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忠禮

鄧忠禮,男,漢族,1940年2月26日生於都江堰市,籍貫四川省資陽市。教授級高級工程師,碩士研究生生導師,專業特長數字通信與光通信。1963年北京郵電學院無線系本科畢業,先後在原郵電部郵電科學研究院和原信息產業部電信研究院工作,從事載波通信、數字通信和光纖通信研究。通信行業標準《YDN-1998光同步傳輸網技術體制》主要起草人之一,該標準研究項目獲部科技進步一等獎。他曾任郵電部電信傳輸研究所副總工程師(1998-2000年),信息產業部電信研究院第二事業部總工程師(2001-2002年)和通信標準研究所高級顧問(2003-2005年),1992年獲“有突出貢獻的專家”稱號,並享受國務院頒發政府特殊津貼。 發表的成果論文有《基群再生中繼器耐干擾能力諸度量參數間的關係》(電信科學,1987.2),“64kbit/s 和高比特率誤碼性能的等效轉換關係”(電信科學,1988.5)和“數字傳輸誤碼的分布,疊加和指標分配”(電信科學,1988.7、8)等。 1986年起向CCITT提交文稿三篇,其中關於對稱電纜再生中繼器測試方法文稿(CCITT。COMXV-96-E)被採納,並寫入國際電報電話諮詢委員會蘭皮書(1989年日內瓦)卷Ⅲ.5中G.951和G.952建議。 1990年—2005年從事光通信技術體制和標準研究。 九十年代從事光通信體制和標準研究。1990年參加《光同步傳輸網(SDH)體制》研究,於1994年完成,該項目獲郵電部科技進步一等獎。完成了有關數字傳輸的體制,標準多項。共獲郵電部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二等獎5項,三等獎6項。

基本信息

人物經歷

鄧忠禮1940年2月26日生於四川灌縣(即都江堰市)。1945年回成都東御河沿街老宅居住。民國三十六年春入四川省立成都實驗國小,初小啟蒙老師陸懋和,國小中年級級任老師吳士富。1950年轉學,入重慶巴蜀學校國小部,於1951年初高小畢業,直接升入巴蜀學校中學部。1952年轉學,入成都石室中學,1955年初國中畢業,成都市組織自學半年。1955年夏,考入成都九中(樹德中學),石室中學和樹德中學師資雄厚,令我難忘的優秀教師是幾何老師沈雪兆和代數老師帥仲康。1958年高中畢業,同年考入郵電科技大學,兩年後合併入北京郵電學院無線電系,對我影響最大的是數學老師葛明浩和電子電路老師謝源清。1963年電子電路專業本科五年畢業。

1963.9-1969.9郵電科學研究院第一(載波)研究室110(放大器)組,技術員,在恩師姚景蘭和蔣榮福指導下工作。其間(1964.3-1965.5)被抽調到三線建設工作,在四川眉山6505三線建設工程,先遣組材料員。1969.9-1972.4文革期間下放到郵電部湖北陽新五七幹校和河南正陽五七幹校,班長。1972.4-1976.8郵電部電信傳輸研究所2109中間試驗增音系統串雜音專業組,小組長。1976.8-1977.3郵電部電信傳輸研究所科技科,科員。1977.3-1982.3郵電部電信傳輸研究所 303(數字通信)組,組長。

1980.1獲工程師職稱。1983.3郵電部電信傳輸研究所,有線研究室,有線傳輸實驗室主任。1983.11郵電部電信傳輸研究所,有線研究室,副主任。

1987.12獲高級工程師職稱。1989.3郵電部電信傳輸研究所,有線研究室,主任工程師。1991.2郵電部電信傳輸研究所,有線研究室,副主任。1993.7郵電部電信傳輸研究所,有線研究室,主任。1996.4獲教授級高級工程師職稱。1998.4郵電部電信傳輸研究所,副總工程師。2001.10信息產業部電信研究院第二事業部,副總工程師。2003.7.8信息產業部電信研究院 通信標準研究所,高級顧問。

2005.1退休後,華為技術有限公司聘為光網路產品線資深技術顧問,工作一年。

父親鄧國全,四川資陽人,眼科醫生。母親張清塵,四川簡陽人,幼兒教師。兄姊三人,兄鄧尚平,醫學教授,著名的糖尿病專家。,姊鄧蜀平,俄語教授,從事教學和編寫高校俄語教材,退休前任蘇現現代文學主編。1967年與大學同學王芸結婚。生有一女一子,女鄧予心,北京郵電大學信息工程碩士。子鄧揚辛,浙江大學國際貿易學士。

教育學歷

1946.1-1949.1四川省立成都實驗國小初小畢業;

