熙年間

康熙年間,雲南東川(今雲南曲靖會澤)銅、鉛礦產業興旺。大批湖廣湘黔商人陸續進入東川辦礦經商。鄧伯生到東川後,先寄居卡郎、黑土基一帶,後來發現挖泥寨土質優良,適宜燒制土陶器皿,便率先舉火試製。最初,只是燒制鉛罐供礦山冶煉之用,深受礦廠歡迎。但鄧伯生畢竟孑然一身,生產、生活上有諸多不便,即返湖南。以後鉛罐燒制中斷,當地彝民雖試燒數窯,但因技術不佳,火候掌握不準,質量終未過關。東川府官和礦冶廠方只得派人到湖南再次把他請來。鄧伯生再次返回時,還邀約了其表兄林姓、姜姓連同家屬一舉南遷,定居會澤挖泥寨。

優質陶器

鄧伯生從湖南帶來了腳踏轉盤、鋸弓、刮板等制陶工具,建起牛尾窯、迴風窯,擴大鉛罐生產。從此他與當地彝民朝夕相處,日久感情篤厚,便將全套制陶工藝傳給趙、李、尚三姓彝民,以後又有錢、蘇二姓也掌握了制陶工藝。挖泥寨生產的陶器,具有抗腐蝕、耐高溫和無有害雜質的特點。用砂鍋煮米煮肉,味道噴香,用茶罐炕茶,清香撲鼻,別具風味。清光緒年間東川知府馮譽聰曾賦詩讚云:“華泥寨畔土膏勻,小小茶鐺制特新。貯目分紅隨處好,又添清興與詩人。”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生產生活需求的變化,挖泥寨土陶的生產流程、工藝技術也逐步改進,繼而又燒制出砂鍋、茶罐、瓦盆、瓦罐等生活及生產用品。這些質量上乘的土陶製品一上市,很快便銷路大開,甚至四川、貴州商人也遠道前來收購。一時,小小的挖泥寨名聲大噪。鄧伯生也被世人尊稱為“砂鍋鄧”。清朝時在尋甸建有專營挖泥寨陶器的東川會館。至今,挖泥寨仍能燒制花瓶、花盆、茶壺、茶盅、雙胞油鹽缸、五梅花香料杯等,年均產陶器34萬件。
鄧伯生於雍正元年(1728年)二月去世,後人感其創始傳藝之功,於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為他立墓祭祀,至今沿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