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伯朋克

“塞伯朋克”一詞是用英文“控制論”的前綴(Cyber)加上反叛的生活方式(Punk)構成的。它原本並不單純指一個科幻小說流派,而是七十年代末開始,以美國矽谷等地為中心的一大批青年科技精英的生活方式。

概述

這些人沉匿於個人電腦製造、軟體開發以及最早的網路生活體驗中。其中有許多人伴隨有吸毒黑客等反叛性的舉動,經常因為盜打電話或者盜用信用卡等高技術犯罪而經常與法務部門打交道。</P>
當然,其中的“好孩子”肯定占多數,比如,日後的電腦大王賈伯斯、比爾。蓋茨等人當初都是這個群體中的一員。後來,作家兼編輯杜佐斯借用這個詞來指稱八十年代年代以寫被電腦自動化控制的社會為背景的科幻小說。
作為科幻小說中“塞伯朋克流派”的作家們,也都擁有類似的生活經歷。他們的作品儘管在當時的外人看來離奇古怪,但對於他們自己和同類來說卻有著很現實的背景。斯特靈在1990年答《軌跡》記者問時曾稱,數字迷幻劑將代替物質的迷幻劑。這在那個年代還是預言。僅僅十年後,遊戲上癮或上網成癮這些現象就是在中國也已經很是觸目驚心了。
由於極端個人化的生活方式,“塞伯朋克”流派的作者大多不願意接受這個集體化的稱呼。哪位作家屬於塞伯朋克,往往是 “外人們”根據作品的特點與作者的生活方式,把他們硬划進去的。這些作家包括:威廉。吉伯森、布魯斯。斯特靈、格里。格別爾、萊維絲。施恩納等人。
威廉。吉布森出生於1948年,年輕時便參加過反越戰的抗議行動,後來成為加拿大公民。他的創作生涯開始於1977年。他不是塞伯朋克運動的創始人。但他的塞伯朋克三部曲《神經漫遊者》(1984)、《讀數為零》(1986)和《蒙娜麗莎加速器》(1988)卻使得這個流派獲得社會的重視,並因此被視為塞伯朋克運動的主將。1984年出版了他的第一部作品《神經漫遊者》。在小說中,主人公凱斯將自己的大腦與電腦網路相聯通,成為信息竊賊。

作家

“塞伯朋克”派的另一個作家是布魯斯。斯特靈。斯特靈於1954年生於德克薩斯州的布朗威利,畢業於奧斯汀的德克薩斯大學。曾參加過克拉里昂科幻寫作學習班,並發表過一些短篇作品。1977年,他發表了第一部長篇《心之海》。後來又出版了《人造孩子》(1980)、《蜂群人》(1982)、《在布魯涅的青春歲月》(1985)、《美麗與崇高》(1986)等。他還是 “塞伯朋克運動”的主要理論家和發言人,經常在與媒體接觸和評論文章中介紹塞伯朋克流派的主張與特性。

其他資料

從科幻小說本身的發展來看,塞伯朋克流派力求回歸早期科幻小說重視科技和進步的特點,算是新浪潮運動的反動。由於塞伯朋友的主將們與主流文學界沒有多少關係,他們更提倡科幻小說本身的特質,而反對以犧牲個性為代價地向主流文學靠攏。
在題材方面,他們將當時還沒有成為大眾生活一部分的電腦與網路引入科幻小說,成為信息化時代的預言家。小說中出現的許多情節在十幾年後變為現實展現在人們面前。他們比黃金時代的先輩們更重視與現實有關的科技進步,而不是遙遠時空背景下不可捉模的所謂發明和進步。
不過,塞伯朋克流派的主將們與黃金時代的主力作家相差兩代人,與新浪潮運動的主力作家也差了一代人,科幻文學史上的這三個特點鮮明的運動其實也有代溝的背景在內。塞伯朋克們反傳統,樂於描寫暴力、毒品、墮胎等灰色事物。這些都不見容於他們理想主義的祖輩或父輩。就是同代人中的許多科幻作家,由於性格和價值觀的不同,也無法創作塞伯朋克風格的作品。
另外,由於與文學較遠而與信息技術較近,他們的作品普遍缺乏專業文學寫作的完整構思與優美文筆,但卻具有反映信息化生活特點的跳躍性和隨意性。它的題材範圍也是比較狹窄的,更多地局限在電腦網路之中。總的來說,塞伯朋克只是當今科幻天空中出現的一顆明星,而無法代表它的全部。
當電腦和網路成為普通人的生活體驗後,塞伯朋克作品便出現在世界各地。比如,《幻影迷宮》便是俄羅斯科幻作家盧克延科的作品。
當電腦和網路成為普通人的生活體驗後,塞伯朋克作品便出現在世界各地。比如,《幻影迷宮》便是俄羅斯科幻作家盧克延科的作品。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