1949.1-1950.1四川省立成都實驗國小 高小一年級;

1950.1-1951.1四川重慶巴蜀學校 國小部高小畢業;

1951.1-1952.1四川重慶巴蜀學校 中學部 國中一年級;

1952.1-1955.1四川成都石室中學國中畢業;

1955.1-1955.8因春季入學改秋季入學,居家自習;

1955.9-1958.7四川成都第九中學高中畢業;

1958.9-1963.7北京郵電學院無線電系電子電路專業大學本科畢業。

工作經歷

1963.9-1969.9郵電科學研究院第一(載波)研究室110(放大器)組,技術員;

1964.3-1965.5四川眉山6505三線建設工程,先遣組材料員;

1969.9-1972.4郵電部湖北陽新五七幹校和河南正陽五七幹校,班長;

1972.4-1976.8郵電部電信傳輸研究所2109中間試驗增音系統串雜音專業組,小組長;

1976.8-1977.3郵電部電信傳輸研究所科技科,科員;

1977.3-1982.3郵電部電信傳輸研究所 303(數字通信)組,組長;

1980.1獲工程師職稱;

1983.3郵電部電信傳輸研究所,有線研究室,有線傳輸實驗室主任;

1983.11郵電部電信傳輸研究所,有線研究室,副主任;

1987.12獲高級工程師職稱;

1989.3郵電部電信傳輸研究所,有線研究室,主任工程師;

1991.2郵電部電信傳輸研究所,有線研究室,副主任;

1993.7郵電部電信傳輸研究所,有線研究室,主任;

1996.4獲教授級高級工程師職稱;

1998.4郵電部電信傳輸研究所,副總工程師;

2001.10信息產業部電信研究院第二事業部,副總工程師;

2003.7.8信息產業部電信研究院 通信標準研究所,高級顧問;

2005.1.1退休。

社會職務

中國通信學會載波通信委員會第一屆委員(1981-1983年)

郵電部電信傳輸研究所學術委會委員(1978年)

郵電部科學技術委會專業組專家(1997年)

中國通信學會高級會員(1996年頒證,2004年頒證)

郵電部電信傳輸研究所高級技術職務任職資格評審委員會委員(1993年聘)

信息產業部電信設備評審委員會專家組成員(1999年)

郵電部電信科學技術研究院第六屆學位評定委員會委員(1998-2001年)

中國電子學會電子測量與儀器會光纖與光纖通信測試分會第二屆委員會委員(1997年3月)

電信傳輸研究所工會和第一屆職工代表大會主席(1988-1992年)

北方交通大學電子信息工程學院兼職教授(2001年12月4日聘)

信息產業部通信科學技術委員會傳輸專家諮詢組成員(2002年)

通信名詞審定委員會通信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委員(2003年8月29日聘)

研究方向

1963年—1972年在原郵電部郵電科學研究院從事載波放大器研究。

1972年—1977年在電信傳輸研究所從事中同軸電纜載波系統現場試驗。

1972年參加中國第一條中同軸電纜載波Z-1800路中間試驗工程,從事串雜音疊加規律的研究,發表的成果論文有“低頻諧波的疊加原理及其套用”(電信技術,1978.9)。

1977年—1990年從事數字傳輸工程試驗和技術體制、標準研究。

1977年轉向數字通信,從事傳輸損傷研究。

主要貢獻

著作和論文

1.《數字傳輸系統測試》,人民郵電出版社,1993.11,第一作者,該書獲郵電部科技進步三等獎;

2.《光纜通信系統指標與測試》,電子工業出版社,1994.12,第二作者;

3.《光通信設備維護》,錄像片教材,人民郵電出版社,1996.12,編著組成員之一;

4.《SDH傳輸設備維護手冊》,人民郵電出版社,1997.11 技術審定和統編人之一,第五、六章編寫人之一;

5.《光同步數字傳輸系統測試》,人民郵電出版社,1998.5,第一作者;

6.《光同步數字傳輸系統測試》(修訂本),人民郵電出版社,2001.9 ,第一作者;

7.《光同步傳送網和波分復用系統》,清華大學出版社和北方交通大學出版社,2003.10,惟一著者;

8.《數字通信基礎及光數字傳輸技術》,清華大學出版社和北方交通大學出版社,2004.6,第二作者。

9.《電信服務規範釋義》,北京郵電大學出版社,2005.9,編審組成員之一;

