邁哈福茲

邁哈福茲

邁哈福茲是從30年代中期開始投身於文學創作的。早期創作從歷史汲取題材,主要作品是三部歷史小說《命運的嘲弄》(1939),《拉杜比斯》(1943),《塔伊拜戰爭》(1944)。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他轉向寫作以開羅都市生活為中心,抨擊社會時弊的社會小說,如《新開羅》(1945),《赫利利市場》(1946),《梅達格胡同》(1947),《始末記》(1949)等。其後,邁哈福茲被一種表現幾代人生活的“家族小說”所吸引,傾注了全部心血完成了他的著名家族小說《兩宮之間》三部曲,通過家庭的歷史變遷,反映出20世紀上半葉埃及社會的風雲變幻。

基本資料

姓名:納吉布·邁哈福茲 Najib Mahfouz

生卒:1911年12月11日~ 2006年8月30日

職業:作家

籍貫:埃及

納吉布·邁哈福茲(Najib Mahafuz,1911~2006)埃及作家。生於開羅,父親曾經過商,後來當公務員。邁哈福茲自小立志作一個社會改革家,1930年考入開羅大學哲學系,畢業後又攻讀碩士學位。他長期在政府部門工作,先後在宗教基金部和文化部供職,直至擔任文化部顧問,1971 年退休,成為《金字塔報》專職作家,編委會成員。邁哈福茲是從30年代中期開始投身於文學創作的。早期創作從歷史汲取題材,主要作品是三部歷史小說《命運的嘲弄》(1939),《拉杜比斯》(1943),《塔伊拜戰爭》(1944)。二次世界大戰後,他轉向寫作以開羅都市生活為中心,抨擊社會時弊的社會小說,如《新開羅》(1945),《赫利利市場》(1946),《梅達格胡同》(1947),《始末記》(1949)等。其後,邁哈福茲被一種表現幾代人生活的“家族小說”所吸引,傾注了全部心血完成了他的著名家族小說《兩宮之間》三部曲,通過家庭的歷史變遷,反映出20世紀上半葉埃及社會的風雲變幻,新與舊的鬥爭。推出一批面貌嶄新的作品《小偷與狗)(1961)、《道路》(1964)、《乞丐》(1965)、《尼羅河上的絮語)(1966)、《我們街區的孩子們》(1969)。70年代又發表了《傘下》(1971)、《卡爾納克咖啡館》(1974)、《尊敬的閣下》(1975)、《平民史詩》(1977)等,著力探索人生的真諦與追求理想的途徑。80年代,他又以其多產著稱於世。1980年一年中,就有三部小說《愛情的時代》、《圓頂下的歡樂》和《戀愛之外》問世。半個世紀他奉獻了47部作品。邁哈福茲是一位嚴肅的有政治責任感的作家。1952年推翻法魯克王朝的革命勝利後,他站在祖國和民族正義事業的一邊,觀察現實,思考人生,總結歷史發展進程,推出一批面貌嶄新的小說詩歌文學作品《小偷與狗)(1961)、《道路》(1964)、《乞丐》(1965)、《尼羅河上的絮語)(1966)、《我們街區的孩子們》(1969)。

在藝術上,邁哈福茲勇於借鑑西方現代派的觀念和技巧,博採眾家之長,既帶有濃重的埃及伊斯蘭風格,又不斷隨時代的前進而發展變化,把埃及長篇小說創作推向新的發展階段。如今,“邁哈福茲作為阿拉伯散文的一代宗師的地位無可爭議” (頒獎詞)。1988年,由於“他通過大量刻畫人微的小說詩歌文學作品——洞察一切的現實主義,喚起人們樹立雄心—一形成了全人類所欣賞的阿拉伯語言藝術”,而獲得諾貝爾文學獎。1995年又獲法國文學藝術領袖勳章。

主要小說詩歌文學作品:《命運的嘲弄》、《拉杜比斯》、《塔伊拜戰爭》、《新開羅》、《赫利利市場》、《梅達格胡同》、《始末記》、《小偷與狗》、《道路》、《乞丐》、《尼羅河上的絮語》、《我們街區的孩子們》、《傘下》、《卡爾納克咖啡館》、《尊敬的閣下》、《平民史詩》、《愛情的時代》、《圓頂下的歡樂》、《戀愛之外》等

