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安遼塔

農安遼塔

農安遼塔坐落在長春西北六十公里處農安縣內農安鎮城南門,又“佛塔、古塔、金塔”。農安遼塔是遼代黃龍府遺留至今的唯一的古建築,建於遼聖宗耶律隆緒太平三年至十年間(1023-1030),距今已近千年。由於歷盡風雨剝蝕和人世滄桑,至解放前已破敗不堪,瀕臨倒塌。1953年,政府撥款進行保護性修繕,修築至十層,1983年,在此基礎上又進行了大規模修繕,使古塔恢復了本來面貌。

基本信息

簡介

農安遼塔農安遼塔
農安縣是金代黃龍府所在地。遼金時代是這裡歷史上最繁榮的時期,留下諸多歷史遺蹟。遼代古塔是最具代表性的古建築,它建於公元983—1030年,為磚砌實心,八角十三層,高近40米。檐角風鈴。
古塔各層檐的坡脊上塑有獅子,龍,馬等各類走獸,千姿百態,活靈活現。塔角皆懸有銅鈴,每當風雨飄灑,金鐵齊鳴,遠近皆聞。塔由座,身,剎三部分組成,塔剎高8米,分8個側面,塔上寶頂頗為壯觀,寶頂上是兩個銅製的交*仰月,中間有銅製寶珠兩個,寶珠上的寶蓋上面有4條銅鏈,系在塔脊4個角上,形成一個由大到小的塔頂是塔剎結構勻稱,精美。

歷史沿革

農安鎮歷史悠久,原鎮古城建於扶餘國,是扶餘國後期346的王城——文明遐邇的黃龍府所在地,古城至今已有;兩千年的歷史。遼聖宗太平三年(1023—1030年),建有寶塔,位於古城西恆外一百米處,亦稱:佛塔”,遼塔,“寶塔”。古塔,八角十三層,塔高44米,為密檐實心塔,以形狀各異精製灰磚瓦建造。塔身有亞門,平欄門,角梁,斗拱,花拱,採用不同樣式的平瓦,貓頭瓦,飛翅瓦等不同工藝形式。
農安縣是金代黃龍府所在地。遼金時代這裡是歷史上最繁榮的時期,為當時遼國首都,當年的遼國曾在此擺下龍門陣,吸引楊家將進攻,檐角風鈴琮琮。
兩漢時期,農安曾為夫余國都城,遼滅渤海後,改名為黃龍府,迄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公元1125年,金滅遼後,對宋發動戰爭。南宋名將岳飛率兵北進抗金時,在誓師會上說:“直抵黃龍府,與諸君痛飲耳!”李大釗也有“何當痛飲黃龍府,高築神州風雨樓”的詩句,使農安遐邇聞名。黃龍府的名字,來源於神話故事。傳說,天顯元年(926)七月,遼王耶律阿保機征戰渤海國(今寧安東京城)回來,病死在扶餘國行宮。這天烏雲密布,在一陣暴風驟雨里,下來一條金光耀眼的黃龍,降落在行宮裡。此後,人們傳說,遼太祖是黃龍的化身,從此遼將夫余府改為黃龍府。
農安遼塔農安遼塔
據史料載:黃龍府雄踞在伊通河西岸的高地上,呈正方形,城垣周長3840米,四面除有大門外,在南、西、東三面還各有一個小門,四角各有一個高大的角樓。
有名的農安古塔就是在這個時期修建的。該塔用磚砌成,八角13層,高33米,是中國東北地區最早修建的佛塔,至今已有千年,仍矗立在古城農安。
明朝末年,此處是蒙古族的遊牧之地。清初為郭爾羅斯前旗地。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朝廷實行“招民實邊”政策,放荒招墾時,關內來此耕種的流民日漸增多,光緒八年(1882年),設立民署,屬長春廳。光緒十五年(1889年),正式設農安縣。
清朝建立後,在東北設定盛京、寧古塔、璦輝三將軍,管理東北三省,蒙古族居地則由清廷的理藩院直接管理。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郭爾羅斯前旗招民興墾以後,關內流民不斷湧入,大都來自山東省的登州、萊州、青州三府,多因當地旱澇災害頻繁,為了謀求生存,到關外來墾荒。那時,沒有火車,闖關東的流民,只能推著車子,載著乾糧和衣物;有的挑筐、背簍,裡邊裝著孩子,徒步行走。他們不畏艱險,背井離鄉,來到荒無人煙的蒙古族草原,開荒種地,搭房蓋屋,繁衍生息,成為黃龍府的開拓者。

塔內文物

在塔身第十層中部曾發現一小磚室,內藏銅鑄的佛像菩薩像,木製骨灰盒、瓷香盒,細線陰刻佛像銀牌飾等珍貴文物,此塔對研究遼代宗教和建築藝術等具有重要價值。

交通指南

在公路客運中心乘長途汽車(05:50—18:00)可達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