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圈[城市經濟地理概念]

都市圈[城市經濟地理概念]

所謂都市圈,是指由其核心作用的一個中心城市或幾個大城市再加上周邊受到中心城市強烈輻射、有著緊密聯繫地區組成的城市經濟區域。它是城市群發展到成熟階段的最高空間組織形式。自1957年法國學者簡·戈特曼提出這一概念以來,都市圈的發育程度已成為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重要標誌,都市圈在各國及世界經濟發展中起著樞紐作用,具有強大的國際輻射能力和“場效應”。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都市圈“都市圈”是指由一個或多個核心城鎮,以及與這個核心具有密切社會、經濟聯繫的,具有一體化傾向的鄰接城鎮與地區組成的圈層式結構。

都市圈的概念最早來源於日本。根據國土規劃與實踐的時空差異,日本行政廳對都市圈做了不同的界定。1950年,日本行政管理廳提出都市圈是指可在一日內接受城市某一方面功能服務的地域範圍,且中心城市人口規模在10萬以上。1960年,日本行政管理廳對都市圈的概念進行了重新修正,對中心城市與外圍的通勤人口、都市圈內的物流運輸量做了具體的界定,指出大都市圈是以中央制定市、由l個或2到3個人口規模在200萬人口以上的特大中心城市和若干50萬人以上的鄰近城市組成。同時,外圍地區到中心城市的通勤率不小於本身人口的15%;大都市圈之間的物資運輸量不得超過總運輸量的25%。從中心城市與外圍城市的通勤率的界定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區域內城市之間的經濟、交通等聯繫度,與中國同城化對“1小時交通圈”的界定極為相似。

1910年美國首次提出大都市區的概念,指出大都市區指包括一個10萬人口以上的中心城市及其周圍10英里以內的鄰近地區,或者雖超過10英里但與中心城市連綿不斷、人口密度達到150人/平方英里以上的地區。最先在1957年提出大都市圈理論的,是法國著名的地理學家簡·戈特曼。

隨著城市化的發展,都市區的概念不斷得到修正和更新,如標準大都市統計區(1950年)、聯合大都市統計區(1980年)、大都市統計區(1983年)、大都市區(1990年)。其它西方國家也有類似的概念,如加拿大的國情調查大都市區、英國的標準大都市勞動市場區,澳大利亞人口普查拓展都市區、法國的集聚區、瑞典的勞動市場區等。

20世紀90年代初,中國國內城市地理學家周一星提出大都市帶(都市連綿區)的概念,指出從大都市區以都市區為基本組成單元,以若干大城市為核心並與周圍地區保持強烈互動作用和密切的社會經濟聯繫,沿一條或多條交通走廊分布的巨型城鄉一體化區域。高汝熹等(1990年)較早地提出了城市圈域經濟的概念,認為城市經濟圈是以經濟比較發達的城市為中心,通過經濟輻射和經濟吸引,帶動周圍城市和農村,以形成統一的生產和流通經濟網路。在此基礎上,高汝熹等諸多學者又進一步對都市圈的概念進行了深入的界定。

經濟關係

都市圈與行政區經濟

行政區經濟是指由計畫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過程中,因行政區劃對區域經濟的剛性約束而產生的一種特殊經濟現象,屬於區域經濟的一種過渡形態。其主要特徵是:1、行政區經濟是受地方政府的經濟職能和經濟行為直接影響的經濟;2、行政區經濟的行政中心與經濟中心具有高度重合性;3、行政區經濟具有邊界特徵和內在結構的相對穩定性。

都市圈與城市群

都市圈是指在特定地域範圍內具有相當數量不同性質、類型和等級規模的城市,依託一定自然環境條件,以一個或兩個特大城市作為地區經濟的核心,藉助現代化交通工具和綜合交通網路的通達性,以及高度發達的信息網路,發生與發展著城市個體之間的內在聯繫,共同構成的一個相對完整的城市“集合體”。城市群是指在特定區域範圍內雲集相當數量不同性質、類型和等級規模的城市,以一個或兩個特大城市為中心,依託一定自然環境和交通條件,城市之間的內在聯繫不斷加強,共同構成一個相對完整的城市“集合體”。

都市圈與城市帶

城市帶是由一組規模較大、地域相鄰、彼此關聯的城市沿交通幹線分布而形成的帶狀城市群。它以交通幹線為軸線、以城市為結點,形成一個有機聯繫的城市群體在空間上呈帶形擴展。經濟活動的空間集聚與空間擴散也主要沿交通幹線展開,形成產業帶。城市帶有如下特徵:1、以某一交通幹線為軸線,呈帶狀形態;2、城市沿交通幹線分布,地域相近,聯繫密切;3、經濟活動以城市為中心沿軸線兩側集聚,形成產業密集帶。當沿線的大中城市進一步發展,城市空間地域不斷擴張,相鄰城市實體空間地域相互連線時,城市帶就發展為高級形態的城市連綿帶或都市連綿帶。