個人生平

早期經歷

納吉布·邁哈福茲出身於開羅的一個低等穆斯林中產家庭,他的名字得自於埃及婦產科之父納吉布·帕沙·邁哈福茲(Naguib Pasha Mahfouz)。邁哈福茲是家裡的幼子,有四個哥哥和兩個姐姐。邁哈福茲一家曾在開羅的老城區住過,後來搬去了新城區,而這兩個地方的居住經歷都給邁哈福茲提供了寶貴的寫作素材。邁哈福茲的父親,據他的描述是個老式的人,在政府部門工作,而邁哈福茲長大之後也走了父親的路。童年時期,邁哈福茲閱讀了大量的書籍,他的母親也經常帶他去埃及的各個博物館,後來,埃及歷史成為了邁哈福茲寫作的主題之一。

邁哈福茲的家庭是個虔誠的穆斯林家庭,他的成長過程中一直受到嚴格的伊斯蘭教教育。曾經在一次採訪中,他很痛苦地提及到這段成長經歷,並且說,很難想像這樣的家庭中會出現一個藝術家。

1919年的埃及革命對邁哈福茲影響很大,儘管那個時候他只有7歲。透過窗子,他目睹了英國士兵對示威者和平民們開火的過程,他後來寫了這么一段記錄:“可以這么說,1919年的革命基本將我童年時期的安全感完全摧毀。“後來,邁哈福茲進入開羅大學學習哲學,並於1934年畢業。1936年,他花了一年時間攻讀碩士學位,決定成為職業作家。他當了一段時間的記者,而當時對他的思想和社會觀念影響最大的是費邊社學者薩拉馬·穆薩(Salama Moussa)。

政府工作

離開學術界之後,邁哈福茲在政府宗教事務部找了一份工作。然而,由於他毫不掩飾的無神論,很快被調去文化部門作為電影行業的負責官員。在政府任職過程中,他還先後擔任過基金會部門官員、文化局檢查長和電影基金會會長,在1969年,他領導創辦了一份主流報紙《金字塔報》(Al-Ahram),然後開始擔任文化部顧問,直至1972年退休。

婚姻狀況

邁哈福茲直到43歲才結婚。他有各種各樣的理由,很執著地認為婚姻會阻礙他在文學上的成就。邁哈福茲的妻子也是一位埃及人,他們育有兩個女兒。

作品綜述

邁哈福茲一生中共出版了34部小說,超過350個短篇故事,上百個電影劇本和五部戲劇。他的很多作品都曾被改編成埃及電影。小說大多以連載方式刊登在《金字塔報》上,他另外還會在每周觀點專欄發表一些作品。不過在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之前,他的作品很少出現在西方世界。

與原教旨衝突

邁哈福茲在爭議面前並沒有退縮。他公開支持薩達特總統在1978年與以色列簽訂的戴維營協定,以至於很多阿拉伯國家對他的作品下了禁令,一直到他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禁令才得以解除。與很多埃及作家及知識分子一樣,邁哈福茲的名字被列入了伊斯蘭原教旨主義死亡黑名單。1989年,他曾經為被霍梅尼下達追殺令的薩爾曼·魯西迪辯護,但同時也抨擊魯西迪的《撒旦詩篇》(Satanic Verses)是對伊斯蘭教的污衊。邁哈福茲信奉言論自由,儘管他本人不認同魯西迪,也認為他不該受到什麼追殺。邁哈福茲對霍梅尼發出追殺令的行為表示譴責,因為他並不認為霍梅尼有資格代表伊斯蘭教。邁哈福茲稱霍梅尼是恐怖主義者,他聯合其他80位學者發表聲明說“謀殺一位作家這種行為是對伊斯蘭教和穆斯林們最大的侮辱”。

遭遇暗殺

《撒旦詩篇》的出版重新引起了對邁哈福茲的小說《我們街區的孩子》的爭議。死亡威脅重新環繞在邁哈福茲身邊,甚至連埃及著名神學家,穆斯林領袖“盲人謝赫” Omar Abudul-Rahman也發出了這樣的號令。與魯西迪一樣,邁哈福茲也受到了警方的嚴密保護,但在1994年,穆斯林極端分子試圖在他開羅住宅外面行刺這個82歲的小說家。邁哈福茲僥倖逃脫了死亡,但那次刺殺嚴重損壞了他的右手神經。從此之後,邁哈福茲幾乎無法繼續寫作,他每天只能工作幾分鐘,而且狀況越來越差。在處於24小時嚴密的貼身保護之下,最終,2006年,《我們街區的孩子》終於得以在埃及發行。

邁哈福茲後來一直與他的律師(Nabil Mounir Habib)在一起,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多數時間他倆都呆在Mounir的辦公室。Mounir的藏書室也給邁哈福茲提供了大量寫作資料。

