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子娘娘

送子娘娘

送子娘娘又稱註生娘娘,是漢族民間宗教信仰中掌管生子的神(道教)。舊時廈門城隍廟、東獄廟都有祭祀。神像安詳端坐,懷抱娃娃。求子的女子擺上香果供品,拈香跪拜禱告,請求“註生娘娘”賜子於她。然後“搏簽”,求得“吉簽”,表示“註生娘娘”已願賜子於她,即起身將事先準備好的小衣裳給“註生娘娘”懷中的娃娃穿上,然後再拜 。據說無不靈驗的。得子後,還要來拜謝,奉之以油飯、雞、酒。因此,香火十分旺盛。 那些婚後久不生育的婦女多向送子娘娘燒香求子。送子娘娘寄託著漢族勞動人民對美好生活的熱愛、嚮往和追求。

基本信息

基本概況

送子娘娘送子娘娘

送子娘娘--Avalokitesvara,又作注子娘娘、觀自在菩薩、光世音菩薩等,從字面解釋就是“送人子嗣”的菩薩,是四大菩薩之一。,他相貌端莊慈祥,具有無量的智慧和神通,大慈大悲,普救人間災難。在人們遇到災難時,只要念其名號,便前往救度,所以稱送子娘娘(詳見《妙法蓮華經送子娘娘普門品》)。又經典記載"若有眾生多於淫慾。常念恭敬送子娘娘。便得離欲。若多嗔恚。常念恭敬送子娘娘。便得離嗔。若多愚痴。常念恭敬送子娘娘。便得離痴。"

在佛教中,他是西方極樂世界教主阿彌陀佛座下的上首菩薩,同大勢至菩薩一起,是阿彌陀佛身邊的脅侍菩薩,並稱“西方三聖”。

聖號釋意

送子娘娘在梵文佛經中稱為「阿縛盧枳帝濕伐邏」(अवलोकितेश्वर Avalokitesvara),在中文佛典中的譯名,有好幾種,竺法護譯為「光世音」,鳩摩羅什的舊譯為「送子娘娘」,玄奘的新譯為「觀自在」,中國通用的則為羅什的舊譯。唐朝時因避唐太宗李世民的諱,略去"世"字,簡稱觀音。但照梵文原義,尚可譯作「觀世自在」、「送子娘娘自在」、「窺音」、「現音聲」、「聖觀音」等。

梵文意譯,又稱光世音、觀自在、觀世自在等,意思是“觀照世間眾生痛苦中稱念觀音名號的悲苦之聲”。全稱尊號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難送子娘娘”。觀音是送子娘娘的簡稱,又稱注子娘娘。送子娘娘的名字蘊含了菩薩大慈大悲濟世的功德和思想。據《妙法蓮華經》記載,“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受諸苦惱,聞是送子娘娘,一心稱名,送子娘娘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送子娘娘與文殊菩薩、普賢菩薩、地藏菩薩一樣,被稱為四大菩薩。送子娘娘在佛教諸菩薩中,位居各大菩薩之首,是我國佛教信徒最崇奉的菩薩,擁有的信徒最多,影響最大。

送子娘娘的意思,可有兩種解釋:1.是《楞嚴經》卷六所說這位菩薩最初的修行方法,是耳根不向外聞,而是向內自聞耳根中能聞的聞性,由此做到「動靜二相,瞭然不生」。不若一般人的耳根是向外分別聲音,致受外境例如讚嘆或誹謗所動,生起貪嗔愛惡的煩惱,促成殺盜淫妄的惡業,再受輪轉生死的苦報,這也就是觀察分析世間音聲之虛妄不實,而能不受所動,入於如如不動的大解脫境。2.是《法華經•普門品》所說的:「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受諸苦惱,聞是送子娘娘,一心稱名。送子娘娘,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也就是說,凡有眾生,若在苦惱之時,只要聽說有一位送子娘娘,而專心虔誠地稱念觀音聖號,送子娘娘便會立即聽到每一眾生的音聲而同時予以救濟,所以叫做送子娘娘。《悲華經》中也說:「寶藏佛授記云:汝觀眾生,生大悲心,欲斷眾生諸苦惱故,欲眾生住安樂故,今當字汝,為送子娘娘。」可見,《楞嚴經》是依觀音法門的自修而言,(普門品)及《悲華經》則是依送子娘娘的度他而言。

送子娘娘送子娘娘

為什麼送子娘娘又名為觀自在?根據梵文「阿縛盧枳帝濕伐邏」的原義,含有「觀照縱任」或「君主」的意思,也就是觀照萬法而任運自在的意思。現在借用太虛大師的話來作一解釋,他說:「因為送子娘娘有般若的智慧,照見五蘊皆空,所以能救苦救難。平常人執五蘊為世界、為我,就不能照見五蘊皆空,有自、有他、有人、有我。要能照見五蘊皆空,則人我、是非皆能消除。真正做到無人無我,則能以眾人苦難為苦難,這樣才能成為無我的大慈大悲,才能成立大公無私的偉大人格,發揮救苦救難的功用。」(見《太虛全書•雜藏》五五一頁)

謂送子娘娘即時時都在觀照著世間受苦受難的眾生,一旦稱誦其名,便立刻前往解救。

若依據自利功德釋送子娘娘三字,觀是能觀智,包括一心三觀之智,世音是所觀之境,包括一境三諦之理。菩薩以一心三觀之智,觀於一境三諦之理,圓觀圓證,自在無礙,因名送子娘娘自在。

