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德維

郭德維,男,漢族,1937年出生於湖南湘潭縣,1961年畢業於武漢大學歷史系,1986年提晉升為副研究員,1991年升為研究員,1990年獲湖北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稱號,1992年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曾任我院楚國歷史文化研究所所長,兼任湘、鄂、豫、皖四省楚文化研究會理事,湖北省考古學會理事,湖北省炎黃文化文化研究會理事,武漢楚文化學會顧問,湖北省楚國歷史文化學會常務理事、副理事長。

基本信息

人物經歷

1961年大學一畢業,他即赴江陵投身考古發掘,從此在田野中一乾就是幾十年。參加了60—70年代湖北境內幾乎所有重大的考古發掘,其中特別重要的有;1.主持了江陵紀南城鳳凰山秦漢墓的勘探與發掘,為出西漢男屍的168號墓作了完整的發掘方案;2.為著名的曾侯乙作了完整的發掘方案,致使這兩座墓葬的發掘能順利進行,使完整的男屍、著名的編鐘和其它重要文物得以順利取出和保護。80年代以後,始轉入室內進行專門研究,一些研究成果相繼問世。學術上的成就,主要體現在楚文化和曾侯乙墓研究上。

1980年中國考古學會第二次年會在武漢召開,他的論文《江陵楚墓論述》,受到與會者的好評,著名考古學家中國考古學會會長、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所長夏鼐大加讚許,並指示《考古學報》儘快刊登,該刊於1982年2期全文發表。此文著重探討了從春秋早期至戰國晚期各個時期楚墓的特點,突破了自50年代以來一些流行看法,從而確定了楚墓分期的新標準。隨後,他在四省楚文化研究會和楚文化國際學術會議上,又分別提出了楚墓分類和楚墓分區問題,提出應按墓的規模與規格和隨葬品的品種與數量來劃分墓的等級、類別,首次提出的多少是分類的依據之一,並提出了各類楚墓的標準。他提出了楚墓分區的依據,構成墓區的條件,並對現已發現的楚墓進行了初步劃區。後來他的專著《楚系墓葬研究》,對上述三個問題進行了更充分論述,使之更加系統和完整化。以上三個問題互相依存又互相聯繫,是楚墓研究中最基本的問題,也是楚文化研究中一項基礎性的工作,這些問題的深入探討,對楚文化研究起了很大的促進作用。此書系《楚學文庫》之一,已獲第三屆國家圖書獎和第十屆中國圖書獎。2001年又獲湖北省人民政府省社科優秀成果三等獎。

近年又與人合著《中國墓葬建築文化》問世,此是按墓室建築來探討墓葬的第一部著作,前兩年還有《楚都紀南城復原研究》,為考古遺蹟開發利用開闢了新途徑。為宣傳和普及楚文化,還策劃和組織了《楚文化知識叢書》(20本)的出版,自己還撰寫了其中一本《楚國名君》,獲普遍好評。此外,還參與編寫《楚文化志》,獲光明日報社“光明杯”優秀社科學術著作二等獎。

曾侯乙墓的發掘,是新中國成立後重大的考古收穫之一。他不僅為此墓制定了完整的發掘方案,而且發掘後,他全力投入了此墓的整理,1981年曾侯乙的研究列入國家“六五”社科重點研究項目,他是此項目負責人。此墓出土一萬五千多件文物,把它們基本弄清或復原出來,考證其價值、作用與意義,有的還用各種現代手段加以鑑定、檢測,實際是對當時社會的各個方面進行全方位剖析,涉及到數十個學科的不同領域,工作異常艱巨複雜。從1978年發掘到1989年任務完成,他整整投入了十二年的時間和精力。成果反映在他主持編寫的《曾侯乙墓》上,全書分上、下兩冊,上冊為文字、插圖,約100萬字,下冊為照片。此書1991年獲省社科優秀成果二等獎,1999年又榮獲首屆郭沫若中國歷史學獎二等獎。他還著有《曾侯乙墓綜覽》和《禮樂地宮》,充分反映了對曾侯乙墓的研究成果,《曾侯乙墓綜覽》獲1995年省社科院首屆優秀成果著作二等獎。《禮樂地宮》是《華夏文明探秘叢書》致意,這套叢書獲1997年四川省“五個一工程”入選作品獎,並還獲第十一屆中國圖書獎。還為曾侯乙編鐘複製研究作出過貢獻,1983年獲文化部編鐘複製研究成果二等獎。