都市圈與都市連綿區(帶)

都市連綿區是指若干個都市區沿綜合交通走廊連綿分布而形成的巨型城鄉一體化區域,當都市連綿區呈帶狀分布時就形成都市連綿帶。與都市連綿區(帶)相比,都市圈更強調圈域經濟發展的邊界性。儘管中心城市作為地區經濟發展極,有著較高的經濟勢能,但其經濟勢能所帶來的經濟影響將隨著距離的延伸逐步減弱,中心城市的能量是有限的,因此都市圈發展是有邊界的。同時,若干個都市圈在地域上的相鄰,也可能形成都市連綿區(帶)。

在中國

2012年中國18大都市圈綜合競爭力排名前六位的都市圈2012年中國18大都市圈綜合競爭力排名前六位的都市圈

2012年6月28日,上海交通大學中國都市圈發展與管理研究中心在2012國際都市圈發展論壇上發布了“2012年中國都市圈評價指數”報告,研究顯示,在中國18大都市圈排名中,上海都市圈7年蟬聯榜首地位,龍頭地位短期難以撼動。

研究把中國分為18大都市圈,分別是上海圈、廣州圈、首都圈、杭州圈、南京圈、瀋陽圈、重慶圈、汕頭圈、濟南圈、武漢圈、長春圈、大連圈、成都圈、石家莊圈、哈爾濱圈、青島圈、西安圈、太原圈。報告從都市圈發育水平、實力水平和績效水平三個視角,通過交通聯繫強度、經濟落差、城市化水平、中心城市地位、總體規模等23個指標考察都市圈的綜合競爭力。

在世界

以東京都為中心的“首都圈”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都市圈之一,其經濟規模超過紐約都市圈位居世界第一。以東京都為中心的“首都圈”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都市圈之一,其經濟規模超過紐約都市圈位居世界第一。

紐約

紐約都市圈,世界五大都市圈之首,北起緬因州,南至維吉尼亞州,跨越了10個州,其中包括波士頓、紐約、費城、巴爾的摩和華盛頓5個大城市,以及40個10萬人以上的中小城市。在這個區域中,人口達到6500萬,占美國總人口的20%,城市化水平達到90%以上。
北美五大湖

北美五大湖都市圈分布於五大湖沿岸,從芝加哥向東,經過底特律、克利夫蘭、匹茲堡,一直延伸到加拿大的多倫多和蒙特婁。它與美國東北部大西洋沿岸都市圈共同構成北美製造業帶,底特律是全球著名的汽車城。從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至今(2001年),經濟轉型、產業升級和環境的保護與重建,一直是這個老牌都市圈的發展主題。

倫敦

倫敦都市圈,以倫敦--利物浦為軸線,包括倫敦、伯明罕、謝菲爾德、曼徹斯特、利物浦等數個大城市和眾多中小城鎮。這一地區總面積約4.5萬平方公里,人口3650萬,是產業革命後英國主要的生產基地和經濟核心區。

東京

東京市區為中心,半徑80公里,東京都、崎玉縣、千葉縣、神奈川縣共同組成了東京都市圈。東京都市圈總面積1萬3千4百平方公里,占全國面積的3.5%;人口則多達3400萬人,占全國人口的27%;GDP更是占到日本全國的三分之一。城市化水平達到百分之八十以上。

巴黎

巴黎為中心,沿塞納河、萊茵河延伸,巴黎都市圈覆蓋了法國巴黎、荷蘭阿姆斯特丹、鹿特丹、比利時安特衛普、布魯塞爾和德國的科隆,包括了4個國家的40個10萬人口以上的城市。其中由7個省組成,有"法蘭西島"之稱的大巴黎地區是這個都市圈的核心。整個大區面積僅為法國國土面積的2%,但人口卻占到了19%,是歐洲人口最密集的都市地區。

觀點

綜觀國內外都市圈發展實踐和研究成果不難發現,目前(截止2011年)對都市圈較為普遍認同的觀點是:都市圈經濟是以一個或多個經濟勢能強大的中心城市為核心,若干個與中心城市地域相鄰、經濟聯繫較為密切的周邊城鎮組成,最終形成經濟社會高度一體化的區域經濟體。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