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冬冬

邱冬冬

邱冬冬,南陽市人,河南省作家協會會員,短篇小說《聊天記錄》曾榮獲南陽市第四屆文學藝術優秀成果獎二等獎。

基本信息

人物簡介

邱冬冬 邱冬冬

邱冬冬,南陽市人,河南省作家協會會員,供職於南陽市臥龍區交通局,自2002年開始,從事散文寫作,2006年後,致力於小說創作,作品見於《中國作家》、《彝良文學》、《時代青年》、《躬耕》等刊物,短篇小說《聊天記錄》曾榮獲南陽市第四屆文學藝術優秀成果獎二等獎。

作品選萃

先生說,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和這句話的不期而遇,靈動了我的童年。邂逅,總是難以磨滅,也更易於激活記憶,於是,幼年而始,我便對文字敏銳起來,因為愛屋及烏,對於“路”,也有了些認識。
除了與生俱來的功能作用,在中國文化里,路,以及和路一樣外延了情感的橋,都寄託了人們的某種希冀。橋是此岸到彼岸的過渡,摻雜著救贖和引渡的情緒,隱隱地透露著佛家的慈悲、拯救,和普度眾生的普世哲學。路,同樣承載了來自精神層面的訴求,而且,許是因為迤邐綿長,在人們的理解中,路是更為循循善誘,更加牽腸掛肚的,因而,記憶里,思念親人的親人們,總是佇立在門前的小路邊望眼欲穿。
路和橋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叫做希望,從發黃的書頁到栩栩如生的銅版紙,往往白紙黑字著,某善人捐款幾許,築某路修某橋,救濟一方百姓,村人感激涕零之類的話,可見,修路搭橋是造福百姓,給予希望,更是行善積德。
那天,與同事一道下鄉,飛上一條平闊的公路,目光及處,皆是青翠,流淌在這樣的道路,分外心曠神怡,一行有說有笑,倒也熱鬧。走上一段,我又納悶,路是好路,就是過於曲折。同事無奈地搖了搖頭。我這才曉得,想當初,交通部門築路至此,村民蜂擁而至,百計千方圍追堵截,只因擔心即將鋪設的公路壞了當地風水。同事的講述,把當年的情狀歷歷在目。撲面而來的,是逼仄的氣場,和那一觸即發。村民們的劍拔弩張,築路人的面面相覷,拯救者與被拯救者的格格不入,生生演變成一場活報劇,於是,原本筆直的公路便在此處扭曲了。
如果,僅僅是如果:公路在那一刻華麗轉身,身後,村人的生活又待如何。村民們顯然沒有認真權衡,沒有往縱深處考慮,因之,做出妥協的公路才會這般百轉千回,我們,也只能在這迂迴往復中一往無前。
歷史與生活的真實便是如此,總有無心插柳的神來之筆,更有福兮禍所依的措手不及。當一條隱喻著歷史的公路橫亘在世人面前,很難推測,構築史實的那些小事件同時又在如何蠶食並模糊著歷史的本來面目。
有那么一天,我們都已老去,重新踏上這條有如舞姬腰肢的道路,笑看斜風細雨之中,村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逍遙如昨,築路人忙碌依然,把鄉野小道合縱連橫四通八達,桃花依舊,春風如故,這條公路和公路背後的故事,卻早已隨風而逝。
抽刀斷水,逝者如斯,逍遙者逍遙,拯救者拯救,生活畢竟在朝前走,相逢一笑,由他去罷。

河南省作家協會會員

河南省作家協會成立於1980年5月,原稱中國作家協會河南分會,1991年改名。它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河南省各民族作家組成的全省性專業性人民團體,是黨和政府河南省作家協會聯繫全省作家和文學工作者的橋樑和紐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