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木斯克出血熱

鄂木斯克出血熱是一種急性發熱性疾病,其特徵為:病毒性抗原、自然疫源性、出血症狀和良性經過。1941~1943年曾發現本病1944~1945年在前蘇聯西伯利亞的鄂木斯克北部農村首次報告本病, 1945年和1946年兩次鄂木斯克出血熱暴發分別發病 200 餘人和 600 餘人。

基本信息


流行病學

本病毒的貯存宿主和媒介為紋矩頭蜱、邊緣革蜱,通過感染蜱叮咬傳播,不存在人-人間直接傳播,但能由帶給人。易感人群為疫源地的農民,多為青壯年勞動者。主要發生在多湖泊的森林草原地區中的潮濕草地,高發季節為 5月和 8~9月兩個高峰。

病因

鄂木斯克出血熱病毒屬披膜病毒科黃病毒屬。基因組為單鏈RNA。此病毒有嗜神經特徵,能在多種類型細胞培養如 Hela 細胞雞胚細胞地鼠腎細胞及猴腎細胞中產生病變。從急性期病人血中和紋頭蜱中分離到病毒。

發病機制

發病機製取決於血管損害、血小板減少以及腦腎、心內膜、心肌、胃和腸出血的程度病毒主要侵犯血管和神經系統皮膚、黏膜和內臟血管均有充血、內皮細胞受損,使血管通透性增加,產生組織充血、水腫。腦水腫可引起感覺改變。血管張力減退可導致虛脫和休克肝臟庫普弗細胞可見含鐵血黃素沉積。

臨床表現

潛伏期 1~10天。病人突然起病發熱頭痛、背部及四肢疼痛,嘔吐和腹瀉,假性腦膜炎,齶部黏膜疹;可發生鼻出血嘔血和黑便,以鼻腸、肺和子宮出血為主。皮膚充血和黏膜充血是本病特徵。部分病人在發病後 10~15天出現第二次發熱,且比第一次嚴重。此期間可發生腦膜症狀肺炎和腎病。

併發症:
此期間可發生腦膜症狀、肺炎腎病

診斷

1.病毒分離 取病人一病周內的血液腦脊液,接種於豚鼠、小白鼠腦內或雞胚進行病毒分離。
2.血清學檢查 取雙份血清作補體結合或中和試驗,呈4倍以上升高者。

鑑別診斷:
發熱初期應與回歸熱,傷寒、斑寒、鉤體病等鑑別。出血期應與流行出血熱流腦等相鑑別。

檢查

實驗室檢查:
急性期白細胞及血小板減少,漿細胞增多尿中可查見清蛋白及顆粒管型腦膜受累者腦脊液中的細胞數和蛋白可升高。從急性期病人分離病毒和用病毒中和試驗檢測抗體對診斷有價值。

其它輔助檢查:
血沉減慢。

治療

以支持對症治療為主,包括止痛、糾正脫水、低血壓和出血。

預後預防

預後:
病死率為0.4%~2.5%。

預防:
1.預防主要是滅蜱和個人保護。
2.目前已有高效的減毒活疫苗,但副作用明顯,未能推廣使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