貢覺

貢覺

貢覺縣地處青藏高原東南部,唐古拉橫斷山脈北段,金沙江上游西岸,全縣幅員面積6268.31平方公里。 全縣現轄一個辦事處(副處級),一鎮十一鄉,三岩辦事處設在敏都鄉。礦產有金、銀、銅、鐵、鋁、鋅、鹽、煤等,現已探明儲量的有色嘎村瓦達塘金礦、阿旺金礦和覺龍煤礦等。藥用植物豐富,各種常用中藥有20多種,有特殊風格的有馳名中外的冬蟲夏草、天麻、知母、貝母、雪蓮花、當歸、大黃等。

行政區域

貢覺縣地處青藏高原東南部,唐古拉橫斷山脈北段,金沙江上游西岸,位於東經97°51'43″至98°58'53″,北緯30°11'58″至30°15'55″之間,全縣幅員面積6268.31平方公里。東與四川境內白玉、巴塘縣隔江相望,南連芒康和川藏南線(國道318線)198公里,西鄰察雅、昌都,北接江達和川藏公路(國道317線)79公里,西經昌都(254公里)至拉薩1374公里,東越金沙江、康定至成都1196公里。
全縣現轄一個辦事處(副處級),一鎮十一鄉,貢覺片一鎮五鄉即:莫洛鎮、相皮鄉、哈加鄉、阿旺鄉、拉妥鄉、則巴鄉;三岩片六鄉即:雄松鄉、敏都鄉、克日鄉、羅麥鄉、木協鄉、沙東鄉。三岩辦事處設在敏都鄉。
 