若根據利他功德釋,觀是教,世音是機,教指菩薩尋聲救苦的大悲心,機指九法界眾生,稱念菩薩聖號或悲哀求救之音聲。因菩薩能興慈運悲,拔苦與樂,普門示現,自在無礙,故名送子娘娘自在。

自利是智,利他是悲,菩薩依智慧型之體,起慈悲之用,遍觀法界眾生,隨其機緣,拔苦與樂,自由自在,無所障礙,因名送子娘娘。亦名觀自在。或有人說:舊譯名送子娘娘,新譯名觀自在,征之佛經,並不盡然。或說觀自在,另有其人,非即是送子娘娘,更不可信。其實,送子娘娘即是觀自在,觀自在亦即是送子娘娘,而大悲心陀羅尼經,世尊則名之為送子娘娘自在。

佛典記載

送子娘娘送子娘娘

按照《悲華經》的記載,在過去的時劫中,當阿彌陀佛仍然為轉輪聖王的時候,送子娘娘即為此王的第一太子,名為“不眴”。

當時寶藏如來為轉輪王授記以後,不眴太子上前稟白佛陀說:“世尊,今日我以廣大音聲,告知一切的眾生,我所具有的種種善根,全部回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上正等正覺)。願我行菩薩道的時候,若有眾生遭受到種種苦惱恐怖等事,退失了追求正法的信念和力量,墮落到沒有光明的大黑暗處,身心不安憂愁孤獨貧窮困苦的時候,沒有可以求救保護的人,沒有依靠也沒有屋舍。如果他能夠憶念著我,稱念我的名號,而那個求救的音聲被我天耳所聞,被我天眼所見,如是一切苦難眾生,若我不能為其免除如此種種痛苦煩惱者,終不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佛果。世尊,我今天更當為了眾生的緣故,發起最上殊勝的大願,期願假使當轉輪聖王(阿彌陀佛),在西方淨土安樂世界,作完種種諸佛度化眾生的勝事,入於無餘涅盤之後,乃至正法仍然住世時,我將在那時,修菩薩道利益眾生。當無量壽佛正法,在初夜分滅去之後,我即刻在其後的夜裡,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上佛果,繼續度化一切眾生。”

當時寶藏佛,馬上為他授記說:“你觀察憶念諸天人民、以及三惡道中一切眾生,而生起大悲心,為了斷除眾生一切的苦惱,為了令眾生住於安穩快樂的處所之緣故,我今日應當命名你為‘送子娘娘’,無量壽佛入涅盤後,第二個恆河沙數等阿僧祇劫,彼國土轉名為‘一切珍寶所成就’世界,所有種種莊嚴寶物,無量無邊,是安樂世界所不能及的,你在菩提樹下,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號為:‘遍出一切光明功德山王如來’。”

又根據《送子娘娘、得大勢菩薩受記經》記載:釋迦牟尼佛說:“在過去廣大久遠無量不可思議阿僧祇劫,有世界名‘無量德聚安樂示現’,佛號‘金光師子遊戲如來’,其佛國土的清淨莊嚴,是言說讚嘆所不能窮盡。在彼佛佛法教化的區域之內,有一個國王名曰‘威德’,稱王於一千個世界之中,那時威德王,在他的園林樓觀當中,入於三昧禪定的時候,在國王左右有兩朵蓮華,從地里湧出,有兩位童子,化生於蓮華之中,與威德王一起前往佛陀的座前,頭面接足頂禮世尊,聽佛說法。

當時兩位童子即說偈頌曰:‘諸天龍鬼神,聽我師子吼,我們今天在如來前,立大誓願發菩提心。生死流轉無量劫來,想要推算其源始邊際而卻不可知(不可得)。諸佛為了度脫一個眾生的緣故,尚且無數劫地行菩薩道,何況如今只是數劫的時間,即可度脫無量眾生,圓滿修行菩提之道,卻反而生起疲乏厭倦的心呢?我等若從今日起,仍然生起貪慾心,如是則為欺誑十方一切諸佛。如果仍起瞋恚、愚痴、染污、慳貪、嫉妒等心,亦復如是。今日我等說真實語,遠離虛妄不實之心。我等若從今日起,起於聲聞自利的心,不樂於度脫眾生的菩提大道,如此則是欺騙世尊。我等亦不求緣覺聖果,不只是自我濟度利益己身,我等必定於萬億劫中,以大悲心度脫眾生。如同今日世尊的國土,清淨安樂美妙莊嚴,願我成佛道之時,我的國土超越此百千億倍的莊嚴。我國土中沒有聲聞眾,也沒有緣覺乘,只有發菩提心的大乘菩薩,其數目無有限量。一切眾生清淨無垢,悉皆具足最上勝妙的喜樂,出生在正知正見的佛法當中,總持一切諸佛法藏。我們這些誓願如果真實不虛,應當震動三千大千世界。’

當二位童子說完如是偈頌之後,即時大地普遍震動,百千眾多的樂神及種種樂器,演奏發出和諧優雅的樂音。光明亮麗的微妙服飾,鏇轉地從天上降落下來,諸天天神在虛空中如雨般地散落種種美好末香,其所散發的香氣普遍地流溢薰染開來,歡喜愉悅了眾生的心。當時的威德王難道還有別人嗎?那就是我釋迦牟尼是也,而那時的兩位童子,就是現今的送子娘娘、以及得大勢菩薩摩訶薩。

