踢鼓秧歌

踢鼓秧歌

踢鼓秧歌是流傳在山西朔州地區的傳統民間舞蹈,它以粗獷、剛勁、穩健、風趣的藝術特點,博得廣大民眾的喜愛。

信息

踢鼓秧歌
踢鼓秧歌
省級Ⅲ-6
踢鼓秧歌踢鼓秧歌

簡介

踢鼓秧歌是流傳在山西朔州地區的傳統民間舞蹈,尤以朔城區、平魯區最盛行,流傳也廣。它以粗獷、剛勁、穩健、風趣的藝術特點。博得廣大民眾的喜愛。踢鼓秧歌的音樂以鼓、鑼、釵為主,配以嗩吶、長號,奏起大小得勝和將軍令曲牌,浩瀚奔放,顯示出了塞外之氣勢。每年春節到元宵節,為踢鼓秧歌活動日。從城鎮到鄉村,到處都是踢鼓秧歌。白天多在街頭、廣場表演,有的結合春節拜年和慰問,到門口、院落表演,晚上有的跟焰火活動(先表演,後放焰火),有的找有旺火的場地活動。有的踢鼓秧歌和小演唱結合進行。解放前,踢鼓秧歌常演的小節目有《打酸棗》、《摘南瓜》、《拉老漢》、《觀燈》等。解放後,這些節目大部停演,改為現代演唱節目。踢鼓秧歌在晉北地區是一項深為民眾喜愛的民間舞蹈藝術,在朔縣、平魯、山陰、應縣、懷仁、神池、豐鎮、集寧等縣的鄉鎮最為盛行,當地大秧歌演員均能表演踢鼓秧歌。它最早起源於土著居民祭祀田祖以祈豐年的活動。隨著歷史的發展,到漢唐時期已逐漸發展成為以廣場、街頭小型表演為主的娛樂活動。到宋代,據清末老藝人薛宏、常海承傳以前老師傅的說法:梁山好漢“招安”淪落之後,董平、劉唐、呼延灼等人流落到朔州一代和當地“舞坊”民眾共同編排梁山好漢“備馬出征”、“刀殺四門”等故事,以紀念先輩的壯舉,年復一年,逐漸形成了踢鼓秧歌舞蹈。表演場地一般在街頭、廣場、院落,男角稱踢鼓子,女角稱拉花,踢鼓子的步法大而剛健,表演熱烈奔放;拉花的步小而顫動,表演裊娜柔軟。表演形式有大場子、小場子和過街場子三種,表演的人數和節目據形式而定。對舞的交手場類似武術中的對打,大場子紅火熱鬧,氣勢大,陣式錯綜複雜。小場子表演者需有過硬的功夫和嫻熟的技巧。
..

表演方式

據踢鼓老藝人相傳。宋朝梁山伯英雄中,有一人被官府抓獲。後被梁山弟兄喬裝進城,劫獄救出。為紀念這一事,以後每逢元宵節,民眾便扮成梁山英雄人物,敲鑼打鼓,載歌載舞,進行慶祝。之後,年復一年,逐漸形成了踢鼓秧歌舞蹈。踢鼓秧歌男角扮相是楊雄、宋江、石秀、武松、林沖、阮家三兄弟等梁山英雄人物。多年來,每逢元宵節,民間藝人自行組成演出班,進行演出活動。一般在街頭、廣場、院落表演,故又稱土攤秧歌。晚上表演時,表演者手持彩燈,在茫茫夜色中,猶如長龍,又似百花盛開。演出時不僅有標會(比賽)的形式,還有串會(闖台),即圍觀民眾被扮角拉動,經稍加打扮,就一起參加表演。“標會”結束,兩攤或三攤的踢鼓秧歌班子會合,進行大場子表演,形成高潮。

..

