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信宮燈

長信宮燈

長信宮燈是漢代青銅鎏金燈具之一,公元前172年鑄造。1968年出土於河北省滿城縣中山靖王劉勝之妻竇綰墓。宮燈燈體為一通體鎏金、雙手執燈跽坐的宮女,神態恬靜優雅。燈體通高48厘米,重15.85公斤。宮燈長信宮燈設計十分巧妙,宮女一手執燈,另一手袖似在擋風,實為虹管,用以吸收油煙,既防止了空氣污染,又有審美價值。此宮燈因曾放置於竇太后(劉勝祖母)的長信宮,故名。現藏河北省博物館。

基本信息

基本介紹

長信宮燈,西漢。

通高48厘米,人高44.5厘米。出自西漢中山靖王劉勝妻竇綰的墓葬,作跪姿宮女執燈形,通體鎏金,璀璨奪目。宮女穿寬袖長衣,梳髻,戴巾;盤、燈座及執燈宮女的右臂處可拆卸;燈盤中心有一釺可插蠟燭,燈罩與燈盤可轉動開合,便於調節燈光亮度和角度。宮女右臂為煙道,經底層水盤過濾後,便有煙而無塵,可減少室內的煙炱以保持清潔。燈上有九處刻銘,計65字,其中有“長信”二字,為漢文帝皇后竇氏所居宮名。長信宮燈造型優美,構造精巧,為漢代燈具中的傑作,體現了古代匠師的創造才能以及當時的科學技術水平。

1968年於河北省滿城縣陵山出土。現藏於:河北省博物館。

長信宮燈通體鎏金,作宮女跪坐執燈形象。宮女梳髻覆幗,著深衣,跣足。由頭部、身軀、右臂、燈座、燈盤、燈罩等部分組成。各部分可拆卸,燈盤可轉動。燈罩可開合。宮女體臂中空,右臂為煙道,可將燈煙導入器內,以保持室內清潔。燈上刻銘文九處,內容包括燈的重量、容量、鑄造時間和所有者等。因刻有“長信尚浴”字樣,故名長信宮燈。
長信宮燈

通體鎏金,作宮女跽坐持燈狀,中空。整體由頭部、身軀、右臂、燈座、燈盤和燈罩六部分組成,各部均可拆卸。宮女著廣袖內衣和長袍,左手

持燈座,右臂高舉與燈頂部相通,形成煙道。燈罩由兩片弧形板合攏而成,可活動,以調節光照度和方向。燈盤有一方銎柄,內尚存朽木。座似豆形。器身共刻有銘文九處65字,分別記載了該燈的容量、重量及所屬者。因燈上刻有“長信”字樣,故名“長信

據考證,此燈原為西漢陽信侯劉揭所有。劉揭文帝時受封,景帝時被削爵,家產及其此燈被朝廷沒收,歸皇太后居所長信宮使用。後來皇太后竇氏又將此物賜於本族裔親竇綰。此燈做為宮廷和王府的專用品、禮品,可見它在當時也是很珍貴的。長久以來,長信宮燈一直被認為是我國工藝美術品中的巔峰之作和民族工藝的重要代表而廣受讚譽。這不僅在於其獨一無二、稀有珍貴,更在於它精美絕倫的製作工藝和巧妙獨特的藝術構思。長信宮燈宮燈”。

長信宮燈一改以往青銅器皿的神秘厚重,整個造型及裝飾風格都顯得舒展自如、輕巧華麗,是一件既實用、又美觀的燈具珍品。堪稱“中華第一燈”。採取分別鑄造,然後合成一整體的方法。考古學和冶金史的研究專家一致公認,此燈設計之精巧,製作工藝水平之高,在漢代宮燈中首屈一指。

出土

長信宮燈由考古學工作者白榮金在1968年對滿城漢墓中竇綰墓(今河北省保定市滿城縣西南約1.5公里的山崖上)的發掘作業中發現。現藏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石家莊市河北省歷史博物館“滿城漢墓”展區。

考古學家在宮燈燈身上辨識出“陽信家”的銘文,周長山等部分學者據此推測長信宮燈原屬漢代陽信夷侯劉揭(前179年受封為侯)家中所有,《史記》記載劉揭之子劉中意因參與“七國之亂”而遭到廢黜,封國與家財收為國有,長信宮燈被送入皇太后竇漪的宮殿“長信宮”浴府使用。故又增加了“長信宮”字樣的銘文以示宮燈易主。

竇綰竇漪有親戚關係,推測長信宮燈由竇漪送給竇綰,竇綰所以死後宮燈便隨她葬入墓內。燈上還有“長信尚浴”字樣,故發掘出土後被命名為“長信宮燈”。此外學者趙化成等認為依照漢代“陽信家”青銅器的出土記錄,包括長信宮燈在內的大量“陽信家”銅器均屬於漢武帝之姊平陽長公主(陽信長公主),故長信宮燈最早屬於哪位皇室成員尚沒有確實定論。