10. 1976年-2003年發表論文和文章32篇。

論文文章目錄

1.中同軸電纜載波增音系統線性串音的疊加規律,電信傳輸,1976.1

2.低頻諧波的疊加原理及其套用,電信技術,1978.9

3.數字傳輸系統誤碼及其度量,電信傳輸,1980.1

4.功率變化的高斯噪聲干擾數字傳輸引起的誤碼,電信傳輸,1980.2

5.反射係數測量電橋原理研究,有線傳輸技術,1981.1

6.數字網誤碼性能描述方法探討,電信科技情報,1983.3

7.對稱電纜再生中繼段的工程設計,電信科技情報,1985.6

8.測試近端串音干擾噪聲指數的一種新方法,電信傳輸1986.1

9.數字網誤碼性能描述方法研究,郵電研究院三十周年論文集,1987

10.基群再生中繼器耐干擾能力諸度量參數間的關係,電信科學,1987.2

11.誤碼性能研究新進展與用戶對誤碼分析儀性能的要求,郵電科學研究院論文集,1988.2

12.64kbit/s和高比特率誤碼性能的等效轉換關係,電信科學,1988.5

13.數字傳輸誤碼的分布、疊加和指標分配,電信科學,1988.7、8

14.一條市話電纜收容較多PCM基群傳輸系統的工程實踐,郵電設計技術,1990.6

15.數字傳輸系統誤碼的維護性能限值及其套用,電信科學,1991.1(三人合著)

16.數字通信的抖動指標和測試,電信技術,1991.8、9(二人合著)

17.中國64kbit/s數字假設參考連線誤碼性能指標及其分配,電信網技術論文集,1992

18.數字微波傳輸性能測試方法,電信網技術,1992.1

19.我國國家信息基礎設施公用網路總體結構,現代電信科技,1997.2(三人合著)

20.大城市的傳送網結構研究,電信網技術,1998.2

21.光纜傳輸網發展中的問題與對策,通信技術政策研究,1998.6

22.光纜傳輸設備需要可檢驗的可靠性指標,通信技術政策研究,1999.5

23.關於電信標準認識與套用誤區之淺析,通信技術政策研究,1999.6

24.SDH標準研究的新進展,現代電信科技1999.4、5和6期

25.SDH為什麼需要再定時功能,現代電信科技1999.5

26.有關SDH的國際建議和國內標準縱覽,《網路電信》1999年12期.P19-23。

27.現代數字電信網的同步問題,網路電信,2000.5和6期

28.關於成立我國同步網協調組的建議,通信技術政策研究,2000.5

29.電信網結構研究概述,郵電商情,2000.11

30.基於DXC的啟發式網路恢復算法的研究,通信學報,2001.8(二人合著)

31.學習國家標準《數字網系列比特率電接口特性》一點心得,網路電信,2002.8

32. SDH通道、復用段的誤碼性能國際建議修訂及其對國內工程設計規範的影響,電信工程技術與標準化,2003.12

獲獎記錄

主要科研成果是傳輸損傷指標和測試方法的標準規範研究有所創新,參加或主持的科研項目有十二項獲獎。

獲郵電部科技進步一等獎成果有“光同步傳輸網技術體制”。

獲部二等獎成果有5項,“數字微波傳輸特性測試方式的研究”,“長途傳輸裝備基本進網要求”,“大、中城市設定多個自動長途局的相關技術體制”,“我國幹線網DXC的配置規劃建議”,“長途傳送網現狀、網路結構和生存性研究”。

獲部三等獎成果有6項,“電信網中脈衝編碼調製音頻通路總失真測試方法”,“對稱電纜基群再生中繼器測試方法”,“數字鏈路和數欄位維護運行規範基礎問題的研究”,“同步數字型系(SDH)光纜線路系統測試方法”。

郵電部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

光同步傳輸網技術體制(暫行規定)(1996)

郵電部科技進步二等獎(5項)

數字微波傳輸特性測試方法的研究(1993年)

長途傳輸裝備基本進網要求(1994年)

大、中城市設定多個自動長途局的相關技術體制(1995年)

我國幹線網DXC的配置規劃(1996年)

長途傳送網現狀、網路結構和生存性研究(1999年)

郵電部科技進步三等獎(6項)

電信網中脈衝編碼調製音頻通路總失真測試方法(1989年)

對稱電纜基群再生中繼器測試方法(1991年)

數字鏈路和數欄位維護運行規範基礎問題的研究(1993年)

數字交換機數字中繼接口(2048kbit/s)參數及數字中繼接口間傳輸特性和測試方法(1995年)

著作《數字傳輸系統測試》(1997年)

同步數字型系(SDH)光纜線路系統測試方法(1999年)

國家質量監督檢查檢驗檢疫總局標準計量技術成果三等獎

GB/T16814-1997同步數字型系(SDH)光纜線路系統測試方法(2001年)

鄧姓名人盤點

盤點鄧姓當中一些在各行各業有著突出成績的人物,包括教師,研究員,科研人員以及機關幹部等名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