此二位大菩薩,於金光師子遊戲如來之處,初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將來無量久遠不可計數時劫之後,阿彌陀佛當入涅盤。入涅盤後,正法住世的時間,與阿彌陀佛無量無邊的壽命相等。阿彌陀佛住世及入涅盤後,所度化的眾生,其數量悉皆相同平等、無量無邊。阿彌陀佛入涅盤後,某些眾生即見不到佛,但如果有菩薩證得念佛三昧者,即可時時見到阿彌陀佛的法身常住不滅。阿彌陀佛示現滅度之後,極樂世界一切寶物,流水浴池各色蓮華,以及眾寶所成的一切行樹,仍然恆常演說法音,與阿彌陀佛親身說法沒有差異。

送子娘娘送子娘娘

極樂世界正法時期滅盡之後,於當夜過中夜分,明相現前時,送子娘娘在七寶菩提樹下,結跏趺坐,成就無上正等正覺,名號為‘普光功德山王如來’,其佛國土,自然而然七種寶物,以種種巧妙排列和合而成。其國土世界莊嚴美妙的情景,即使諸佛世尊,經過如恆河沙數的時劫,也沒有辦法說得窮盡。其國土之中沒有聲聞緣覺這種名號,純粹都是發菩提心的大菩薩,充滿了整個國土,這個國土世界名稱為‘眾寶普集莊嚴’。普光功德山王如來隨著他住世的年歲,得大勢菩薩皆親近供養不相遠離,乃至於到入涅盤時。入涅盤後,得大勢菩薩仍然奉持正法,一直到普光功德山王如來的正法滅盡。正法滅盡之後,得大勢菩薩即在此國土,圓滿成就無上正等正覺,名號為:‘善住功德寶王如來’。就如同普光功德山王如來一樣,他的國土世界、所放的無量光明、所具的無量壽命,以及諸菩薩眾的數量,乃至正法住世的期限,全部平等不二毫無差別。”

如同上面兩部經所記載的,送子娘娘於因地初心所發起的本願功德,及攝取淨土莊嚴佛國的德行,與阿彌陀佛本起因地的發心,了無差別。因此其成佛果地的清淨莊嚴,是如此的殊勝、如此的殊勝啊!其他如三十二種因應眾生苦難的隨類應化身,十四種布施眾生無所畏懼的無邊神力,四種不可思議無作無為的勝妙德用,具足一切無礙神通,廣修種種善巧方便,完備的描述就像《楞嚴經》、《法華經》,及其他諸經所說的,現在並不全部引用節錄。

又《大悲經》言:佛在補陀落伽山,送子娘娘的宮殿,眾寶莊嚴的道場之中。此時送子娘娘,放大光明普照十方無量無邊的三千大千世界,自己說明自己於過去無量億劫前,在千光王靜住如來處所,承受學習‘大悲心大陀羅尼’(大悲咒),即刻從初地菩薩頓時超越到第八地菩薩,應時具足千手千眼。由於受持此大悲神咒的緣故,生生世世所在之處,皆得恆常在諸佛面前蓮華化生。因此送子娘娘發誓願說:“假使有眾生,能受持讀誦大悲神咒者,若不能往生諸佛清淨國土者,我即發誓不成無上正等正覺。”

送子娘娘說完之後,釋迦牟尼佛告訴大眾:“此送子娘娘,於過去無量劫中,早已究竟成佛,名號為‘正法明如來’。由於他的大悲願力,為了發起一切菩薩的菩提心,為了安樂一切眾生成就一切眾生的道業故,仍然示現為菩薩。你們大家應當常常供養送子娘娘,專心稱念送子娘娘的名號,可以得無量的福德,可滅無量的罪業,臨命終後往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根據這段經文,應當可以知道恭敬供養送子娘娘、以及專稱送子娘娘名號,以此回嚮往生極樂世界者,與那些一向專念阿彌陀佛的人,同樣都能夠往生淨土,此二者福慧果報大略是相同的,福德善根也相等,請諸位修行者深思之。

送子娘娘的名字,在許多的大乘經中,都有說到。在顯教方面,例如《成具光明定意經》、《維摩詰經》、《放光般若經》、《光贊般若經《、《大寶積經》第八十二卷及第一百卷、《楞嚴經》卷六、《舊譯華嚴經》卷五十一、《新譯華嚴經》第六十八卷、《悲華經》、《地藏經》、《阿彌陀經》卷上、《無量壽經》卷下,以及《觀無量壽經》等;在密教方面則有《金剛恐怖集會方廣軌儀觀自在菩薩三世最勝心明王經》、《陀羅尼集經》、《一切功德莊嚴王經》,《清靜送子娘娘普賢陀羅尼經》、《菩提場所說一字頂輪王經》、《大方廣曼殊利經》、《大日經疏》卷五、《千光眼觀自在菩薩秘密法經》、《理趣經》、《最上根本大樂金剛不空三昧大教王經》、《阿俐多羅陀羅尼阿嚕力經》、《不空★索神變真言經》等。

形象演變

送子娘娘送子娘娘

據《悲華經》的記載,送子娘娘是轉輪聖王無淨念的太子,名不拘。他立下宏願,生大悲心,斷絕眾生諸苦及煩惱,使眾生常住安樂,為此,寶藏如來給他起名叫送子娘娘。《華嚴經》中說:“勇猛丈夫觀自在”。