結構

宮燈的形態為一梳髻的跣足侍女跪坐在地,手持銅燈。整件宮燈通高48厘米,重15.85千克。由頭部右臂身軀、燈罩、燈盤、燈座6個部分分別鑄造組成,頭部和右臂可以組裝拆卸,便於對燈具進行清洗。宮燈部分的燈盤分上下兩部分,刻有“陽信家”銘文,可以轉動以調整燈光的方向,嵌於燈盤溝槽上的弧形瓦狀銅版可以調整出光口開口的大小來控制燈光的亮度。右手與下垂的衣袖罩於銅燈頂部。宮女銅像體內中空,其中空的右臂與衣袖 形成銅燈燈罩,可以自由開合。

燃燒的氣體灰塵可以通過宮女的右臂沉積於宮女體內,不會大量散逸到周圍環境中。燈罩上方部分殘留有少量蠟狀殘留物,推測宮燈內燃燒的的物質是動物脂肪或蠟燭。宮燈表面沒有過多的修飾物與複雜的花紋,在同時代的宮廷用具中顯得較為樸素。

燈上刻銘文九處,共65字,內容包括燈的重量、容量、鑄造時間和所有者等。如:“長信尚浴,容一升少半升,重六斤,百八十九,今內者臥”(位於燈座底部)。

外觀

宮女梳髻覆幗,著深衣,跣足。由頭部、身軀、右臂、燈座、燈盤、燈罩等部分組成。各部分可拆卸,燈盤可轉動,燈罩可開合。宮女體臂中空,右臂為煙道,可將燈煙導入器內,以保持室內清潔。燈上刻銘文九處,內容包括燈的重量、容量、鑄造時間和所有者等。因刻有“長信尚浴”字樣,故名長信宮燈。

燈的形象為跪地執燈的年輕宮女,通體鎏金。宮女頭上梳髻,戴頭巾,身穿長衣,衣袖寬大。她面目端莊清秀,目光十分專注,頭略向前傾斜,神情恭謹、小心翼翼,表現出一個下層年輕宮女所特有的神態。宮女左手持燈盤,右臂上舉,袖口下垂成燈罩。燈盤可以轉動,燈盤上的兩片弧形屏板可以推動開合,以調節燈光的亮度和照射方向。宮女身體中空,菸灰經右臂進入體內,以保持室內清潔。燈的各部分還可以拆卸,有利於清潔。此燈上面刻有“長信尚浴”等銘文共65字,所以被命名為“長信宮燈”。長信官燈將燈的實用功能、淨化空氣的科學原理和優美的造型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整個造型自然優美、舒展自如、輕巧華麗,是一件既實用、又美觀的燈具珍品。

根據銘文考證,此燈是公元前172年(漢文帝時代)鑄造的。燈的最初主人是陽信夷侯劉揭,後來劉揭子中意“有罪國除”,此燈被沒收進少府的“內者”(官名),歸長信宮所有。長信宮是皇太后居信的宮殿,文帝的皇后竇氏是劉勝的祖母,景帝時為皇太后,很有權勢。後來竇太后又把此燈送給了她娘家族裔中的一位叫竇綰的女子,竇綰將銅燈視為珍寶,死後就將燈隨她埋入墓中。

相關資料

長信宮燈與金縷玉衣等一同出土於漢中山靖王劉勝之墓,據考證,長信宮是漢景帝時皇太后竇氏(景帝之母,劉勝之祖母)居住的宮殿,此燈原是宮中之物,由竇氏送給她心愛的孫兒的。

1973年,中華人民共和國郵電部發行一枚“長信宮燈”郵票(編73,面額8分1973年11月20發行)。2000年10月,國家郵政總局再次發行出土文物“長信宮燈”“錯金博山爐”“朱雀銜環杯”“蟠龍紋銅壺”一套4枚郵票(2000-21,面額80分2000年10月20發行)。滿城漢墓中出土的“金縷玉衣”“長信宮燈”圖片及介紹文字編入了國中歷史課本古代史部分。

長信宮燈現藏於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宮燈,是我國特有的手工藝品,它以工藝複雜、做工精良、造型雅致而聞名於世。相傳在南朝梁武帝時,我國民間就有正月十五掛燈賞燈的習俗,這種習俗逐漸從民間傳到宮中,在唐代,宮燈逐步形成,到了明清,宮燈發展到極致,成為皇家的專用品。

名詞釋義

宮燈,顧名思義,就是宮廷里的燈。為帝王之家的照明工具,以其雍容華貴、充滿宮廷氣派而聞名於世。

河北館藏的精品文物

國內現存最早的“燈幢合體”實例藏於廊坊博物館;存放於省民俗館的青花無擋尊全國保存最好;馮驥才曾為古版《三魚爭月》奔走呼號……千百年前傳下的文物則串起了燕趙文化的精魂。2009年2月,隨著河北省文物局等164家單位參與的河北館藏珍貴文物數據採集工作圓滿結束,全省重要博物館的鎮館之寶也初次揭開神秘面紗。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