自然資源概況

1、氣候資源。
貢覺縣屬大陸性高原季風氣候,最高海拔5021米,最低海拔2570米,縣城莫洛鎮海拔3640米。受緯度海拔高度和地理位置的影響,年平均氣溫6.3℃,七月份平均氣溫14.6℃,日平均氣溫O℃以上將續245天,無霜期85天,年平均降雨量480毫米;全年日照約為2100小時。整個氣候有五個特點:一是氣溫偏低,年差小,春季相連,冬季較長;二是降雨量偏少,水熱同季,旱雨分明;三是土溫低於氣溫,凍土時間長;四是晴天,日照時間長,輻射強,晝夜溫差大;五是立體氣候顯著,災害性天氣較多。
縣境內水系發達,河流縱橫交錯,湖泊星羅棋布,常年性大小河流二十餘條,全縣大小湖泊46個,水塘96座,蓄水8萬立方米,引水渠450條,可灌耕地3.2萬畝,保灌28500畝。
2、土地資源
全縣耕地面積為63119.7畝。據土地資源調查,量算毛面積155807畝,占幅員面積的1.7%,淨面積為109356畝,常年平均耕地面積63119.7畝,按2001年底人口統計,每個農牧業人口占耕地1.53畝,每個農牧業勞力負擔耕地3.97畝。
3、畜牧資源
天然草場面積為559.2萬畝,占幅員密集的59.58%。其中可利用的草場面積548.6萬畝,占總草場面積的98.1%,以每個羊單位18畝折算,載畜量為304755個羊單位。草場主要分布在拉妥、阿旺兩個純牧業鄉。
4、森林資源
縣境內林地總面積為332.1萬畝,占幅員面積的35.39%,其中森林面積911865畝,占總林面積的27.46%,疏林密集85110畝,占總林地面積的2.56%,灌木林面積22677055畝,占總林地面積的68.27%。火燒林面積15075畝,占總大地面積的0.45%,木材蓄積量為1129.7立方米。
5、礦產資源
有金、銀、銅、鐵、鋁、鋅、鹽、煤等,現已探明儲量的有色嘎村瓦達塘金礦、阿旺金礦和覺龍煤礦等。其中,阿旺金礦除沙金外,還有儲量相當可觀的岩金礦。覺龍煤礦也極具開採價值。
6、野生動植物資源
動物種類有豹、熊、小熊貓、狼、獐、鹿、狐狸、滇金絲猴、野豬、野牛、岩羊、魚、蛇等野生動物;鳥類有鷹、雕、麻雀、啄木鳥、畫眉、白馬雞、灰鶴、白鸛、黃鴨等10多種;植物有松、柏、楊、樺、青槓、葡萄、核桃、蘋果、花椒等十多種經濟林木。
7、中草藥
藥用植物豐富,各種常用中藥有20多種,有特殊風格的有馳名中外的冬蟲夏草、天麻、知母、貝母、雪蓮花、當歸、大黃等。
(三) 經濟發展情況
1、國民經濟完成指標。2003年全縣國內生產總值14953萬元,比上年增長88.2%;農村經濟總收入10425.42萬元,比上年增長22.68%,其中第一產業實現收入6912.99萬元,第二產業實現收入1009.92萬元,第三產業實現收入2502.51萬元,實現財政收入303萬元。農牧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785元,其中現金收入1160元。
2、農牧業生產。全縣播種面積57428畝,其中糧食播種面積43000畝,經濟作物播種面積10600畝,豆類播種2000畝,試播玉米20畝,油菜播種8100畝,蔬菜播種500畝,飼料作物播種3900畝。良種推廣面積45000畝,良種覆蓋率達85%。糧食總產量2620萬斤,比上年增長120萬斤,油菜籽總產量82.7萬斤。各類牲畜2003年末存欄數26.2萬頭(只、匹),出欄76384頭(只、匹),綜合出欄率為27.7%,綜合商品率為47%。肉類總產量0.312萬噸,奶類總產量0.41萬噸,皮張產量7.1萬張,毛絨產量103.36噸。
3、“天保”及林業生產。2001年我縣主動實行天然林保護工程,落實了天然林保護面積21.2萬公頃,加大了森林管護力度,堅決遏制了亂砍濫伐行為。十多年來,全縣境內未發生一起森林火災。2003年又完成了全縣林權登記發證工作。根據國家的安排和大力支持,從2001年起開展了“天保”生態安置工程,三年來採取異地、就地搬遷安置818戶,5140人,有效地改善了沿江水土保持環境。結合生態搬遷工程,還在三岩片區沿江地區大力開展農產品結構調整,廣泛種植經濟林木,如今桃子、蘋果、梨等水果已開始掛果。多年來全縣人民積極開展人工植樹造林活動,完成了跡地更新1050畝,成片造林840畝,四旁義務植樹3.15萬株,封山育林16000畝。在縣城附近營造生態公益林1055畝。僅2003年、2004年兩年,全縣幹部職工就在縣城附近馬曲河沿岸集中成片植樹達13.3萬株。
4、鄉鎮企業、民族手工和多種經營收入。2003年全縣鄉鎮企業產值實現580萬元,收入420萬元。民族手工業產值127萬元。收入16萬元。多種經營(含勞務收入)實現收入2850萬元。
5、財稅和金融工作。通過採取增收節支措施,初步建立了會計集中核算和政府採購制度,2003年度全縣財政收入完成303萬元,比上年增長77萬元;稅收完成250萬元,比上年增長90萬元。金融信貸在保證重點發展資金需要,不斷調整信貸結構,以實物信貸等多種形式,努力為”三農”服務。2003年度縣農行累計發放各項貸款4868萬元,比上年末增加1835萬元,其中農業貸款2734萬元。貨幣淨投放4244萬元,比上年同期增加753萬元。
6、投資環境進一步改善,對外開放逐步擴大。全縣工商業個體戶註冊達219戶,從業人員384人,註冊資金達到443.3萬元。 2002年東風汽車公司對口援助我縣,兩年來東風汽車公司積極加大對我縣的援助力度。2003年援建阿旺鄉草場灌溉項目300萬元,雄松鄉水渠200萬元;損建縣委人大政府綜合辦公大樓450萬元,幹部周圍房150萬元;向各鄉鎮捐贈辦公設備經費130萬元,解決交通工具13輛東風輕卡汽車。充分體現了東風汽車公司全體員工對我縣人民的關懷和大力支持。
(四) 社會文化衛生教育概況
1、教育