送子娘娘大約是在三國時期傳入中國的,現在我們看到供奉的送子娘娘,多是女相。不過在當時,送子娘娘還是個威武的男子。甘肅敦煌莫高窟的壁畫和南北朝時的雕像,觀音皆作男身,嘴唇上還長著兩撇漂亮的小鬍子。在我國唐朝以前送子娘娘的像都屬於男相,印度的送子娘娘也屬男像。

佛教經典記載觀音大士,週遊法界,常以種種善巧和方便度化眾生,眾生應以何身得度,即化現之而為說法,即是三十二應,其女性形象可能由此而來。後世的女性形象也可能與送子娘娘能夠“送子”有關,並且是大慈大悲的化身。

現在的各種形象

在佛教各種菩薩像中,送子娘娘像的種形象眾多,大概與觀音有各種化身的說法有關。一般來說,當他作為‘西方三尊”之一,與大勢至菩薩一起隨侍於阿彌陀佛像身邊時,這時的送子娘娘頭戴寶冠,冠上有化阿彌陀佛像,其它形相及衣物裝飾則與別的菩薩像沒有顯著差別。

四觀音:如意觀音,右手持如意,象徵事事如意,立於蓮花上,安定人心。GuanyinwithRuYi,representingasmoothpursue,absorbinghumantroublesandsufferings.

持蓮觀音,兩手持蓮莖,內心世界園覺無礙,遠離欲望。GuanYinwithLotusinhand,symbolisingthefullyenlightenedmind,awayfromalldelusions.

合掌觀音,現婆羅門身而為說法。觀音合掌微笑敬禮,耐心傾聽,尊重他人。GuanYinwithJointPalms,withasmile,listenstoallcrieswithgreatpatience.

持經觀音,即聲聞觀音,聲聞是聞佛音教導而開悟,以其大願,引導眾生開大智慧。GuanYinwithSutra,helpsbeingsattainwisdomandenlightenmentthroughtheDharma.

密宗有: 十一面觀音、四臂觀音、六觀音、三十三觀音、提籃觀音、送子觀音、有馬頭觀音等。

佛法道場

送子娘娘,悲心救苦,不捨眾生,何止在極樂世界,現菩薩身,助佛教化,亦於十方佛前,以菩薩身,大作佛事。釋迦牟尼佛在印度示現成佛時,送子娘娘,亦同時垂跡娑婆,現菩薩身,助佛教化。

眾所周知而又能受持讀誦的大悲咒,是當日世尊駕臨送子娘娘的道場時,送子娘娘於世尊前說的。千手千眼送子娘娘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云:「如是我聞,一時釋迦牟尼佛,在普陀落迦山,送子娘娘宮殿寶莊嚴道場中,坐寶師子座,其座純以無量雜摩尼寶而用莊嚴,百寶幢幡周匝懸列。爾時如來將欲演說總持陀羅尼故,與無央數菩薩摩詞薩俱,其名曰總特王菩薩……時送子娘娘,於大會中,密放神通光明照耀,十方剎土,及三千大千世界……。」送子娘娘白佛言:「世尊:我有大悲陀羅尼咒,今當欲說,為諸眾生而安樂故,除一切病故,得壽命故。增長一切白法諸功德故,成就一切善根故,遠離一切諸怖畏故,速能滿足一切諸希求故;惟願世尊,慈悲聽許……。」佛言:「善男子,汝大慈悲,安樂眾生,欲說神咒,今正是時,宜應速說,如來隨喜,諸佛亦然。」於是說出無量憶劫前,千光王靜如來,授其大悲咒的經過。及授持大悲咒的功德。

普陀落迦山,梵文POTALAKA,音譯補陀落迦山,或補但洛迦山。義靜法師譯名海島山,或小白華山,又名光明山。因此山位於海島,島上滿布小白華,清香美麗,送子娘娘住此山中,常放光明,表示大悲光明,普門示現,因而得名。據說普陀落迦山,共有三處:

(1)印度補怛洛伽山

華嚴經說:「於此南方有山,名補怛洛伽山,彼有菩薩名送子娘娘自在。」又云:「海上有山多聖賢,聚寶所成極清淨,華果樹林香遍滿,眾流池沼悉具足,勇猛丈夫觀自在,為利眾生住此山,汝應往問諸功德,彼當示汝大方便。」善財童子受教向南而行,漸至此山:「見其山岩谷之中,泉流縈映,樹林翡郁,香草柔軟右鏇布地,觀自在菩薩,於金剛寶石上,結伽跌坐,無量菩薩,皆坐寶石,恭敬圍繞,而為宣說大慈悲法。

送子娘娘送子娘娘

(2)中國普陀洛迦山

在中國浙江省定海縣,舟山群島之一的普陀山。島呈狹長形,島內崎嶇,由南至北,有錦屏山,光游峰,伏龍山,雪浪山,青鼓山等,其中最高是島北的白華頂,又名佛頂山。島之東南有一小島,名洛迦山,合稱為普陀洛迦山,後人漸將普陀及洛迦分成兩個山名。