表演形式有大場子、小場子和過街場子三種。拉花一手持扇,一手持彩巾,舞姿滑稽多趣,變化多端。有時還和觀眾鬥趣。大小場子主要以表演的人數和節目形式而定。大場子一般在山區較為流行,參加人數最少不得低於十六人,多可達到六十四人或更多。表演時,常以兩踢鼓(多扮老生)引路,每一踢鼓後,跟一拉花。隊形有時成“一”字長蛇陣,或二縱隊相併而行,或四縱隊對陣而行,或穿插以各種陣式進行。小場子的前場叫山子,後場叫攤子,結尾叫落毛。

踢鼓的步法大而剛健,表演剛健奔放;拉花的步小而顫動,表演裊娜柔軟。對舞的交手場類似武術中的對打,大場子紅火熱鬧,氣勢大,陣式錯綜複雜。小場子表演者需有過硬的功夫和一定的技巧。過街場子是在大小場子進行前表演,穿街過巷,邊走邊表演,有宣傳和召集人的作用。三種形式各有特點,一般是交叉進行。
踢鼓秧歌的音樂以鼓、鑼、釵為主,配以嗩吶、長號,奏起大小得勝和將軍令曲牌,浩瀚奔放,顯示出了塞外之氣勢。

組成和分類

踢鼓子秧歌由鼓道、前八角、後八角、絡旄、歌手、經手、雜工約30人左右組成完整的表演實體。鼓道,秧歌隊的整個表演過程,

..

均由他們配音,樂器也只有鼓、鑼、鐃、鈸幾種,類似劇團的“武場”,以鼓為主,約7人左右。表演時鼓道安在秧歌隊的前正方,與踢鼓子的面對面,行走時則走在踢鼓隊的前面;踢鼓隊分為前八角、後八角。前八角包括頭對鼓、二對鼓和相應四個拉花的。後八角即排在前八角後面的八個人,角色分別是官先生、風流公子、一對買賣人(一個貨郎、一個賣膏藥的)、毛小子、毛女子(也有楞小子、楞女子),一對老夫婦。這八個人的作用是點綴、襯托,他們的動作較前八角是文雅而調皮;絡旄這個角色是全隊的中心,因他是名譽領導,為了能顯示出他的特殊性、使其能隱蔽身份,不受任何限制,故以丑角出現,四處蹦跳,傳遞訊息;歌手可以是專職的,也可以是兼職的,他是以固定的鼓點為曲調的歌手;經手即實際意義上的領導,類似隊長、劇團的正副團長,一般1—2名,主管全隊的行政事務、對外交流等;雜工即燒水、背鼓、看道具,一般3人左右。

化裝和表演

神池踢鼓子秧歌的著裝、化裝基本與戲曲中的生旦淨末醜相似,前八角踢鼓子的四人,頭扎包巾、搭頭,佩英雄鏡,插飛鬢,掛滿髯,身著黑襖、彩褲、腰抱、腰裙,腳著皂靴(現一般為解放球鞋),為武生(淨角)裝束,臉譜為大五花臉。要突出一點:威!拉花的裝束化裝基本與戲曲中的旦角相似,道具為絲帕花扇。後八角著裝化裝與各自扮演的角色的特點相符。絡旄開三花臉或猴臉,手執銀刷、裝男扮女,動作猴像。踢鼓子秧歌的表演,是以鼓道的鼓點為規範進行的,即聞鼓開踢。鼓的擂數與戲曲中的板名相似,是改變踢法和陣式的要領。踢鼓子的主要陣式有五雷陣、梅花陣、單掏雲、雙掏雲、天地牌、跳四門、溫場、海釣魚、拉山子等陣。拉花的動作特點是鏇身、跌針、靜走,行動必須迅速、敏捷,如果遲緩,一方面會延誤她舞伴的踢鼓動作,另一方面有被舞伴踢住的可能。後八角的表演以走、扭為主,只要憑個人發揮出能顯示自身扮相特點即可,但他們有一點,除特殊陣勢,不能走在前八角前面。絡旄的動作特點是靜動自如,有空就鑽、無孔不入,但他活動的範圍一般以“中”為主。歌手也叫唱秧歌的,他可以是鼓子隊的角色兼職,也可以是專職。

重要項目及禮儀

一、吃飯。打從起秧歌的那天起,秧歌隊所有人的三頓飯兼由村里人輪流請吃,在過去是村里人自覺叫,現在一般由經手派飯,每家一天。每家派1—2個不等,

..

