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州觀音閣

鄂州觀音閣

鄂州觀音閣位於湖北省鄂州市區小東門外長江中,是長江上的唯一寺廟,歷史悠久,被文物界稱作是長江第一閣。2006年5月,被列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信息

簡介

鄂州觀音閣位於湖北省鄂州市區小東門外長江中。距離市中心約1公里。因浩浩長江自巴蜀吳淞口中僅此一閣,故又被稱為“萬里長江第一閣”。

公元1280年,由元代監邑鐵山始建,明代弘治、嘉靖及清代均有修葺。解放後,歷屆政府或管理使用單位又多次進行維修。

觀音閣屬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2001年10月,國家郵政局發行《鄂州觀音閣》普通郵資封一枚,採用銅版畫技法設計的郵資圖。

歷史

始建

鄂州觀音閣鄂州觀音閣

早在宋代時,長江鄂州段的龍蟠磯就建有廟宇,但因長江經常發洪水,把廟宇沖毀,而當地的百姓總會在廟毀之後,不斷進行重建,直到元代,才正式把所建的廟,取名觀音閣。據《武昌縣誌》記載:宋時龍蟠磯建寺,歷代有興廢。元代再建龍蟠寺,又名觀音閣。明代嘉靖6年(公元1527年)毀,後知縣許穡卿重建,有觀瀾亭、寅賓樓等。

同治3年(公元1864年),大學士湖廣總督官文駐節黃州,見有小島橫江而峙,上有亭台樓閣,奇而詢之,為鄂州八景之一,於是去龍蟠磯,題書“龍蟠曉渡”四字,刻石嵌於寺門楣上。

重建

20世紀30年代,民國政府重建。重建後被淹數次。直至三峽截流工程完工,處在江中的觀音閣才真正幸免於難。但因年久失修,整體外觀保存完好,沒有明顯損毀跡象,但內部破敗,幾近坍塌。

修繕規劃

2013年2月,鄂州市相關部門著手研究整體維修方案,爭取同年10月完成,報送到國家文物主管部門。

建築格局

萬里長江第一閣--鄂州觀音閣萬里長江第一閣--鄂州觀音閣

觀音閣坐東朝西,閣長24米,寬10米,高14米,基座厚1米餘,用長60、寬20、厚25厘米的條石壘成。

閣身以紅石青磚砌就,是典型的木框架結構亭閣式建築,閣身正壁鐫有“觀音閣”三個遒勁的大字。

進閣正門石碑上刻有出自清代官文手筆的“龍蟠曉渡”四字。

閣內有一亭三殿二樓,總面積300多平方米,自西向東,分別是觀瀾亭、東方朔殿、觀音殿老君殿和純陽樓。

藝術特色

觀瀾亭上,俯瞰江流,勝景憂宏;三重殿里,仰瞻前賢,文章彪炳。

觀音閣下如同船舷樣的龍蟠磯,既減緩水勢,又順勢泄流。閣與磯巧妙地融為一體,有巧奪天工之妙,更顯得雄峻巍峨,氣勢磅礴。展現了古代工匠奇妙的想像力和創造力。其中,老井、古樹和神鱉眼,被稱作觀音閣“三趣”。

文物保護

2001年10月,國家郵政局發行《鄂州觀音閣》普通郵資封一枚,採用銅版畫技法設計的郵資圖,江水共藍天一色,很好地表現出萬里長江第一閣威鎮江天的氣勢。

2006年5月,觀音閣被列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