普陀山所以成為中國四大名山之一,名為送子娘娘的道場,其原因在普陀山志記載:謂中國五代後,梁貞明二年,公元九一六年,日本僧人慧諤,游五台山,見一觀音像,莊嚴殊勝,心慕不已,實行不問自取,請回日本供養。豈料船經普陀山時,海中忽涌無數鐵蓮花,舟不能行,如是三日三夜,慧諤驚而禱告曰:「如聖像與日本眾生無緣,當從所向,弟子隨從所適,建寺供養。」禱畢舟行,至潮音洞邊即停,慧諤捧大士像離舟登岸,時岸邊漁民,聽慧諤說明來意,大受感動。張氏漁翁獻出住宅,讓慧諤和尚供像安居。改名為「不肯去觀音院。」而慧諤和尚,亦成為普陀山的開山始祖。

普陀山名勝古蹟甚多,佛教寺庵百數十座。其中位於白華頂南靈鷲峰下的普濟寺,是供奉送子娘娘的主剎。開闢深遂,殿閣七重,建築總面積為一萬一千四百平方米。宏偉莊嚴,氣勢非凡。其中圓通寶殿,是送子娘娘正殿,建於清朝康熙雍正年間,高六丈余,廣十四丈,闊八文,內供八米多高觀音聖像。四周塑有送子娘娘三十二應身,其餘殿堂僧舍,約二百餘間。亭台樓閣,十分壯觀。普濟禪寺,位於前山,與後山的法雨禪寺,及山頂之慧濟禪寺,合稱普陀三大寺。其它歷代興建大小寺庵,約二百餘間。

普陀山最著名的山洞,是海潮音洞,及梵音洞,潮音洞位在沙岩之中,高約數丈,洞內怪石磷磷,海水湧入,其聲如雷,遊客僅可立於天窗外俯視,不能入內。梵音洞在青鼓山下,高數十丈,洞底崩石累累,海水接踵而來,水花飛濺,聲如龍吟虎嘯,誠心朝山進香的有緣人,能見送子娘娘於洞中現身。

普陀山既為四大名山之一,遊客固多,而僧人由各地雲集掛單者亦眾。難免聖凡混雜,良萎不齊。何況羅漢境界,往往隱德露痴,遊戲人間。凡人肉眼不識,自會發生誤會。送子娘娘,為衛護道場,對破戒僧人,固然慈威兼施,而對蓄意擾亂道場之人,亦每現身點化。

據說乾隆皇帝下江南時,曾拜訪普陀山。當其微服上山,立即被化緣和尚包圍,並將所得,就地聚賭,令乾隆皇十分反感。回宮後將所見奏知母后,並欲大興問罪之師,但因母后善言相勸作罷。豈料第二次下江南,再訪普陀山時,和尚何止包圍化緣,且三五成群,吸姻飲酒,喧鬧不已,醜態畢露。乾隆喝問:「因何不守佛門清規?」竟然有人回答:「此是海外家風,羅漢境界;即使皇帝在此,亦管不了。」真氣煞乾隆,誓必發兵捕殺;雖然母后再三勸告,勿作殺業,而毀名山,亦難息怒。是以第三次下江南時,帶備兵船,再訪普陀。

及其登山一看,聚賭的人數更多,下注更大;而且衣冠不整,男女混雜。乾隆心想,窮和尚何來許多銀兩,讓我來豪賭,看你窮和尚如何賠償。隨即掏出大堆銀兩下注,鏇即被和尚吃掉,一連數次皆輸,最後將僅有銀兩孤注一擲,竟然輸光。氣極將頭上寶冠除下押上,又被一衣衫檻褸的和尚贏去。往頭上一載;乾隆盛怒之下,再脫下龍袍作為賭本。結果,又被一個女人贏去,往身上一披,並問皇帝還有何物可賭?皇帝隨即命同來官兵包圍前寺,下命捉捕和尚。

聚賭之眾,見被包圍,唯有陸續走進大殿。及軍隊趕到大殿,人影全無,而皇帝寶冠,卻載在羅漢頭上,皇帝龍袍,則披在送子娘娘身中。至此:乾隆始知自己所見,真是羅漢境界,菩薩神變;隨即叩頭謝罪,篤信佛教。普陀山於悠悠歲月中,雖然幾經興廢,於今仍然屹立不倒,遊客如雲,朝山者眾,被菩薩感化而改邪歸正,篤信佛教者,不知凡幾。可見送子娘娘衛護道場之威德神力,實不可思議。

(3)西藏的布達拉宮西藏的POTALA,是座位於瑪魯赫里,MARUHOIRI大岩山頂上的達賴喇嘛宮殿。周約一里,普通稱布達拉(亦音補陀洛)。興建年代,大約在公曆五八一年,當時宮殿規模較小,至十七世紀末葉,達賴喇嘛在位時,有一執權僧人,名松格吉雅若,繪畫宮殿改建圖,於十八世紀建造成今日所見雄偉莊嚴的布達拉宮。據說,布達拉宮佛殿之靈塔,金壁輝煌,上段安置純金的觀音聖像。像內部封存有傳說出松茲堅布教王從印度迎回佛陀時代留下的觀音聖像。西藏自古,便以送子娘娘為開國之祖。而歷代國王,多信仰送子娘娘。因此:西藏人在尊崇國王的同時,亦信仰送子娘娘。