死亡和葬禮

在去世之前,邁哈福茲是還健在的最年長的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也是所有獲獎者中第三年長的一位,而且他是獲得過諾貝爾獎的唯一的阿拉伯語作家。2006年7月,邁哈福茲不小心跌倒,撞傷了頭部,並與8月30日在開羅的一家醫院裡去世。

上了年紀之後,邁哈福茲幾乎看不見東西,儘管他仍然堅持寫作,但他幾乎無法握筆。他不得不終止每天在下午茶時間與朋友們會面。在去世之前,邁哈福茲的腎臟和心臟都處於很不健康的狀態。

2006年8月31日,埃及政府在開羅以全套軍儀為邁哈福茲舉行國葬。邁哈福茲生前曾經希望埃及各個階層包括窮人們都能夠來參加他的葬禮。然而,埃及政府還是下令限制了參加葬禮的成員名單。

寫作風格

邁哈福茲邁哈福茲

邁哈福茲早期的作品大多是以他生活過的老城區為背景。1939年的《命運的嘲弄》、1943年的《拉杜比斯》以及1944年的《底比斯之戰》,都是歷史小說,另外還有30幾部未完成的作品。在蘇格蘭小說家斯科特爵士Sir Walter Scott的影響下,邁哈福茲計畫出一系列的書來涵蓋整個埃及史。然而,第三卷出版之後,邁哈福茲的興趣轉移到了現代題材,他開始研究社會變動對普通人的心理影響。1952年埃及革命之前,邁哈福茲完成了長達1500頁的巨著《開羅三部曲》:《宮間街》、《思宮街》、《甘露街》。這部小說以邁哈福茲居住過的開羅城區為背景,描述了一個商人家族從第一次世界大戰直到20世紀50年代法魯克王朝被推翻時期,持續三代的故事。這部小說以大量的人物塑造以及心理描寫而著稱,邁哈福茲的名字也從此跟巴爾扎克、狄更斯、托爾斯泰等文學家聯繫在了一起。這部小說完成後,邁哈福茲有幾年時間沒有寫作,他對推翻帝制的納賽爾政權很失望。1959年開始,他重新開始寫作,出版了大量的小說、短篇故事、新聞、回憶錄、散文以及劇本。

1966年出版的《尼羅河上的絮語》是邁哈福茲最暢銷的小說之一,薩達特總統在位期間,這部小說被拍成了電影,並由當時一系列當紅演員出演。這部電影批評了納賽爾時期埃及社會的頹廢風氣,結果被薩達特總統禁止上映,以避免觸怒仍然愛戴前總統納賽爾的埃及人民,直到90年代後期,這部電影才逐漸被流傳開來。邁哈福茲散文的以直言不諱地表達而著稱,題材涉及範圍很廣,包括社會學、同性戀和神論,而這些題材很多都被當時的埃及社會所禁止。

1959年出版的《我們街區的孩子》也是邁哈福茲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因其中含有一些寓言風格的描述,還有對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一神論的信仰而被指控瀆神,從而被埃及禁了很多年,直到2006年才解禁。故事描繪了Gebelaawi和他的孩子們的經歷,主要是分別信仰著該隱和亞伯、摩西、耶穌和默罕默德的埃及平民的生活。Gebelawi在一片荒蕪沙漠中間的綠洲中建造了一座大廈,這座大廈成為了代代相傳的家族領地。”每當有人情緒低落、痛苦或者遭到羞辱的時候,他都指著小巷盡頭的大廈傷感地說,‘那是我們祖先的房子,我們都是他的子民,我們都有權繼承他的財產。我們為什麼會挨餓?我們都幹了些什麼?’“這部作品在整個阿拉伯世界裡除了黎巴嫩之外都被禁止出版,而在埃及,正式出版是在2006年。20世紀60年代,邁哈福茲在小說中進一步地將人類和神分離開來。在1961年出版的《小偷與狗》中,他描繪了一個剛出獄計畫報復的馬克思主義者小偷的命運。

20世紀六七十年代,邁哈福茲開始嘗試用大量的內心獨白來創作小說。1967年出版的《米拉馬客棧》,他使用了多人第一人稱敘述的手法。四位敘述者,包括一名社會學家和一名納賽爾機會主義者,代表了不同的政治觀念,而這個故事的中心人物則是一位迷人的女僕。在1981年出版的《阿拉伯的日與夜》和1983年出版的《法托馬的旅行》中,邁哈福茲使用了傳統的阿拉伯敘述方式。而在1985年出版的一部小說中,邁哈福茲描繪了傳統與現代宗教觀念之間的衝突。邁哈福茲的很多小說都是先以系列作品的方式出版,包括《我們街區的孩子》和《密達克胡同》,後者還被改編成墨西哥電影,並由薩爾瑪·海耶克出演。

