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化寺[河南]

超化寺[河南]

超化寺,原名“阿育王寺”,坐落於河南省新密市超化鎮之中心,西依嵩山,南傍馬鬼山,北望青屏,東瞰大隗,綠樹成蔭,景色宜人。素有北方江南之稱,是著名的佛教勝地。該寺始建於隋開皇元年(五八一年),唐代達鼎盛時期,僧眾兩千餘人,全國寺院名列第十五。超化阿育王寺始於東漢,興於北魏,大盛於唐,至今已有近兩千年歷史。

基本信息

概述

超化寺超化寺

超化阿育王寺,俗稱超化寺,位於河南省新密市南七公里超化街內,西依嵩山,南傍馬鬼山,北望青屏,東眺大隗,綠樹成蔭,景色宜人,素有北方江南之稱,是著名的佛教聖地。該寺始建於隋開皇元年(五八一年),唐代達鼎盛時期,僧眾兩千餘人,全國寺院名列第十五。超化阿育王寺始於東漢,興於北魏,大盛於唐,至今已有近兩千年歷史,因供奉佛骨舍利列,“名剎十五”。據傳釋迦牟尼滅度百年後,阿育王將佛祖的真身舍利分為8萬4千份,造塔8萬4千座,中國得十九份,造19塔,其中大家熟知的發現真身舍利的陝西法門寺阿育王塔位列第五,超化寺佛祖真身舍利現存於河南省博物院。

寺院簡介

少林超化寺規劃設計圖少林超化寺規劃設計圖

傳說超化寺原分為上中下三個寺院。有僧眾2000餘人,規模宏大,香火旺盛。如今上寺僅存硬山灰瓦頂建築三座,與一般民房無二;中寺片瓦無存,僅存的唐代十三級磚塔也毀於“文化大革命”(九十年代又建);下寺又名金鐘寺,尚有幾座古代建築。超化寺下寺瓦山灰瓦頂山門,門額上嵌“超化古寺,名剎拾伍”八個磚刻大字。佛陀殿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大式硬山灰瓦頂,有脊飾。殿前有月台,檐下有斗拱。此外還有閻王殿、伽藍殿、配殿等硬山灰瓦頂建築。

寺內有北齊河清三年(五六四年),武平二年(五七一年)造像碑各一通,唐上元年間《超化寺碑記》,金代元好問詩碑,元延七年(一三二○年)塔銘及明清重修碑等共記十九通。寺外有塔林,碑多已不見,碑座多埋入土中。歷代文人賢達遍訪於此,如黃庭堅,元好問等,都留下了可考的佳作。

興衰始末

超化寺從鼎盛到衰敗似乎是一個謎,沒有人能說清楚具體的原因。只是據民間傳說,超化寺規模龐大:今天的東店,在寺東邊,是當時和尚開的旅店和飯店,東西往來客商吃住在此;西邊的莪溝,是一個天然水庫,是當時和尚放養鵝鴨的地方;水庫北嶺上的綏水河,又叫晾翅河,是每天下午鵝鴨出水晾翅的地方;寺南的草莊是當時和尚餵養騾馬和垛柴草的地方;碾溝是當時和尚碾米的地方;河西沿是當時和尚建築水牢的地方;河西塔灣是和尚死後埋葬和建塔的地方。足見超化寺的勢力是多么強大。

超化寺毀於戰亂的可能性極大,據推測應在五代十國時期或者與南宋同時代的金朝。這個時代中原地區戰爭頻繁,人民流離失所,文化薄弱,歷史斷節較多。經營幾千年,消失一瞬間。在歷史的長河中,任何一個細小的因素都可以讓超化寺灰飛煙滅,蕩然無存,而且過去從沒有向現代這樣重視保護古代文化遺產。而現在除了留下的殘垣斷壁之外,還有的就是超化吹歌了,這個存在幾千年的宮廷樂曲,傳到超化寺,又傳給超化的歷代村民,現被列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了。