這要看村子大小而定。秧歌隊一日三餐均以響炮為號。外村秧歌隊來匯演或本隊出村表演均如此,這樣請吃一直到碼秧歌為止。二、接下餐。下餐指村人為秧歌隊送的吃法,這些吃法主要是當地人貫吃的一盤菜,下面一層是油煎山藥或油煎豆腐,也有的放些茴子白,中間是當地廣為傳吃的山藥粉條,最上面一層是切成大片的豬肉或紅燒肉。當這些吃法用直徑一尺左右的盤子端來、秧歌隊接完後,統統倒進備好的水桶中,準備食用。它的主要意義據說是為各家的人、畜免災,將帶有災禍的東西隨著盤菜統統倒掉。正月十五下午是接下餐的固定時間,所以每年的這個時候不用專門通知,鑼鼓一響,送起來接起來就行了。一般在街的一面安放一張長條桌子,桌旁放幾擔空水桶,村中各家端來下餐後(每家只一盤),放在長條桌上,人站在桌後。等擺滿一桌後,秧歌隊從對面約30米的地方簇擁著經手踢過來,然後經手在前,前後八角排成四行在後向桌子對面的送餐者鞠躬作揖致謝,謝畢再踢回原來位置,再踢過來接下一桌的人,如此往復,直接到無人送為止。如果村大人多,此項目可分片進行。接下餐鼓道不動。三、接秧歌。接秧歌,顧名思義,即兩隊秧歌互訪時主隊迎接客隊的禮儀。這裡禮節較多,且稍不留心就會惹出麻煩。當外村的秧歌隊來到村口響個炮(本文所謂炮,均指俗稱的二踢腳麻炮)後,預先等在村裡的主隊和村口的客隊同時發鼓,主隊踢著過街牌子到了村口,閃列在路兩旁,意在開門相迎,客隊中間穿過,當客隊入門後,行“珍珠倒捲簾”儀式,反客為主,亦行“開門禮”列在兩邊,將主隊讓進,相互寒暄後,簇擁進村。稍事休息,正式舉行儀式迎接。兩村之間秧歌隊的“互請”,都是兩村之間經手預先約好的,沒有約好的便不接。當雜工將長桌擺在場地中間後,兩家從桌子的兩頭面對面由遠往近踢,鼓道在前,第一次上來是安鼓,即兩家將鼓道安放在長桌的兩頭,秧歌隊再踢回原處,第二次簇擁經手踢上來,兩家經手隔桌相拜,拜後守在桌子兩頭各自鼓道旁,秧歌隊再踢回原處,第三次、第四次……依次是頭對鼓、二對鼓、拉花、後八角、絡旄的相互拜見,都拜過之後算迎接儀式結束,約兩小時左右。這一接,不僅體現了村社之間的禮尚往來,更主要的是兩家秧歌隊較勁、較力、較水平,給觀眾留“第一印象”。此時全村鑼鼓喧天,彩聲陣陣,秧歌隊傾心盡力,汗水徹身,看得人全神貫注如痴如醉,有的著迷到也跟著手舞足蹈,真是神形相融,熱鬧非凡。到下午兩家匯演結束客隊離村時,要舉行送客儀式,過程基本和來時一樣,“閃開”大門歡送客隊,經手們互相致意。四、進院。進院的意思有兩重,一是秧歌隊為慶賀家家戶戶上年好收成和來年過的更美滿,另一種是各家各戶通過正月十五的秧歌進院驅邪避惡。進院的禮節較簡單,秧歌隊一進院便踢,村里跟著看熱鬧的小孩、二半大小子便為主人點燃旺火,放起大小爆竹,踢過一個小場,歌手唱一首吉祥的鼓歌,秧歌隊、主家自覺排成行列、面對面進行互拜。這裡注意二點,一是拜時要摘鬍子、放道具;二是本年守孝的人家必須有預約方可進去,否則不得進院。五、謝人。謝人,原意是碼秧歌這天相謝正月十四下午送下餐的人家,但送下餐屬自覺自愿自發行為,即使有個別不送的也是覺得自家的吃食拿不出手,不是故意不送,所以謝人實際上成了“二進院”,挨家挨戶都謝。與進院不同的是,秧歌隊不分組,集體從一個方向進,而每家每戶都或一壺或一瓶將酒拿了出來,再備些麵點煙糖,秧歌隊可趁量不加限制地吃、喝,每進一家都要熱鬧一陣子,有時走在一家備好酒的院裡或村幹部的院裡,要熱鬧好長時間才出來,反正最後一天,秧歌隊與村民要盡情歡樂。這些活動基本上用一整天的時間,如謝完人天未黑,還要在街心活動一陣。