除了上述的著作,還有大量的論文在全國一些重要刊物上發表。重要的有《曾侯乙墓並非楚墓》(《江漢論壇》)、《楚墓分類問題探討》(《考古》)、《蜀楚關係新探》(《江漢考古》)、《試論典型楚器,兼論楚文化的形成》(《中原文物》)、《我國漆器發展階段試探》(《江漢考古》)等,有的已為美、英、法、日等外國學者廣為介紹和引用,在國內外學術界有較大的影響。《中國當代歷史學者辭典》、《當代中青年社會學家辭典》、《當代湘籍著作家大辭典》、《中國專家大辭典》、《湖北專家大辭典》、《中華人物辭海》、《中國世紀專家》等都收錄入典。

成果目錄

一、著作類

(一)、著作:

1、曾侯乙墓

主編 文物出版社 1989年出版

2、藏滿瑰寶的地宮__曾侯乙墓綜覽

文物出版社 1990年出版

3、禮樂地宮__曾侯乙墓發掘親歷記

此書系華夏文明探秘叢書之一。四川教育出版社 1996年出版

4、楚系墓葬研究

此書系楚學文庫之一。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6年出版

5、楚都紀南城復原研究

文物出版社 1999年出版

6、勵精圖治__楚國的名君

此書系楚文化知識叢書之一。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1年出版

7、楚文化知識叢書(20本)

副主編 負責策劃與組稿 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1年出版

8、中國墓葬建築文化

合著 此書是中國建築文化研究文庫之一。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4年出版

(二)著作章節

1、戰國曾侯乙墓出土文物圖案選·前言

長江文藝出版社 1984年出版

2、楚文化志·附錄:楚墓的發現與研究

湖北人民出版社 1988年

3、湖北簡史·第一章,第二章

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4年

二、主要論文、文章:

曾侯乙墓並非楚墓

江漢論壇 1980.1

隨縣曾侯乙墓的年代

武漢師範學院學報 1980.1-2

隨縣曾侯乙墓發掘的主要收穫

合寫 中國考古學會第一次年會論文集 文物出版社 1980

楚墓出土虎座飛鳥初釋

江漢論壇 1980.5

古代冶煉技術的光輝成就__淺談擂鼓墩出土的青銅器

長江日報 1978.11.19

隨縣曾侯乙墓青銅器群鑄焊技術和失蠟法

合寫 文物 1979.7

戰國時代早期的漆蓋豆

人民中國(日文版) 1979.9

漫談我國古代青銅鑄造技術

科學與人 1980創刊號

曾侯乙墓漆箱上日、月和伏羲女媧圖象試釋

江漢考古 1981.1

也談期思陂與芍陂

江淮論壇 1981.5

我省擂鼓墩2號墓發掘的重要收穫

湖北日報 1981.8.29

關於李三孤堆楚王墓槨室的復原研究

江漢考古 1982.1

江陵楚墓論述

考古學報 1982.2

論孫叔敖

楚史研究專輯 楚史學會、武漢師院學報合編 1982

從一塊墓志銘所想起的

湖北方誌通訊 1982.7

尋勝探幽訪荊州--介紹歷史文化名城江陵

柳州日報 1982.4.27

《漫遊神州》轉載 廣東旅遊出版社 1983.1

試論江陵地區楚墓、秦墓和西漢前期墓的發展與演變

考古與文物 1983.2

楚墓分類問題探討

考古 1983.3

曾侯乙墓編鐘造型裝飾藝術漫談

湖北日報 1983.2.10

我國古代冶鑄技術成就·編鐘

機械工人·熱加工 1983.6

從江陵古墓看楚制、秦制、漢制關係

楚史論叢初集 湖北人民出版社 1984

戈戟之再辯

考古 1984.12

皂、輿、隸等淺議

江漢論壇 1985.2

從出土文物談烹飪

中國烹飪 1986.5

楚國的士墓辨析

楚文化研究 第一輯 荊楚書社 1987

潛江龍灣遺址與章華台

章華台學術討論論文集 武漢大學出版社 1988

我國先秦時期漆器發展階段試探__兼論曾侯乙墓漆器的特點

江漢考古 1988.3

編鐘·立鶴·鴛鴦盒--曾侯乙墓文物鑑賞

美育 1988.3

曾侯乙墓墓主內棺花紋圖案略析

江漢考古 1989.2

曾侯乙墓發掘瑣記

文物天地 1989.2

試論我國青銅鑄造技術在楚地的發展與突破

中原文物 1990.1

試論由陳郢徙陳對楚國後期的影響

荊州師專學報 1990.4

試論楚墓的分區

湖北省考古學會論文集(二) 江漢考古增刊 1991

楚辭名物新證

合著 楚文藝論集 湖北美術出版社 1991

楚藝術人物形象特點試探

楚文藝論集 湖北美術出版社 1991

蜀楚關係新探

考古與文物 1991.1

楚都紀南城西垣北門和南垣水門的復原研究(上)

華中建築 1992.2

試論典型楚器__兼論楚文化的形成

中原文物 1992.2

試論秦拔郢之戰__兼探夷陵所在地

江漢論壇 1992.5

長江文化研究發言:抓好基礎工作,認清文化特色

東南文化 1992.1

試論長江文化的特點及其與楚文化的關係

炎黃文化與現代文明 武漢出版社 1993.2

楚車考索

東南文化 1993.5

楚國農業淺論

理論月刊 1993.5

蜀楚關係發展階段試探

三星堆與巴蜀文化(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 巴蜀書社 1993.11

炎帝與祝融

長江日報 1993.9

楚都紀南城西垣北門和南垣水門的復原研究(下)

華中建築 1994.1

試論馬王堆漢墓中的秦文化因素

馬王堆漢墓研究(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 湖南出版社 1994.5

試論楚人對水的淨化處理

社會科學動態 1994.12

楚國的水上交通運輸

中華文化論壇 1995.2

楚都紀南城宮殿區布局研究

長江文化論集(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 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5.8

楚辭·國殤新釋

江漢論壇 1995.8

從考古發現談稻作文化

糧食經濟文匯(中國·枝江關廟山稻作文化研討會論文專輯)1995.12

楚郢都辯疑

江漢考古 1997.4

曾侯乙墓發掘記

湖北文史資料 1998.3

文史資料、縱橫兩刊全文轉載

三峽庫區文物保護新思路

中國文物報 1998.8

漆繪伏羲、女媧像劍櫝

保利藏金 嶺南美術出版社 1999.9

曾侯乙墓五弦琴上伏羲和女媧圖象考釋

江漢考古 2000.1

在江陵尋覓發掘楚墓的日子裡

湖北文史資料 2000.1

曾侯乙墓的玉器

收藏家 2001.12

關於開發金口的若干構想

武漢文化特色與景觀設計 武漢出版社 2003.12

楚都紀南城30號宮殿台基建築的復原研究

華中建築 2004.1

楚王是怎樣培養接班人的

世紀行 2004.2-3

三、書評:

讀《楚爰金研究》

南京史志 1992.1-2

評《楚爰金研究》

江漢論壇 1992.4

評《淅川下寺春秋楚墓》

署名建夫 考古 1994.12

《湖北考古發現與研究》評介

社科動態 1995.10

《包山楚簡評介》

江漢考古 1997.3

《九店東周墓》是一本合格的考古報告嗎?

