邘,是一個漢字,拼音為yú。

基本信息



周朝國名 [Yu state],在今河南沁陽縣西北,現為西萬鎮邘邰村。

yú ㄩˊ
(1)
中國西周諸侯國名,在今河南省沁陽市西北,現為西萬鎮邘邰村。
在新石器時期,太行山南麓曾是伏羲神農氏和黃帝軒轅氏的重要活動區域,也是我國古代農業的發祥地之一。河南沁陽虎頭山一帶生活著一支擅長製作陶器盂(古代盛飯器具)的部落,這裡農耕文明發達,制陶技術精湛,被稱作‘盂’部落。盂又稱,作為盂部落的聚居地稱‘’地。
夏部落首領禹建立夏王朝後的第一年,禹王在頒布了我國第一部農事曆法《夏時令》,並以陶器盂作為祭祀活動的祭器。到了商代,農耕業的發達,促進了‘’地商業的繁榮,於是在其東南擇有泉水之地修建了以商業為主的城池,稱邘方,為商王朝的陪都。帝辛元祀,辛王命鄂侯於邘,立鄂侯國。《史記·殷本紀》記載:商紂王時,以西伯昌、九候、鄂侯為三公。後來鄂侯被紂王殺害,其子孫宗親便遷逃到湖北省鄂州一帶定居繁衍(湖北省簡稱鄂即由此而來)。此時,以西伯侯姬昌為部落首領的周族在陝西西岐逐漸發展壯大,逐步向周邊擴張勢力,先後攻黎(今山西長治西南)、伐(今河南沁陽西北),公元前1057年打敗戎人,攻滅鄂侯國後,復改鄂都,並把城擴建,作為自己的陪都。周武王繼之向東又攻占朝歌,推翻了商王朝的統治。周王朝建立後,為加強統治,大舉分封諸侯。由於城北扼上黨之門,南控虎牢之險。戰略地位十分重要,所以武王將城作為周王朝半壁江山的依託,特封其次子邘叔(姬誕)於邘,建立邘國。西周初年,宗法分封,只有諸侯才能享有姓氏的權利,平民百姓是沒有姓氏的。而邘國建立,姬姓邘氏成為邘叔及其一個支庶的身份象徵。這標誌著姬姓族群一個分支――(於)氏氏族誕生。
邘叔為繼承祖先以人為本,由人而上通天文,下及地理,旁通物理的人文文化體系。他遠追姜原和棄,改‘城’為‘邘邰城’,近在邘邰城西北角上設立祭壇,以祭拜社稷之神,名為‘社稷壇’。本來,‘封土立社示有土尊,稷五穀之長,故祭而祭之也’。可在當時,邘叔不僅把‘社稷’視為周王室的代稱,更有以社為母,祭其周的始祖姜原、后稷之意。這一祭習在邘城延續數千年,直到今天,邘邰村名已歷經了3000餘年而未改。
現在村東仍有邘國古城遺址,邘國古城遺址為長方形,東西約820米,南北580米,總面積480平方米,城周圍有城壕。城由內城、外城組成。內城在東,外城在內城西北,現為邘邰村。現存邘國故城(內城)城牆有東西兩面,東長150多米,北長450多米,高2-7米,寬12-17米。專家們從城牆夯窩考證,古城牆分三層,分別是商、周、漢三個朝代修建。《水經注》記載:邘水出太行之阜山。其水南流至邘城西,又東南經孔子廟東,又東南經邘亭西,又東南注於沁。古邘國故城東還有邘國人修築的防洪堤壩,後人稱作為‘故嶺’,現存東西寬12米,南北長2000多米,可能是為保護當時邘國的國都(古邘城)所修築的。該堤壩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抗洪防汛工程之一,而且它的修建年代要比都江堰、鄭國渠早一千二百餘年。
(2)
姓。
鄭碼:ADY,U:9098,GBK:DF8E
筆畫數:5,部首:阝,筆順編號:11252

拼音是yu的漢字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