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文化遺產

農業文化遺產

農業文化遺產,是我國的主要財富,是中華民族的祖先在歷史上所創造出的豐厚的農業文化遺產。

簡介

農業文化遺產農業文化遺產
我國是個農業大國,農業文化遺產是這個國家的主要財富,因此保護農業文化遺產應該在我國這樣一個農業國的文化遺產保護中占有重要一席。特別是在以農藥、化肥、除草劑催熟劑等所謂農業現代化充斥於世的時候,傳統農業文化遺產保護更有其急迫性和必要性。我們中華民族的祖先在歷史上所創造出的豐厚的農業文化遺產,不但使我們這個土地貧瘠、自然條件並不算十分優越的古老國度,在數千年間實現了超穩定發展,同時我們的祖先也通過利用施用農家肥、輪種、套種等傳統技術,基本上實現了對土地的永續利用。但令人沒有想到的是,隨著以化肥、農藥等西方現代文明莽撞介入,我們的土地僅在短短的三十多年中,便已出現了硬化、板結、地力下降、酸鹼度失衡、有毒物質超標等一系列問題!在此,我們不能不喝問所謂的現代化農業,並由衷地提出農業文化遺產的保護問題。
今天,我們提出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實際上就是想通過這樣一種方式,將傳統農業知識與經驗系統地整理出來,並為今後的農業文明發展提供一份有益的參考。筆者以為,農業文化遺產大致可分為大農業文化遺產概念和小農業文化遺產概念之分。前者指人類在歷史上創造並傳承、保存至今的農業生產經驗和農業生活經驗,而後者僅指農業生產經驗。依以往經驗,在保護農業文化遺產的過程中,秉承大農業文化遺產概念比秉承小農業文化遺產概念要有利得多。因為這不但更有利於我們認識農業文化遺產內部間的文化聯繫,同時,也更容易通過綜合保護,使農業社會傳統農業文化素質得到整體提升。
一、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重點
1.對傳統農業耕作技術與經驗實施有效保護。在傳統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中,對育種、耕種、灌溉、排澇、病蟲害防治、收割儲藏等農業生產經驗的保護是我們保護工作的重中之重。作為傳統農業生產經驗實質,它所強調的是天人合一和可持續發展。它在尊重自然的基礎上,巧用自然,從而實現了對自然界的零排放。我們需要做的第一件工作就是深入調查,摸清家底,利用口述史、多媒體技術等方式,將流傳了數千年之久的農業生產技術全面地記錄下來、傳承下
農業文化遺產農業文化遺產
去。這些傳統智慧與經驗主要保存在70歲以上的老莊稼把式手中,這一社會群體應該成為我們調查和保護的重點。
2.對傳統農業生產工具實施全面保護。傳統農業生產工具代表著一個時代或是一個地域的農業科技化發展水平。傳統農耕技術所使用的基本動力來自自然,幾乎可以做到無本經營。它在滿足農村加工業、灌溉業所需能量的同時,也有效地避免了工業文明所帶來的各種污染和巨大的能源消耗。我們沒有理由隨意消滅它,也不應該簡單地以一種文明取代另一種文明。我們的任務是:一是保護;二是研究;三是發展。在有條件的地區,可以通過興辦農具博物館的方式,將這些農具保護起來。這種專題博物館投資少,見效快,蒐集容易,是保護農業文化遺產的一種比較有效的手段。
3.對傳統農業生產制度實施有效保護。農業生產制度是人類為維護農耕生產秩序而制定出來的一系列規則(包括以鄉規民約為代表的民間習慣法)、道德倫理規範以及相應的民間禁忌等等。它的建立為人類維護農業生產秩序發揮了重要作用。歷史已經證明,只有農業生產技術,而沒有一套完備的農業生產制度,農業生產是不可能獲得可持續發展的。
4.對傳統農耕信仰、民間文學藝術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實施綜合保護。農業信仰是農業民族的心理支柱。這些神靈在維繫傳統農耕社會秩序、道德秩序方面,都曾發揮過十分重要的作用。沒有信仰做依託,傳統農耕文明就不可能實現穩定發展。
5.對當地特有農作物品種實施有效保護。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隨著優良品種的普及,農作物品種呈現出明顯的單一化傾向。從好的方面來說,這種優良品種的普及,為我們提高農作物單位面積產量奠定了基礎。但從另一方面看,農作物品種的單一化,不但為農作物病蟲害的快速傳播創造條件,同時也影響了當代人對農產品口味的多重選擇,更為重要的是農作物品種單一化還會影響到全球物種的多樣性,從而給人類帶來更大災難。為避免類似情況發生,可以考慮在建立國家物種基因庫保護農作物品種的同時,還應明確地告訴農民有意識地保留某些農作物品種,為日後農作物品種的更新,留下更多的種源。
二、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中需要注意的幾個問題
1.對傳統農業文化遺產要抱有一種更加寬容的態度。農業文明常常與農業信仰有關,這些信仰的存在對於維繫社會秩序,淨化人類心靈,保護大自然等都曾發揮過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們在繼承農業文化遺產時,必須將“俗信”與“迷信”嚴格區分開來,只要利大於弊,我們都應予以保護。
2.農業文化遺產有廣義與狹義兩個概念。而秉持大遺產概念更利於農業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弘揚。因為與農耕生活息息相關的傳統工藝技術、表演藝術,本身就是農民生產、生活的一部分。把它們也納入到農業文化遺產當中,不但可以滿足農民閒暇時對於娛樂的需求,同時還可以使他們人不離村,就能增加收入,實現他們的小康生活。
3.打破陳舊觀念,徹底澄清傳統文化落後觀。要想實現對傳統技術的認同,澄清傳統技術落後觀是問題的關鍵。因為在很多人的觀念中,傳統農業技術是落後的。其實,這種觀點並不全面。在沒有電氣化、機械化的過去,傳統農業技術巧用自然偉力,成功地解決了傳統農村地廣人稀及勞動力不足等問題,為人類社會的進步,立下了汗馬功勳。這些傳統文化、傳統技術,在當時所代表的就是先進文化。而在現代化問題重重的今天,利用自然、無污染的傳統農耕技術,也是我們學習的楷模。我們的任務不是用現代化取代傳統農業技術,而是在充分繼承農業文化遺產的同時,利用現代技術改進農業技術,使之更加科學,更加合理。
4.文化通常可分為三個層次:普通文化、文化遺產、地域標誌性文化。在為一個地域創造文化品牌時,在文化大普查的基礎上,厘定本區域的文化遺產,並在文化遺產的基礎上選定出該地域的靈魂———地域標誌性文化是非常重要的。在選定過程中,當地人的認可非常重要。
5.加強對農業文化遺產的活態保護。俗話說:“活魚還要水中看”。作為農業生產經驗的農業文化遺產,通常都是以鮮活的狀態存在並服務於民間社會的。將某些農業文化遺產原原本本地記錄下來,或是將它們做成標本放進博物館固然是重要的,但我想這並非是我們保護農業文化遺產的最終目的。我們的最終目的是想讓這些人類歷史上所創造的農業生產經驗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得到弘揚,並讓它們以鮮活的狀態傳承於民間。否則,保護農業文化遺產真的會失去它應有的意義。

文章出處

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