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爾文學說

達爾文學說

達爾文學說是由達爾文和其他人改進的生物進化理論,指出所有物種生物體的起源和發展都是通過小的、遺傳變異的自然選擇來增加個體的能力,來競爭、生存和再生。達爾文(1809~1882)是英國傑出的生物學家,進化論的主要奠基人。達爾文學說是一個龐大的科學體系,但學說的中心是選擇,特別是自然選擇。而自然選擇又是在人工選擇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

基本介紹

達爾文生物進化的基本理論內容

1.過度繁殖

2.生存鬥爭

3.遺傳變異

4.適者生存

人工選擇學說

他認為,現在的許多家養動物和栽培植物,都起源於野生類群。它們在人們有計畫的選擇下,使有益於人類的變異逐漸積累和增強,實際上是個優勝劣汰的過程。這一學說有三個要素:一是有變異存在;二是這種變異能夠遺傳;三是人類對變異可以選擇,三者缺一不可。

自然選擇學說

首先,達爾文認為生物普遍存在著變異。一切生物都有變異特性,世界上沒有兩個完全相同的生物。變異可分為一定變異和不定變異兩種。所謂一定變異是指同一祖先的後代,在相同的條件下可能產生相似的變異。如氣候的寒暑與毛皮的厚薄,食物的豐匱與個體的大小。所謂不定變異是指來自相同或相似親體的不同個體,在相同或相似條件下所產生的不同變異。如同一白色母羊所生羊羔中,可能有白、黑或其他顏色。同時,達爾文認為生物普遍具有高度的繁殖率與自下而上競爭能力。生物有著繁殖過剩的傾向,但由於食物與空間的限制及其它因素的影響,每種生物只有少數個體能夠發育與繁殖。達爾文還認為,生物在生存競爭中,對生存有利的變異個體被保留下來,而對生存不利的變異個體則被淘汰,這就是自然選擇或適者生存。適應是自然選擇的結果。在自然選擇過程中,只有適者才能生存,但適應對生存也只有相對的意義,一旦生活環境改變,原來的適應就可能變為不適應。最後,達爾文認為,通過自然選擇形成新物種。

其主要內容可概括為:物競天擇,優勝劣汰。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

達爾文學說的意義

它揭示了生命現象的統一性是由於所有的生物都有共同的祖先,生物的多樣性是進化的結果:生物界千差萬別的種類之間有一定的內在聯繫,從而大大促進了生物學各個分支學科的發展。

達爾文學說的不足

1、研究只停留在個體層次上,未注意種群在生物進化中的作用。

2、對遺傳和變異的本質,達爾文還不能做出科學的解釋。

3、其強調物種的形成都是漸變的結果,不能很好的解釋物種大爆發等現象。

進化論

現代生物進化論

近半個世紀以來,由於分子生物學、分子遺傳學和群體遺傳學的興起,結合生物學其他分支學科的新成就,對生物進化問題,提出了新的見解,即現代達爾文學說,或稱綜合性進化機理學說。該學說認為生物化是在群體中實現的,其主要內容為:1.種群是生物進化的基本單位,生物進化的實質在於種群基因頻率的改變。2.突變和基因重組產生生物的原材料。3.突變和基因重組,自然選擇及隔離是物種形成的三個基本環節,通過它們的綜合作用,種群產生分化,並最終導致新物種的形成。4.自然選擇使種群的基因頻率定向改變並決定生物進化的方向。5.隔離是新物種形成的必要條件。

生物進化論與達爾文學說

1.達爾文進化論沒有闡明遺傳和變異的本質以及自然選擇的作用機理,而現代進化論克服了這個缺點。

2.達爾文的進化論著重研究生物個體的進化,而現代進化論則強調群體的進化,認為種群是生物進化的基本單位。

3.在達爾文學說中,自然選擇來自過度繁殖和生存鬥爭;而在現代進化論中,則將自然選擇歸於基因型有差異的延續,沒有生存鬥爭,自然選擇也在進行。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