鼓歌

為了使秧歌隊所唱的歌與活動實體的名稱踢鼓子秧歌有區別,並能體現其靠打擊樂伴奏的特點,筆者為之取名鼓歌。它是秧歌隊活動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項內容。
鼓歌的內容有祝福、有期望,也有針對,總之都體現天下太平,盛世榮年。鼓歌唱起來只有固定的一套曲子,詞多為四句(有時也唱多句式)。其伴奏樂仍然是鼓道樂器,沒有管弦之類,這樣既樸素又熱烈,乾打硬唱有特色。鼓歌數量浩繁,這裡只列幾首。鼓歌的內容與唱歌時所在的場所分不開,大致有下列幾種:
一、敬廟。敬廟祈神,這種現象的出現,可能是踢鼓子秧歌這種藝術形式一出現時就有之,起秧歌要敬,每到異地要敬,路過廟宇要敬,碼秧歌這天要敬。廟廟兼敬。敬廟除燒紙敬香放炮踢鼓子外,就是唱鼓歌。如:正月十三廟門開,一班秧歌敬紙來,三柱黃香升天上,人壽年豐大發財。
敬廟的鼓歌很多,一般是敬什麼廟唱什麼歌,有很強的針對性。
二、進院。進院主要是正月十五晚上和碼秧歌的那天,每進一家都要唱上一首,歌手盡情發揮,這些歌傳統、現代並舉,祝福、希望相融,唱的主家樂陶陶,唱的秧歌隊有精神。如:一進大門三間窯,窯頭上長滿靈芝草,靈芝草來水上漂,青騾騾青馬繞院跑。這些進院歌都特別反映了老百姓純樸的心情,憨實的性格和他們富於想像的智慧。靈芝草是他們心目中的吉祥物,騾馬牛羊是他們致富的希望和象徵,至於做官更是他們世世代代的企盼希冀。
三、場內。當一場子踢下來,不甘寂寞的觀眾要讓唱鼓歌。在場內唱的鼓歌大眾化、隨意性體現的尤為突出,如:陽婆上來一點紅,照見太原一座城,太原城內有景致,琉璃照壁九條龍。
秧歌隊在每天的散場時也要唱一首鼓歌結尾。如,高高山上一圪嘟蒜,一錘搗成七八瓣,走的走來散的散,想看秧歌明天看。
從以上過程和內容可以看出鼓歌不是隨便想什麼時候唱就什麼時候唱,它有特定的時間、地點,也就是說是分場合的,即進院、敬廟和停場時,在踢的過程中是不能唱的。

現狀

每年春節到元宵節,為踢鼓秧歌活動日。從城鎮到鄉村,到處都是踢鼓秧歌。白天多在街頭、廣場表演,有的結合春節拜年和慰問,到門口、院落表演,晚上有的跟焰火活動(先表演,後放焰火),有的找有旺火的場地活動。有的踢鼓秧歌和小演唱結合進行。解放前,踢鼓秧歌常演的小節目有《打酸棗》、《摘南瓜》、《拉老漢》、《觀燈》等。解放後,這些節目大部停演,改為現代演唱節目。解放後,踢鼓秧歌受到上級文化部門的重視。朔城區文化部門經過加工整理的《落帽》、《單鳳朝陽》、《大王懲霸》等節目,赴中央、省、地參加文藝調演,均獲獎。平魯區組織的踢鼓秧歌曾赴延安參加全國民間文藝匯演,受到好評。
踢鼓秧歌有著鮮明的地方色彩和濃郁的生活氣息,時到現在,每逢春節,這種古老的民間民眾舞蹈,仍在城鄉盛演不衰。