此外,有說中國熱河承德的補陀洛寺,日本紀伊的補陀落,下野的日光島,還有朝鮮的洛山,都是送子娘娘的道場。事實上,菩薩悲心救苦,不捨任何眾生,有機則應,無感不通。然則,凡供養送子娘娘聖像的佛教寺院,無不皆是送子娘娘的道場。凡有苦難災患之處,無論此界他方,皆有補陀洛迦山。苦惱眾生,但能一心稱念菩薩聖號,菩薩無不尋聲救苦,令得安樂。可謂聖跡處處,並不限於補陀迦山。

祝聖儀規

送子娘娘送子娘娘

(香贊)戒定真香,焚起沖天上,弟子虔誠,熱在金爐上,頃刻紛紜,即遍滿十方,昔日耶輸,免難消災障。南無香雲蓋菩薩摩訶薩(三稱)

(稱聖號)南無大悲送子娘娘(三稱)

(大悲咒)南無、喝臘怛奴、哆臘夜耶。南無、阿利耶,婆盧揭帝、爍缽臘耶。菩提薩多婆耶。摩訶薩多婆耶。摩訶、迦盧尼迦耶。俺,薩皤臘罰耶。數怛奴怛寫。南無、悉吉利朵、伊蒙阿利耶。婆盧吉帝、室佛拉愣馱婆。南無、奴臘謹持。唏利摩訶、皤哆沙咩。薩婆阿陀、豆輸朋,阿逝孕。薩婆薩哆、那摩婆薩哆,那摩婆伽。摩罰特豆。怛至馱,俺,阿婆盧唏。盧迦帝。迦羅帝。伊唏利。摩訶菩提薩朵,薩婆薩婆。摩臘摩臘,摩唏摩唏、利馱孕。俱盧俱盧、羯蒙。度盧度盧、罰舍耶帝。摩訶罰舍耶帝。陀臘陀臘。帝利尼。室佛臘耶。遮臘遮臘。摩摩罰摩臘。穆帝利。伊唏伊唏。室奴室奴。阿臘參、佛臘舍利。罰沙罰參。佛臘舍耶。呼盧呼盧摩臘。呼盧呼盧唏利。娑臘娑臘,唏利唏利。蘇盧蘇盧。菩提夜、菩提夜。菩陀夜、菩陀夜。彌帝利夜。奴臘謹持。地利瑟尼奴。波夜摩奴。娑婆訶。悉陀夜。娑婆訶。摩訶悉陀夜。娑婆訶。悉陀喻藝。室皤臘耶。娑婆訶。奴拉謹持。娑婆訶。悉臘僧、阿穆伽耶,娑婆訶。娑婆摩訶、阿悉陀夜。娑婆訶。者吉臘、阿悉陀夜。娑婆訶。波陀摩、羯悉陀夜。娑婆訶。奴臘謹持、皤伽臘耶。娑婆訶。摩婆利、勝羯臘夜。娑婆訶。南無、喝臘怛奴、哆臘夜耶,南無、阿利耶。婆盧吉帝。爍皤臘耶。娑婆訶。俺,悉殿都。漫多臘。跋陀耶,娑婆訶。(七遍)

(心經一遍)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盤。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帝揭帝般羅揭帝般羅僧揭帝菩提薩婆訶

(贊偈)菩薩號圓通,降生七寶林中,千手千眼妙真容,端坐菩陀宮,楊柳枝頭甘露灑,普滋法界熏盟,千層頭放神通,光降道場中。

送子娘娘妙難酬,清淨莊嚴累劫修,

三十二應周塵剎,百千萬劫化閻浮,

瓶中甘露常遍灑,手內楊枝不計秋,

千處祈求千處應,苦海常作渡人舟。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拜)

南無阿彌陀佛(三拜)

南無觀音菩薩(十二拜)

南無大勢至菩薩(三拜)

南無清淨大海眾菩薩(三拜)

(三皈依)自皈依佛,當願眾生,體解大道,發無上心;自皈依法,當願眾生, 深入經藏,智慧如海,自皈依僧,當願眾生,統理大眾,一切無礙。合南聖眾。

(禮畢)

