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士膏

明朝東林黨成員。

基本信息

人物簡介

豫章社,萬曆年間,江西左布政使李長庚,曾邀江西的才人文士,首創豫章社。 

以艾南英為首的豫章社,包括章世純、陳際泰、羅萬藻以及南昌的萬時華、新建的陳宏緒、清江的楊廷麟、瑞金的楊以任等組成,跟陳子龍、張溥、張采、夏允彝等人的“復社”,“幾社”就文壇文風等問題展開論爭。

主要經歷

豫章社大力排抵王世貞、李攀龍等為代表的前後七子及其崇拜者“文必秦漢”的擬古說,反對以鍾惺和譚元春為首的“競陵派”因襲六朝儷彩、追求硬瘦艱澀、幽深孤峭的玄風,贊同錢謙益對時文的見解。認為為文要表現“時”與“境”,要講“義法”、“神氣”、“雅潔”。他們精心挑選秦漢到元代的名家名作,彙編成《歷代詩文集》;選輯明代諸家文章,編為《皇明古文定》;蒐集“生吞活剝”、“鉤章棘句”、“生硬套用”、“溢美飾非”及“遊戲”之文,編成《文剿》、《文妖》、《文腐》《文冤》、《文戲》五書,從正、反兩方面提供給學文者參考。<br> “明之末年,中原雲擾,而江以南文社乃極盛.其最著者:艾南英倡豫章社,衍歸有光等之說而暢其流”(見於《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他們反對前、後“七子”,推崇“唐宋派”歸有光。<br>豫章社中有陳、艾、章、羅四大家之說,他們還致力於八股文的寫作,與繼起江蘇金壇周鍾、太倉張溥之"金沙派"、"婁東派",相互爭奪海內制義範式的領導權。<br>豫章社領袖艾南英簡介:<br> 艾南英(1583~1646),字千子,號天傭子。臨川段溪艾家村(今東鄉縣崗上積鄉艾家村)人。明末散文家和文學批評家。<br> 艾南英出身官宦之家,其父艾夏臣,官至兵部主事。他從小受到良好的親職教育,7歲時作《竹林七賢論》。長大後為諸生,好學不倦,無書不讀,又曾受教於古文名家、戲劇大師湯顯祖,其文學才華更日益顯現。<br> 萬曆末年,科舉八股文陳腐不堪,沒有思想內容。艾南英對此深惡痛絕,遵依北宋古文精神,推崇司馬光和歐陽修,與章世純、羅萬藻、陳際泰一起,以振興文學為己任,四人合作將所作文章刻印行於世,使士子耳目一新,“世人翕然歸之”,並稱為“臨川四才子。

天啟四年(1624),南英才鄉試中舉。但因主考官丁乾學和郝士膏,在命題中有傷害閹黨魏忠賢之嫌,艾南英在答卷中也有譏諷魏黨之語。魏忠賢大怒,削去主考的官籍,南英也被處停考三科(約三年為一科)。 

崇禎十七年(1644),清軍先後攻占兩京(北京、南京),艾南英應羅川王之邀,共同起兵抗擊清軍,並以車戰獲勝於金溪山谷中。後江西全境為清軍所克,艾南英聽說明唐王聿鍵在福州即帝位(1645),即赴福建進見唐王,呈《十可憂》疏,被授予兵部主事,不久拜為御史。翌年(1646)八月,卒於延平。<br>他平生用心研究史學,曾撰寫《古今全史》一千餘卷,剛寫完即遭兵火,其他著述也散失殆盡,只存有《禹貢圖注》一卷見於《四庫全書》;另有《天傭子集》10卷傳於世。

明朝東林黨成員(三)

東林黨是明代晚期以江南士大夫為主的政治集團。公元1604年,顧憲成等修復宋代楊時講學的東林書院,與高攀龍等講學其中,“講習之餘,往往諷議朝政,裁量人物”,其言論被稱為清議。朝士慕其風者,多遙相應和。這種政治性講學活動,形成了廣泛的社會影響。“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