踢鼓秧歌民間舞蹈奇葩

踢鼓秧歌是晉北地區民眾非常喜愛的民間舞蹈藝術,以朔城區、平魯區最為盛行,踢鼓秧歌最早起源於當地居民的祭祀活動,到漢唐時期,已發展成為以廣場、街頭小表演為主的娛樂活動。相傳南宋時,梁山好漢被“招安”淪落之後,他們的後人流落到朔州一帶,為紀念先輩,他們將武術和排兵布陣法融入到了當地的踢鼓秧歌中,形成了現在融拳術、舞蹈、戲曲於一身的獨特的藝術形式。
2008年1月31日過小年,朔州市朔城區大秧歌劇團的人們忙碌了起來,團長張福帶領著大家開戲箱整理服裝道具、放鞭炮、迎財神。踢鼓秧歌每年臘月里“起會”,到正月十五達到高潮,為了迎接演出旺季,張福帶領大家提前開始了緊張的排練,踢鼓秧歌的表演者男角叫“踢鼓子”,女角叫“拉花”,劇情多來自梁山好漢,如“備馬出征”、“刀殺四門”等,當地人把踢鼓秧歌搬上舞台就是大秧歌,朔州的踢鼓秧歌興盛於明清,在新中國成立後達到了頂點。
正月期間,朔州市鬧紅火的隊伍里最吸引人的就是踢鼓秧歌,受主人的邀請,他們會入戶拜年表演,也會走街串巷進行壓街鎮邪的表演,還會遊園、鬧紅火、鏇旺火,出了正月,人們還會在賀生日、祝壽、拜女婿、還願的時候請踢鼓秧歌來表演。
踢鼓秧歌里有的講述《三打祝家莊》,有的講述《智取生辰綱》,也有在探親中潘金蓮戲武松。在踢鼓秧歌中,男角的舞蹈加入了大小洪拳的套路,使得舞蹈剛勁有力、矯健利落、花而不亂、外松內勁,其中五腳不落地的招式更是讓人眼花繚亂。
..

鼓在踢鼓秧歌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根據舞蹈的需要,鼓師要打出特殊的鼓點。今年77歲的張元業是朔州市代表戲秧歌藝人張真的第四代傳人,藝名“元順旦”,由於他表演精湛,當地人有“看一看元順旦、能三天不吃飯”的順口溜,如今他的兒子張福已是大秧歌劇團的團長了,現在他又開始教授他的孫媳婦學踢鼓秧歌了。正如張元業所擔心的,踢鼓秧歌作為一項傳統的古老民間藝術正在承受著市場經濟的衝擊和民俗日益被弱化的影響,一些頗有造詣的老藝人由於年事已高,紛紛退出舞台,而藝術的傳承卻難以為繼。
如今,在朔州村村都有踢鼓秧歌的盛況已不復存在,僅存的一些秧歌劇團也是舉步維艱,如何使這一藝術之花能夠得到搶救、保護和發展,已引起了朔州市政府的關注,在朔州市文化局的努力下,2006年12月,踢鼓秧歌被山西省人民政府列為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除了爭取獲得政府的支持,張福和他的踢鼓秧歌劇團還主動出擊,努力尋求發展之路。2004年,他們參加第六屆中國民間藝術節,勇奪藝術表演銀獎;2007年6月,他們又獲得文化部的“文化遺產日獎”,同時,他們還承擔起了藝術傳播的責任。令張福欣慰的是,自己的兒媳婦不僅喜歡踢鼓秧歌,而且對踢鼓秧歌的未來有著更多的構想,讓張家人高興的是,小孫孫也受著家庭的影響喜歡上了踢鼓秧歌。
看來,要想使朔州踢鼓秧歌得到健康的發展,不僅要有民間藝人的傳承、政府的支持,還要有專家的藝術整理和成熟的市場發展。小年這一天,張福和他的踢鼓秧歌隊接到附近一家商店的邀請,進行踢鼓秧歌表演,這也是他們臘月里開始的第一場表演,大伙兒演得格外賣力,而觀眾也看得大呼過癮。
現在,朔州市朔城區大秧歌劇團不僅把踢鼓秧歌踢到了延安、青島,還去了北京進行匯報演出,為山西戲曲爭得了榮譽。而更令人欣喜的是,在當地政府的支持下,有100個孩子參加的朔州市踢鼓秧歌培訓班已於近日正式開課,他們將成為朔州踢鼓秧歌的未來。

