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巴威文化

辛巴威文化

辛巴威在紹納語中是\"石頭城\"之意。這類石頭建築物遺址在辛巴威共和國境內已發現有100多處,其中座落在維多利亞堡附近的大辛巴威遺址規模最大,也是保存最完整的一組石頭建築群。它分為衛城和橢圓形石城兩部分。

辛巴威文化

正文

以大辛巴威遺址為代表的鐵器時代文化。位於非洲中南部今辛巴威維多利亞堡東南27公里處。這種文化以花崗石壘砌而成的建築物和發達的黃金貿易為重要特徵。1868年發現。它的繁榮時期為13~16世紀。
辛巴威在紹納語中是"石頭城"之意。這類石頭建築物遺址在辛巴威共和國境內已發現有100多處,其中座落在維多利亞堡附近的大辛巴威遺址規模最大,也是保存最完整的一組石頭建築群。它分為衛城和橢圓形石城兩部分。衛城修建在70米高的花崗岩山丘上,構築堅固,裡面設有“聖壇”,可能用於宗教祭祀。橢圓形石城建造在山下谷地。全部用鑿切齊整的花崗石塊精巧地壘砌起來,沒有用灰漿粘合。城牆上裝飾有用皂石雕刻成的精美石鳥和附有美麗圖案的獨石柱。城內有大小不一、錯落分布的圓錐形石塔,有台階的壁龕,雕鑿而成的甬道和石門。(見彩圖)

辛巴威文化辛巴威文化
據碳-14測定,大辛巴威建築群營造的最早年代為1100年左右。13世紀時曾進行過大規模的擴建。在這組建築群周圍,有古代修建的梯田、水渠和水井的遺蹟。梯田綿延幾千公里,證明當時已有比較發達的農業。在辛巴威廣大地區,還發現古代採礦場7000多處。19世紀末侵入辛巴威的歐洲殖民者和尋金客,曾在這些古代採礦場挖掘黃金。在遺址中,還發掘出鋤頭、箭頭和矛等鐵製品,還有冶煉黃金用的熔爐,古代鑄錢用的泥模,以及來自古代東方的各種陶瓷器具和中國瓷器的碎片。
考古學家認為,中世紀時期的辛巴威經濟相當繁榮。14世紀以後這裡逐漸發展成為紹納人的政治和宗教活動中心。15世紀初強盛起來的姆韋尼·馬塔帕王國和15世紀末興起的羅茲韋王國,都曾一度以大辛巴威為京都。
在姆韋尼·馬塔帕王國時期,大辛巴威是一個貿易中心。索法拉港是內陸地區與外界通商的重要口岸。內地的商人用黃金或象牙在這裡換取印度的棉布、銅絲、串珠,波斯的彩色陶器,以及阿拉伯的玻璃器皿。一些來自東非海岸的斯瓦希里商人,亦曾深入內地,與姆韋尼·馬塔帕王國及羅茲韋王國直接交易。
16世紀初,葡萄牙殖民者的艦隊摧毀了東非沿海的許多著名商業城邦,隨後又占領了索法拉港。此後100多年內,他們還使用武力多次侵犯姆韋尼·馬塔帕王國。再加上王國內部的分裂和長期紛爭,姆韋尼·馬塔帕和羅茲韋兩個王國先後由盛而衰。辛巴威文化由此也逐漸衰落。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