貫籍

貫籍

在戶籍簿上登記入冊。 隋煬帝 《答智顗遺旨書》:“又以僧末貫籍,許其出首。”.指戶口冊。《舊唐書·楊炎傳》:“玄宗方事夷狄,戍者多死不返,邊將怙寵而諱,不以死申,故其貫籍之名不除。”.謂遷至新地經過一定時間,取得入當地戶籍的資格。宋宋祁《孫僕射行狀》:“遷至汶上,樂其風土,遂貫籍焉。”元姚燧《轉運鹽使曹公神道碑》:“至金初,曾祖儀貫籍睢之考城。”

基本信息

詞語概念

詞目貫籍拼音guànjí

解釋‍

貫籍貫籍
在戶籍簿上登記入冊。隋煬帝《答智顗遺旨書》:“又以僧末貫籍,許其出首。”
指戶口冊。《舊唐書·楊炎傳》:“玄宗方事夷狄,戍者多死不返,邊將怙寵而諱,不以死申,故其貫籍之名不除。”
謂遷至新地經過一定時間,取得入當地戶籍的資格。宋宋祁《孫僕射行狀》:“遷至汶上,樂其風土,遂貫籍焉。”元姚燧《轉運鹽使曹公神道碑》:“至金初,曾祖儀貫籍睢之考城。”

詞源由來

在古代,籍是指一個人的家庭對朝廷負擔的徭役種類,也就是指其所從事的職業,如“鹽戶”(專門為朝廷煮鹽以服役的)、“軍戶”等。北魏詩歌《木蘭詩》中花木蘭家就是軍戶,所以““昨日見軍帖,可汗大點兵,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同一種戶役的人戶都編入一份冊籍。貫指一個人的出生地,如“鄉貫”、“里貫”。《隋書·經籍志》“其無貫之人,不樂州縣編戶者,謂之浮浪人。”白居易《新豐折臂翁》詩:“翁雲貫屬新豐縣,生逢新地無征戰。”籍貫合在一起,指一個人的出生地(貫)和家庭徭役種類(籍)的登記檔案。《魏書·景穆十二王列傳》:“太興弟遙,……遷冀州刺史。遙以諸胡先無籍貫,奸良莫辨,悉令造籍。”不是說胡人沒有出生地,而是沒有註冊。《魏書·宦官列傳》:“石榮籍貫兵伍,……”即其籍編于軍隊。從魏晉時期開始,國家對籍貫加強掌控,以避免徭役和賦稅的流失。《魏書·食貨志》:“自昔以來,諸州戶口,籍貫不實。”指出當時籍貫的漏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