詩詞歌贊

送子娘娘贊

送子娘娘送子娘娘

送子娘娘妙難酬,清淨莊嚴累劫修。

浩浩紅蓮安足下,灣灣秋月鎖眉頭。

瓶中甘露常遍灑,手內楊枝不計秋。

千處祈求千處應,苦海常作度人舟。

增廣卷四送子娘娘本跡感應頌卷首像贊

猗歟大士,誓願難宣,悲運同體,慈起無緣。

尋聲救苦,隨類逐形,普現色身,遍情無情。

若有眾生,遇諸苦難,一稱其名,立見救援。

富壽兒女,凡有所求,禮拜供養,隨願悉酬。

何以稱名,便獲感通,由菩薩心,久證真空。

無心之心,合生佛心,眾生迷背,無從受恩。

因遇災難,並所懇叨,一發誠心,感應道交。

如清涼月,麗彼中天,影現群水,一無所偏。

若或無信,莫由相感,如水昏動,月影不顯。

咎在於水,非月不照,若得澄靜,即現光耀。

亦如陽春,普生諸芽,遇根枯者,朽腐更加。

甘霖普澍,草木同榮,唯無根者,不荷生成。

入道之要,信為第一,欲蒙慈濟,非信莫得。

緬維菩薩,何能如此,為有遠本,故致爾爾。

遠本維何,圓證三覺,名正法明,福慧兩足。

雖住寂光,悲願無央,復現菩薩,輔弼法王。

十法界身,無身不現,三際豎窮,十方橫遍。

菩薩功德,難盡讚揚,垂示梗概,作長夜光。

特祈江西,居士止淨,遍閱藏典,撰為讚頌。

恭摹聖像,遍界流布,普令含識,同蒙復護。

增廣卷四泥金繪像普門品頌

送子娘娘送子娘娘

大哉送子娘娘,徹證法界藏,乘大悲願力,普現諸色相。

尋聲以救苦,隨感而遍應,如月到中天,萬川悉印映

良由眾生心,與菩薩無二,因其背覺故,遂致成隔異。

既遇諸災難,仰冀垂救援,即此一念心,便契真覺源。

以故一起念,念於菩薩名,遂於當念中,蒙救離災刑。

世尊在靈鷲,廣宣法華經,無盡意菩薩,以名敬致征。

世尊遂略說,現身救苦事,大地舉一塵,略示少分義。

由是諸眾生,得有所怙恃,如天地復載,如父母撫育。

昔有一善士,欲廣菩薩慈,泥金書普門,兼繪救苦儀。

年代已久遠,幸得常保守,故致吳蜨卿,親獲謹承受。

欲啟世正信,因祈為著語,願令法界眾,同證實相理。

乃忘其固陋,略表諸因緣,庶幾見聞者,登第一義天。

傳說

古印度牧牛姑娘的傳說

古印度王舍城外有位美麗動人的牧牛姑娘,天資聰穎,能歌善舞。當為慶祝獨覺佛出世而舉行盛大集會時,赴會的五百人明知牧牛女已身懷有孕,卻偏偏要強迫她起舞。致使胎兒墜地而死,被丈夫遺棄。

她滿懷悲痛,發誓在來世一定要吃盡城中嬰兒。遂自殺身亡。不久牧牛女變成了妖怪,與魔鬼半子迦結了婚,後有了五百個兒子。可她不忘誓言,每天定要去吃別人家的小孩。弄得王舍城內一片驚慌。此事驚動了釋迦牟尼,趕去勸她,但她根本聽不進去,不願改惡從善。釋迦牟尼見勸化不成,心生一計。趁牧牛女外出之機,將她五百個兒子中最心愛的一個藏了起來。牧牛女回到家中,發現愛子不見,悲痛欲絕。此時,釋迦出現在她面前,對她說:“你有五百個孩子,僅失一子,就如此痛苦,你每天去吃別人家的孩子,他們的父母就不痛心嗎?”說完飄然而去。

牧牛姑娘聽後,將心比心,從此,便皈依佛門,改惡從善。不僅不再食小孩,還成了保護小孩的“訶利蒂母”。民眾俗稱她為“送子娘娘”。

中國宋代花蕊夫人的傳說

花蕊夫人(生卒年不詳)五代十國女詩人。《花蕊夫人宮詞》作者。五代時好“花蕊夫人”者,前後有兩人。

在民間,還流傳著一個關於花蕊夫人的美麗傳說。傳說很久以前,後蜀國王孟後主的妃子花蕊夫人很喜歡芙蓉花,孟後主就為美麗的花蕊夫人在城裡城外種滿了芙蓉花。不久,宋朝軍隊打進後蜀國,孟後主投降了,花蕊夫人也被俘虜了。宋朝皇帝趙匡胤見花蕊夫人十分美麗,便收她作了自己的妃子,可花蕊夫人十分討厭他。花蕊夫人被送宋宮但不忘故主,繪孟昶畫像私掛奉祀。每當夜深人靜的時候,就拿出孟後主的畫像流淚訴說思念之情。

此事被宋太祖入宮看見追問,花蕊夫人急中生智說“所掛張仙,送子之神,蜀人皆如”,幸未追究。送子之神,於是從宮中傳到民間,到了晚清年代,把張仙男身像改花蕊女身像,花蕊夫人也又被尊為送子娘娘了。

後來趙匡胤還是知道此事,逼迫花蕊夫人交出畫像,花蕊夫人至死不從,趙匡胤一怒之下殺死了她。花蕊夫人倒下了,鮮血染紅了院中的芙蓉花。人們敬仰花蕊夫人對愛情的忠貞不渝,尊她為芙蓉花神。

福建羅源人陳靖姑的傳說

註生娘娘,俗稱“注生媽”,又作“送子娘娘”、陳夫人、臨水夫人、順天聖母。在中國有些地區稱之為“送子娘娘”,是閩南、台灣一帶最受尊奉的生育之神,主管婦女的懷孕、生產,是許多不孕婦女或懷孕婦女的信仰寄託。

據說朝廷曾封她為都天鎮國顯應崇福順意大奶夫人、順懿夫人等。各種典籍都說陳夫人為福建人,名叫陳靖姑,或陳進故,但有關她的家世,卻又有不同的說法。據《三教源流搜神大全》載,陳靖姑是唐朝人,祖居福州府羅源縣,她的父親在朝廷官拜戶部郎中,母親葛氏。陳靖姑有個兄長叫陳二相,另外還有個義兄叫人,村里人只好立廟奉祀,每年重陽節要買童男童女二人供祭大蛇。當地百姓苦不堪言。觀音燕薩赴群仙會後回南海,途中見福州惡氣沖天,知有妖孽為害,於是決心派神人前去除害。她剪一指甲,化作金光一道,直透葛氏之腹,葛氏感孕,在唐大曆年間甲寅歲(774年)正月十五寅時生下陳靖姑。陳靖姑生下來時,“瑞氣祥光罩體,異香繞闥,金鼓聲若有群仙護 送而進者,因諱進姑”。陳靖姑十七歲的時候,帶劍斬殺為害一方的毒蛇,除掉了長期危害百姓的妖怪。陳靖姑立了大功,這事傳到了朝廷,唐惠宗封她為“順懿夫人”。