邁哈福茲在作品中描述了20世紀埃及的發展變化。他融合了東西方的知識文化,他對非埃及文化的汲取源自於年輕時代對西方偵探小說、俄羅斯古典小說,以及現代作家馬塞爾·普魯斯特、弗朗茲·卡夫卡以及詹姆斯·喬伊斯等人作品的狂熱喜好。邁哈福茲的故事背景大多是開羅城區,人物也主要是面對著現代化社會以及西方價值觀誘惑的平民百姓。

政治影響

邁哈福茲大部分作品都含有政治元素,這一點他也曾經強調過:“在我的作品中,你會找到政治。即使是沒有愛情或者其他主題,也一定會有政治;這才是我們思想的主軸。”他在作品中擁護埃及民族主義,表達了對戰後時代華夫脫黨派的同情。年輕時代的邁哈福茲也曾被社會主義和民主思想所吸引,而這直接反映在他最初的作品中,後期也有表現。不過,儘管邁哈福茲信仰社會主義,他也沒有成為一個馬克思主義者。

在同情社會主義和民主思想的同時,他對埃及穆斯林兄弟會表現出來的伊斯蘭極端主義持排斥態度。他在作品中毫不留情地批評激進伊斯蘭分子,還在最初的兩部小說中對社會主義的優點和伊斯蘭極端主義的缺點進行了褒貶。在他的回憶錄中,他表述道,在他年輕時代埃及所有活躍的政治力量中,穆斯林兄弟會是他最瞧不起的一個。

邁哈福茲年輕時候與穆斯林兄弟會的薩賈德·庫特布認識,不過兩人很快就表現出了不同的政治觀點。實際上,庫特布屬於很早就認識到了邁哈福茲很有天分的人之一。六十年代,在庫特布彌留之際,邁哈福茲曾經去醫院探望過他。而在他的半自傳體小說《鏡子》中,他給庫特布設立了一個很消極的人物形象。

1952年的埃及革命和1967年的六日戰爭讓邁哈福茲非常失望,不光是因為革命的主旨,他覺得根本就辜負了革命本身。

邁哈福茲影響了一代埃及律師,包括Mounir和Aslan。

作品年表

Old Egypt (1932)

Whisper of Madness (1938)

命運的嘲弄 Mockery of the Fates (1939)

Khufu's Wisdom (1939)

杜拉比斯Rhadopis of Nubia (1943)

底比斯之戰The Struggle of Thebes (1944)

新開羅 Modern Cairo (1945)

赫利利市場Khan El-Khalili (1945)

梅達格胡同Midaq Alley (1947)

The Mirage (1948)

始末記The Beginning and The End (1950)

開羅三部曲Cairo Trilogy (1956–57):宮殿街Palace Walk (1956),思宮街Palace of Desire (1957),甘露街Sugar Street (1957)

我們街區的孩子們Children of Gebelawi (1959)

小偷與狗The Thief and the Dogs (1961)

鵪鶉與秋天Quail and Autumn (1962)

神的世界God's World (1962)

Zaabalawi (1963)

尋求The Search (1964)

乞丐The Beggar (1965)

尼羅河上的絮語Adrift on the Nile (1966)

米拉馬客棧Miramar (1967)

黑貓酒吧The Pub of the Black Cat (1969)

半截故事A story without a beginning or an ending (1971)

蜜月The Honeymoon (1971)

鏡子Mirrors (1972)

傘下Love under the rain (1973)

罪行The Crime (1973)

al-Karnak (1974)

尊敬的閣下Respected Sir (1975)

平民史詩The Harafish (1977)

金字塔高原之戀Love above the Pyramid Plateau (1979)

魔鬼的鼓吹The Devil Preaches (1979)

愛與面紗Love and the Veil (1980)

阿拉伯的日與夜Arabian Nights and Days (1981)

婚禮之歌Wedding Song (1981)

還剩一小時One hour remains (1982)

法托馬的旅行The Journey of Ibn Fattouma (1983)

Akhenaten, Dweller in Truth (1985)

領袖的死期The Day the Leader was Killed (1985)

渴求The Hunger (Al-Go'a) (1986)

Speaking the morning and evening (1987)

噴泉與墳墓Fountain and Tomb (1988)

自傳附錄Echoes of an Autobiography (1994)

夢想中的康復期Dreams of the Rehabilitation Period (2004)

第七天堂The Seventh Heaven (2005)

Tharthara Fawq Al-Nīl (1987)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