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宋澶淵之盟

遼宋澶淵之盟

遼宋澶淵之盟是澶淵之戰圖盟是北宋與遼經過多次戰爭後所締結的一次盟約。對宋而言,澶淵之盟不過是以「賄賂」來取和平,甚至可說是喪權辱國。但盟約締結後,宋、遼之間百餘年間不再有大規模的戰事,這對中原與北部邊疆經濟文化的交流和民族的融合有正面的作用。

澶淵之盟

遼宋澶淵之盟澶淵之戰圖
盟是北宋與遼經過多次戰爭後所締結的一次盟約。
時間:】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十二月

地點:】宋澶州(今河南濮陽)

人物:】宋真宗趙恆,遼蕭太后與遼聖宗耶律隆緒,宋同平章事寇準
北宋景德元年(1004年),遼承天皇太后和遼聖宗耶律隆緒以收復瓦橋關(今河北雄縣舊南關)南十縣為名,發兵南下,連破宋軍,十一月已抵達黃河邊的重鎮澶州城北,威脅宋都東京,宋朝野人心惶惶。
宋朝大臣王欽若主張遷都昇州(今江蘇南京),陳堯叟主張遷都益州(今四川成都);宰相寇準則力請宋真宗親征,宋真宗被迫北上。這時寇準倚重的將領是在抗遼戰爭中屢立戰功的楊延朗(楊業之子,後改名延昭)等人。宋軍在澶州前線以伏弩射殺遼南京統軍使蕭撻凜(一作覽),遼軍士氣受挫。宋真宗在寇準一再催促下,登上澶州北城門樓以示督戰,宋軍士氣大振。宋、遼兩軍出現對峙局面。
遼軍這次南侵,其目的只是想對宋進行一次物資掠奪和政治敲詐,因折將受挫,表示同意與宋議和。宋真宗亦希望遼軍能儘快北撤,於是遣使向遼求和。十二月,雙方達成和議,約定宋每年給遼絹二十萬匹、銀十萬兩,沿邊州軍各守疆界,兩地人戶不得交侵,不得收留對方逃亡的「盜賊」,雙方可以依舊修葺城池,但不得修築城堡、改移河道,並約定宋遼為兄(宋)弟(遼)之國。由於盟約在澶州(今河南濮陽附近)締結,澶州亦名澶淵郡,故史稱宋遼此次盟約為「澶淵之盟」。
對宋而言,澶淵之盟不過是以「賄賂」來取和平,甚至可說是喪權辱國。但盟約締結後,宋、遼之間百餘年間不再有大規模的戰事,這對中原與北部邊疆經濟文化的交流和民族的融合有正面的作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