歷代祖師

淨土之教,以彌陀三經為聖言量。正法時代,馬鳴中興大乘,贊為方便之殊;龍樹解釋華嚴,揭示易行之道;天親回向菩提,論述願生之偈;此三大士,皆在天竺弘揚淨土者也。逮及像法,教流東土,自漢及晉,諸宗未啟;而廬山遠公,結一百二十三人為蓮社。淨土一宗(又名蓮宗),特開中國各宗之首。自後魏神鸞,修西方之觀;唐道綽,專淨土之業,而淨化大行。至善導大師,提倡專修,而念佛法門,遂以普及;道風所屆,遠達扶桑,致尊為彌陀化身。同代承遠、法照、少康三大師,鹹有異征,殆皆西方菩薩,來化此土者歟。自宋以來,如永明以禪而歸淨,昭慶以律而歸淨,雲棲、靈峰諸師,教宗賢台而歸淨。總之,無論系何宗教,莫不以淨土法門,為自利利他之宗要。淨宗源流,大略如此。

淨土初祖曇鸞大師 淨土初祖曇鸞大師
二祖長安光明善導大師 二祖長安光明善導大師
三祖南嶽般舟承遠大師 三祖南嶽般舟承遠大師
四祖五台竹林法照大師 四祖五台竹林法照大師
五祖新定烏龍少康大師 五祖新定烏龍少康大師
六祖杭州永明延壽大師 六祖杭州永明延壽大師
七祖杭州昭慶省常大師 七祖杭州昭慶省常大師
八祖杭州雲棲祩宏大師 八祖杭州雲棲祩宏大師
九祖北天目靈峰智旭大師 九祖北天目靈峰智旭大師
十祖廬山普仁行策大師 十祖廬山普仁行策大師
十一祖杭州梵天實賢大師 十一祖杭州梵天實賢大師
十二祖紅螺資福際醒大師 十二祖紅螺資福際醒大師
十三祖蘇州靈岩印光大師 十三祖蘇州靈岩印光大師

歷史價值

超化寺超化寺

超化寺的更重要的價值還在於被認為是淨土宗的“祖庭”。

禪、淨兩宗是中國最大的兩個佛教派別,少林寺是公認的禪宗祖庭,初祖為達摩;淨土宗的初祖原來認為是廬山的慧遠,後來又有人認為曇鸞。理由是“淨土宗”的基本經典“三經一論”(《觀無量壽經》、《無量壽經》、《阿彌陀經》、《往生論》)中,“一論”的作者是世親菩薩,翻譯者是菩提流支,注釋者是曇鸞。

維那是寺院的三綱之一,而曇鸞卻在超化寺擔任維那,即當時超化寺的管理者之一。說明他在此開拓中國淨土宗,超化寺自是”淨土祖庭“。多數佛教法師學者指出:超化寺正是曇鸞在此創研淨土宗的發祥地之一,是佛教界的一個重大發現。從這個意義上講,超化寺和法門寺一樣,藏有佛骨舍利;又和少林寺一樣,是中國佛教支流的祖庭。由此可以看出,超化寺的價值何等重要,一言以蔽之:超化寺等於法門寺少林寺

超華吹歌

超化寺吹歌超化寺吹歌

超化寺吹歌是流行於新密一帶的古典民族器樂藝術。據說源於北魏,唐宋時期達到鼎盛,是服務於宮廷貴族階層的音樂。清朝初年由超化寺中僧人傳給當地百姓,從此流傳民間。1949年後,經過挖掘搶救,得以保留至今。目前超化詩歌建制由14人組成。所用樂器管子、十八笛星均系祖傳,已有300多年的歷史。特別是十八笛笙,音優美、清脆、洪亮,在同類樂器中實矚罕見。演奏風格質樸、明快、高雅,常服務於節慶、娛樂,不參與婚喪嫁娶。超化詩歌的曲牌有30餘首,其中以傳令、五六上、清河令、撞倒牆、神童子、爬天橋、觀燈、滿州、小蟲鬧、圓簧、雙疊翠、剪剪花、鳳凰三點頭等演出較多。在演奏過程中以組曲形式任意反覆,形成一種獨特演奏風格。
2006年11月份,被省政府公布為“河南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已上報國家文化部,納入國家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庫。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