署名質言 江漢考古 1998.4

《中國文物地圖冊·湖南分冊》評介

署名鄂相知 江漢考古 1998.4

四、考古報導、簡報:

省考古隊最近在江陵清理了一批戰國楚墓

文物 1962.2

光明日報和人民日報於3月4日和3月8日分別轉載

湖北盤龍城商代遺址和墓葬

合寫 考古 1964.8

湖北江陵出土虎座鳥架兩座楚墓的清理簡報

合寫 文物 1964.9

湖北江陵三座楚墓出土大批重要文物

合寫 文物 1966.5

湖北江陵太暉觀楚墓清理簡報

考古 1973.6

湖北江陵鳳凰山西漢墓發掘簡報

合寫 文物 1974.6

湖北隨縣曾侯乙墓發掘簡報

合寫 文物 1979.7

湖北宜城楚皇城勘查簡報

合寫 考古 1980.2

湖北宜城戰國秦漢墓

合寫 考古 1980.2

隨州市擂鼓墩2號墓出土一批重要文物

江漢考古 1981.1

枝江姚港晉墓清理簡報

考古 1983.6

相關新聞

昨日,記者有幸請到研究楚文化的專家、市社科院楚文化研究所原所長郭德維教授來到報社,對目前在九連墩古墓直播的情況和本報記者發回的圖片進行了詳細分析,然後,郭教授談了自己的看法。

郭教授曾經親自帶隊發掘大量楚墓,著名的曾侯乙墓便是由他主持發掘和整理的。在幾十年的考古工作中,郭教授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對楚墓有權威的認識。

墓主和屈原同事楚懷王

仔細看過記者發自現場的圖片後,郭教授肯定地說,由目前的情況來看,墓主絕對不是國君。

一是墓穴過小。在禮教嚴苛的戰國,葬禮的規格是身份的象徵。郭教授說,拿曾侯乙墓的規格來說(曾侯乙的身份已經確定是國君),九連墩墓的內空不過是曾侯乙墓的1/3;王墓的封土是方形,一般有2條墓道,九連墩墓只有一條墓道。更關鍵的證據在樂室,曾侯乙墓出土的編鐘有3層,同時出土的還有編磬一套,在樂室里占了3面牆,這才是國君的規格,九連墩墓樂室只有一面牆有編鐘。

更多的證據還在細節上,曾侯乙墓有殉葬者,九連墩墓還沒有發現別的屍骨。

但不可否認的是,這墓的主人身世顯赫,因此會有超過696件文物陪伴。郭教授在比較了看得很清楚的幾件青銅器的照片後,認為那不是楚早期的器物———和曾侯乙墓的奢華比起來,這墓很寒酸,青銅器上的花紋也很粗糙,和望山一號墓(另一個楚墓)出土的文物種類相近,估計墓的年代也很接近,在戰國的中後期。

關於墓的年代,郭教授也有大膽的推測,他認為此墓和曾侯乙墓的年份相去甚遠,估計晚100年左右,約在公元前300年,和屈原所在年份相當,是楚懷王當政的中後期,因為再過不久(公元前278年),棗陽一帶便被秦軍占領,不會再有楚墓。

專家人才盤點(一)