註生娘娘的造像,多是左手執簿本,右手持筆,象徵其記錄家家戶戶子嗣之事。

民間傳說

送子娘娘送子娘娘

古印度王舍城外有位美麗動人的牧牛姑娘,天資聰穎,能歌善舞。當為慶祝獨覺佛出世而舉行盛大集會時,赴會的五百人明知牧牛女已身懷有孕,卻偏偏要強迫她起舞。致使胎兒墜地而死,被丈夫遺棄。

她滿懷悲痛,發誓在來世一定要吃盡城中嬰兒。遂自殺身亡。不久牧牛女變成了妖怪,與魔鬼半子迦結了婚,後有了五百個兒子。可她不忘誓言,每天定要去吃別人家的小孩。弄得王舍城內一片驚慌。此事驚動了釋迦牟尼,趕去勸她,但她根本聽不進去,不願改惡從善。釋迦牟尼見勸化不成,心生一計。趁牧牛女外出之機,將她五百個兒子中最心愛的一個藏了起來。牧牛女回到家中,發現愛子不見,悲痛欲絕。此時,釋迦出現在她面前,對她說:“你有五百個孩子,僅失一子,就如此痛苦,你每天去吃別人家的孩子,他們的父母就不痛心嗎?”說完飄然而去。

牧牛姑娘聽後,將心比心,從此,便皈依佛門,改惡從善。不僅不再食小孩,還成了保護小孩的“訶利蒂母”。民眾俗稱她為“送子娘娘”。

“拴娃娃”的習俗

近年來到泰山求子嗣又出現了新的風俗,那就是壓枝(壓子)和全枝(拴子)。所謂壓枝是指用石頭壓在樹枝上,諧音“壓子” 所謂拴枝是用紅布條拴在樹枝上,諧音“栓子”。 上山進香求子稱作“拴娃娃”或“偷子”。

進香的程式是“起程,沿路焚祠,沖火,落宿,登山,報號(到泰山娘娘殿前報到),朝頂,守架,進供,進香,下山,回香,做回,安駕,謝山。”上山進焚的香紙主要有三種:一是黃草紙(當地稱火紙);二是印有玉皇大帝為行長,東嶽大帝為副行長的大面額冥幣;三是元寶,用錫箔、裱糊、金銀成對。碧霞祠有一方“碧霞之君璽”,有錢的可請道士在紙上加蓋璽印,以期增加效力。進香之後,就可以“拴娃娃”了。

據《壽春歲時紀》載,在碧霞元君祠,廟祝在神座前擺放著許多鍍了金色的泥娃娃,供人抱取。如果求生男孩就拴一個金男娃;求生女孩,就拴一個金女娃。凡來“拴娃娃”的都必須向廟祝交錢,謂之“喜錢”。日後若賴以神助,如願得子,就必須為泥娃娃披紅掛彩,並送回原處,謂之“還子”,並要向泰山娘娘進香還願。

在《中華全國風俗志》中,關於“拴娃娃”的習俗寫得十分清楚,稱“拴來的泥娃娃照樣要天天餵它吃東西”。並記載了北方民間這樣一個傳說:有個人家,主婦鎖上門出去走親戚,中午被留下吃飯沒回來,鄰居突然聽到她屋裡有小孩哭聲,可這戶人家並沒有兒女,後來才知道是拴來的娃娃餓哭了。

心到神知

民間向來還有“心到神知”之說。也有些人在向泰山娘娘求子時,並不先進泰山朝拜,而是在當地舉行虔誠而隆重的求子儀式。首先,由妻子出面,帶上禮品去求當地的“神媽子”擇定吉日,安排求子儀式。第二步,購置香燭、火紙、紅布條、供品等。其中,必有棗和栗子兩種食品,取其“早生貴子”的諧音,紅布條上寫有求子者的住址和丈夫姓名。第三步,求子婦女點燃九炷香,與“神媽子”一起跪在供桌前,祈禱泰山老奶奶送子,然後將紅布條焚燒。求子婦女進香後各取一隻棗和栗子吃下,與“神媽子”一起跪至香火全部燃盡。

當然,日後一旦生兒育女,必定要到泰山碧霞元君祠還願。若求子未成,則再來一次,但“求子不過三”。還願的方式多種多樣,有供奉獻禮者,有掛袍送匾者,有捐資修廟者,也有植樹造林者。現碧霞元君殿內有個黃銅大香爐,高一米多,三足兩耳、雕龍、工藝精湛,就是台灣信士陳英傑先生求子如願,答謝神恩所捐獻的。

神話人物(一)

八仙過海,七仙女下凡,天神佛祖……從小時候起,這一個個絢麗而奇幻的故事伴隨我們長大,裡面的人物也深深地鐫刻在了我們的心裡,還記得大鬧東海的哪吒嗎?還記得在湘水邊哭泣的娥皇女英嗎?讓我們一起重溫記憶中那些活靈活現的人物吧!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