縣委、縣政府堅決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按照“分級辦學,分級管理”的辦學方針,積極探索“文化課+職業技術”的教學模式,加大資金投入,改善辦學條件。2003年爭取投入和縣配套資金655萬元,新建、改擴建鄉中心國小9所。到2003年,全縣適齡兒童為5517人,入學5243人,入學率95.03%,適齡兒童鞏固率達96%,基本完成了全縣普及六年義務教育任務。12個鄉鎮均建有國小一所,方便了適齡兒童的就近上學。為完成貢覺縣2007年的“普九”任務,國家投資1750萬元擴建縣中學,已滿足“普九”的需要。
2、文化
中央電視台、中央廣播台,西藏電視台、西藏廣播電台、昌都電視新聞自辦台和廣播電台的藏漢語新聞轉播率均達到100%,全縣廣播覆蓋率54.32%。自1989年至2002年間,我縣鄉村級文化站及廣播電視站建設,經過各級努力已完成鄉級站12座,村級站18座。2003年在上級部門和我縣的不斷努力下,又完成了60座村村通設備的安裝任務,78個村都能收看到電視和廣播,使電視、廣播覆蓋率達到48%。2004年力爭全部行政村都能收看電視和收聽廣播。
3、衛生
全縣共有醫療衛生機構23個,即縣醫院、縣藏醫院、縣防疫站、縣婦幼保健站,12個鄉鎮衛生院及5個個體診所,縣醫院對外診所2個;共設定病床78張,其中,縣級40張,鄉鎮24張,個體診所14張。人口占病床位約為1.8張/千人口;全縣衛生人員共116人,其中:縣級衛生技術員36人,中級職稱5人,初級職稱16人;鄉級衛生技術人員22人,初級職稱8人;村級衛生員58人,人口擁有醫療衛生人員約2.7人/千人口。
全縣農牧民實際參加農牧民醫療制度共37117人,參加率達到90.2%。從1999年至2002年農牧民個人累計籌資總額達43.05萬元,人均籌資最高達24.9元,最低3.67元,平均11.6元。截止2003年11月5日,已為農牧民民眾補償醫藥費64.36萬元,共兌現免費醫療經費247.9萬元,其中縣級財政共配套33.45萬元。
4、交通
全縣已通車裡程達466公里,實現了鄉鄉通車。以縣城為中心,東至則巴、羅麥、克日、沙東鄉,東南通雄松、敏都、木協鄉,北經相皮鄉至青泥洞與川藏公路(317國道)相連,南經拉妥鄉通芒康縣與川藏南線相連。國家投資達8000多萬元的貢青(貢覺至青泥洞)78公路三級和貢芒(貢覺至芒康)67公里四級沙石路面整治工程已開工建設。
5、通訊。
我縣通訊條件已達到很高水平,完成縣城程控電話擴容1000門。光纜程控電話、衛星電話、手機已深入民眾,縣城也已開通1MB寬頻網路通訊,網路自動化通訊飛越發展。除莫洛鎮、相皮鄉為光纜通訊外,其餘10鄉均已開通衛星電話通信,縣城經營性網咖已達3家,可實現24小時上網。
6、人口
2003年底,全縣總人口42809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664人,占3.89%;其中農業人口4971戶,33970人,分別占農牧戶總戶數6024戶的82.52%和總人口的82.56%;牧業人口1053戶7175人,分別占農牧總數的17.48%和總人口的17.44%;在農牧業總人口中共有勞動力15917人,占農牧業總人口的38.69%,其中男勞8325人,占總勞力的52.3%;總人口中藏族占比例較大,漢族及其他少數民族僅有少數比例。
(五)扶貧開發情況
西藏整個經濟社會發展與扶貧開發工作是緊緊相連的,這兩項工作是一體的。西藏貧困人口的脫貧致富,從根本上講是在西藏的努力基礎上,靠國家全方位、大力度的支持,才能逐步解決。西藏如此,貢覺縣也不利外,也屬於貧困縣,扶貧開發引導民眾脫貧致富的任務也是十分繁重的。
針對我縣貧困落後的實際狀況,究其原因主要有自然、經濟、社會三方面的因素。
一是自然因素。自然環境無疑是對貢覺縣社會經濟發展產生重要影響的因素,大部分農牧民居住在環境惡劣的山區,農牧業生產條件差,交通閉塞,信息不靈,視野不開闊,思想觀念陳舊,生產技術落後,生產力水平低,商品經濟不發達,嚴重製約著社會經濟的發展。
自然災害頻繁,乾旱、洪澇、冰雹、霜凍、雪災及滑坡、土石流等多頭災害年年有。氣候多變,地質結構複雜,三年一小災、五年一大災已成自然規律,有的鄉村甚至年年有災。
二是經濟因素。經濟落後既是貢覺縣貧困現狀的反映,更是造成我縣貧困的直接因素。經濟落後,導致資金積累能力嚴重不足。受經濟基礎薄弱、財源匱乏的制約,財政收入的增長極為緩慢。
經濟落後主要表現在:(1)產業發展不平衡。工業基礎十分薄弱,沒有現代化工業,鄉鎮企業發展緩慢,集體積累空虛。傳統農牧業仍占主導地位,生產力水平低下,現代農牧業發展起點低產出少,基本上還處於“靠天種地”、“靠天養畜”的狀況。適合於耕種的土地資源極為有限,擴大耕地面積的潛力很有限。耕地後備資源嚴重不足,是農業生產進一步發展的重要制約因素。(2)農牧業和農牧區經濟發展緩慢,產業化程度低,農牧產品品質差,商品率低,農牧產品深加工更是一個薄弱環節,沒有農牧產品的加工增值,農牧業經濟效益就難以從根本上提高。(3)市場容量小而分散,城鎮市場輻射能力有限,農牧產品商品率的提高受到嚴重製約。市場發育不健全,流通渠道狹窄,不僅制約了市場經濟的發展,還導致全縣境內的資源優勢不能發揮出來,使經濟成長乏力,農牧民的經濟收入沒有穩定途徑。
三是社會因素。社會發育程度低,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最低層次。表現為以下幾方面:
1、受歷史、地理等因素的影響,貢覺縣文化教育和衛生醫療等事業普及率低,層次低,導致全縣貧困人口文盲率高,健康素質差。也是造成貧困人口思想觀念陳舊、能力缺乏的主要原因。
2、由於文化素質差,導致貧困戶知識面狹窄,接受新知識新觀念能力差,拘泥傳統,墨守成規,缺乏進取精神。
3、由於觀念陳舊,思想愚昧,宗教意識濃厚,導致人口非經濟性增長過大,使有限的資源承載壓力過大,局部地區甚至出現“一方水土不能養活一方人”的狀況。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