各行各業都有傑出的人才,這個任務就是用來盤點這些專家的。
郭成海
郭代錄
郭德福
郭光貴
郭煥權
郭還平
郭長銳
郭寶才
郭魯生
郭龍生
郭龍泉
郭榴通
郭凌仙
郭玲俐
郭靈春
郭琳芳
郭林書
郭良敏
郭蓮花
郭連分
郭連璧
郭麗玲
郭麗蓮
郭立源
郭立新
郭立濤
郭立勝
郭立強
郭立明
郭立奎
郭立凱
郭立煥
郭立春
郭立斌
郭禮根
郭樂坤
郭來榮
郭來普
郭崑山
郭坤敏
郭奎武
郭奎生
郭克遜
郭克信
郭克書
郭克明
郭克廣
郭可鏗
郭可教
郭康霞
郭凱鑫
郭開亮
郭開宏
郭俊佑
郭俊山
郭俊芳
郭俊成
郭軍禮
郭軍和
郭聚興
郭巨毅
郭舉昆
郭居珍
郭久有
郭久森
郭靜玉
郭靜芳
郭靖華
郭敬榮
郭敬平
郭景宇
郭景儀
郭景儒
郭景泉
郭景江
郭景光
郭景福
郭井水
郭經華
郭進志
郭進英
郭進福
郭進德
郭錦雲
郭錦翰
郭錦桴
郭金柱
郭正
郭金壽
郭金聲
郭金珀
郭金鵬
郭金銘
郭金民
郭金妹
郭金梅
郭金隆
郭哲
郭金良
郭金華
郭金剛
郭越
郭傑雄
郭傑克
郭教禮
郭劍飛
郭建偉
郭原
郭建林
郭建君
郭建賀
郭建光
郭建峰
郭建發
郭甲明
郭家銓
郭家進
郭家富
郭家成
郭佳士
郭繼周
郭繼華
郭繼拔
郭季秋
郭集雲
郭吉平
郭吉安
郭基康
郭基富
郭積才
郭懷忠
郭懷珍
郭懷深
郭懷普
郭懷民
郭懷禮
郭懷德
郭懷斌
郭華炎
郭華林
郭虎成
郭厚德
郭鴻河
郭鴻才
郭洪生
郭洪茂
郭洪來
郭洪虎
郭洪海
郭洪富
郭宏順
郭宏立
郭紅洲
郭恆勛
郭恆仁
郭恆進
郭亨錚
郭河信
郭和林
郭合政
郭合祥
郭合清
郭浩善
郭昊元
郭豪雄
郭杭生
郭漢中
郭漢樂
郭漢鴻
郭海星
郭海旺
郭海鵬
郭海龍
郭海江
郭海川
郭海博
郭國有
郭國憲
郭國清
郭國謙
郭國平
郭國明
郭國康
郭國安
郭桂元
郭桂香
郭桂啟
郭桂倫
郭桂林
郭桂華
郭貴龍
郭貴成
郭貴倉
郭廣厚
郭光忠
郭光宇
郭光雄
郭光偉
郭光榮
郭漪
郭耿榮
郭更午
郭乾良
郭乾超
郭富連
郭付芹
郭付磊
郭福玉
郭福義
郭福興
郭福平
郭福民
郭福林
郭福洪
郭福豪
郭福成
郭鳳舞
郭鳳廷
郭鳳玲
郭逢碧
郭粉娥
郭飛明
郭芳華
郭方全
郭方農
郭發友
郭發水
郭恩樂
郭棟樑
郭冬芳
郭冬娥
郭東海
郭東斌
郭定輝
郭定海
郭定國
郭定富
郭殿祥
郭殿武
郭殿芳
郭蒂亮
郭棣華
郭德昭
郭德一
郭德樣
郭德學
郭亞
郭德太
郭德生
郭顯
郭德瑞
郭德全
郭德平
郭德華
郭德峰
郭德才
郭道璋
郭道茂
郭丹紅
郭大孝
郭希
郭大賜
郭大昌
郭大彬
郭翠花
郭純享
郭春蔭
郭春新
郭春榮
郭春春
郭春安
郭傳治
郭傳炎
郭崇凱
郭崇久
郭崇波
郭澄聯
郭承運
郭承平
郭承豪
郭成喜
郭成勞
郭成浩
郭成功
郭成達
郭辰一
郭朝凰
郭朝洪
郭朝剛
郭暢春
郭長源
郭長學
郭紹
郭長漢
郭長海
郭長恩
郭昌全
郭昌蘭
郭彩雲
郭彩文
郭布羅·布和朝魯
郭伯一
郭炳洲
郭炳宇
郭炳利
郭炳華
郭潤
郭秉剛
郭秉忱
郭丙玉
郭丙方
郭賓周
郭碧山
郭碧泉
郭碧波
郭本林
郭本傳
郭北燕
郭北海
郭保枉
郭保生
郭保華
郭寶源
郭寶堂
郭寶樹
郭寶善
郭寶琴
郭青
郭寶恆
郭寶琛
郭寶安
郭邦迪
郭巴蒙
郭安行
郭安勞
郭愛民
郭愛林
郭愛娣
郭挨旺
郭金照
郭金嶺
郭傑炎
郭建榮
郭冠忠
郭德維
郭德森
郭大浩
郭長泰
郭炳海
郭寶良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