淵源:一曲梁山英雄好漢的讚歌

踢鼓秧歌是一種融拳術、舞蹈、戲曲為一體的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街頭廣場藝術,雛形於宋末,持續於元明,發展於明清,興旺於解放後,是反映北宋末年農民起義軍梁山泊英雄懲惡濟善、除暴安良、刺探情報、劫獄救友的英雄事跡的。
相傳水泊梁山108單將中的董平是山西潞州人,在一次回家探母中,被契丹人擄於黑水河(今內蒙一帶),由於契丹人也反宋,意願相同,董平被釋放。董平在歸途中,路過朔寧府(今朔城區),正遇正月十五鬧紅火,於是董平和當地民眾以文藝的形式編演梁山好漢迷惑官兵劫獄救友的故事。還有一種說法是宋江被招安後,有一部分人不願意跟隨宋江投降宋室,遂轉移至長城內外,以教練秧歌為名,積蓄力量準備東山再起。無論哪一種說法,踢鼓秧歌都是源於朔州,都是在演繹和歌頌梁山英雄。
宋末時期,山西民間盛行太祖洪拳,朔州地處雁門關外,又為古戰場,民眾大多習武,因此,踢鼓秧歌的動作與韻律是以拳術為基礎演變而來。踢鼓秧歌的男角稱“踢鼓子”,以亮勢飛腳為主,剛勁有力,矯鍵利索;女角稱“拉花”,以扭步跌籽兒為主,靈巧活潑,輕盈細膩。男女成對,少則2人多則108人,人物扮相是水滸人物。有老生、鬚生、武生、小生、花臉、青衣、花旦、彩醜、小旦、武旦等行當,這是其它民間舞蹈所沒有的。表演程式有100多種,節目分三大類,一是小場子,由2到5人表演的“雙鳳朝陽”、“小落帽”等;二是大場子,由40到108人表演的“殺四門”、“滿天星”等;三是過街場,有”天地牌”、“雙出水”等。
踢鼓秧歌在朔州比較普及,差不多村村都有,一過春節從初三起,每村起秧歌,正月十五集縣城,鄉間一直持續到二月二。現在閒散在民間的專業踢鼓秧歌隊伍仍有30多支,從業人員上千人,如上泉關、上馬石、七里河、西街、南街、北邢家河村等,其中南西河底村的秧歌隊伍全部為女性。隨著時代的發展,有的藝人加上了“孫悟空”、“白骨精”等形象,有的人物造型發生了改變,比如以前的丑角耳朵上掛著紅辣椒,手裡拿著掃炕掃帚,現在來看就不太雅觀,有醜化勞動人民之嫌,故改成在臉上畫圓形彩妝等。解放後,踢鼓秧歌《落帽》曾獲山西省第二屆民間音樂舞蹈會演二等獎、全國第一屆民間音樂舞蹈會演一等獎,直至在2003年2004年的全省第二屆、第三屆廣場文化藝術節上,大型踢鼓秧歌《滿天星》、《慶小康》令觀眾嘆為觀止。
相關圖片
踢鼓秧歌
踢鼓秧歌
踢鼓秧歌
踢鼓秧歌
踢鼓秧歌
踢鼓秧歌
踢鼓秧歌
踢鼓秧歌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