跣足

跣足

跣足,漢語辭彙。 拼音:xiǎn zú 釋義:1、指赤腳、光著腳。2、指光著的腳。 出自 《博異志·陰隱客》。

基本信息

詞目

跣足

拼音

xiǎn zú

引證解釋

1、赤腳;光著腳。

唐 穀神子 《博異志·陰隱客》:“首冠金冠而跣足。”

明 郎瑛 《七修類稿·詩文三·徐伯齡》:“﹝徐伯齡﹞疎盪不拘小節,對客每跣足蓬頭。”

明 羅貫中 《三國演義》第三十回:時操方解衣歇息,聞說許攸私奔到寨,大喜,不及穿履,跣足出迎,遙見許攸,撫掌歡笑,攜手共入,操先拜於地。

明 馮夢龍 《東周列國志》第四十五回:“孟明和西乞白乙跣足下船。”

明徐弘祖《徐霞客遊記·游九鯉湖日記》:“返祠,往蓬萊石 ,跣足步澗中。石瀨平曠,清流輕淺,十洲三島,竟褰衣而涉也。”

清 曹雪芹 《紅樓夢》第一回:“只見從那邊來了一僧一道:那僧癩頭跣足,那道跛足蓬頭。”

清 和邦額 《夜譚隨錄·王侃》:“﹝ 王侃 ﹞瞥見一畫衣女子,被發跣足,冒風而至,連呼:‘三郎救我命!’”

2、指光著的腳。

戴望舒 《村姑》詩:“村裡的姑娘靜靜地走著,提著她的蝕著青苔的水桶;濺出來的冷水滴在她的跣足上。”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