貢井老街

貢井老街

貢井老街長不過百來米,寬不過十米。街面道路用菱形石板鋪就,古樸大方。街兩邊多為兩層木結構的青瓦房。街下端有五十梯石階的鹽馬古道,其下面與最古老的河街相連。如果說河街是古鹽文化的出生地,那么老街就是古鹽文化發展提高的第一階梯。顯然,老街在貢井老城的發展過程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

簡介

貢井老街位於四川省南部自貢市貢井區境內,據貢井區志記載,貢井有九壩十三街,這些壩和街,集中在自貢市的母親河——旭水河北岸邊的大公井周圍,是貢井古鎮清末民初時期風貌的縮影。

老街小巷老街小巷

貢井老街長不過百來米,寬不過10米。街面道路用菱形石板鋪就,古樸大方。街兩邊多為兩層木結構的青瓦房。街下端有五十梯石階,與最古老的河街相連。當地人常說這裡是古鹽文化的發祥地。

歷史溯源

相傳南北朝時期,在後來的貢井河街中段開鑿了以“大公井”為代表的一批鹽井。隨著鹽業生產的發展,該地區人口逐漸聚集,經濟逐日繁榮。狹長的河街已難以滿足發展的需要,城鎮開始從旭水河邊的河街一帶跨越陡岩向二級台地上的老街地區連片發展。此說法其實是有證可考的,《元和郡縣誌》記載:“公井縣,西北至(榮)州90里,本漢江陽縣地,屬犍為郡。周武帝時(561年至578年)於此置公井鎮。隋因之。武德元年(618年),

南華宮戲樓華宮戲樓

於鎮置榮州,因改鎮為公井縣。縣有鹽井十所,又有大公井,故縣、鎮因以為名。”由此可見,貢井河街、老街地區至少在南北朝時期,已因鹽設鎮、設縣而載入史冊。隨著1041年至1054年(北宋慶曆、皇祐年間)四川卓筒小口深井的出現,該地區鹽業進一步發展;1376年(明洪武九年),在公井鎮專門設立“新羅鹽課司”管理鹽政。其時,公井鎮年產鹽已達50萬公斤。這口有名的大公井,其井位據傳在貢井河街東嶽廟菩薩座像之下,後因廟宇拆毀,改為民房,井位在一居民床下。

地名由來

貢井一名的由來,是由“公井”變為“貢井”,傳說有二:一為“公”“貢”變音之說。因兩字同聲共韻,久而久

貢井老街自流井鄉土文化貢井老街自流井鄉土文化

之,“公井”因口音變化而成“貢井”;二為產鹽進貢之說。因大公井所產之鹽色白而味佳,曾為貢品奉達朝廷,以致“公井”逐步為“貢井”所代替。兩說未找到史實依據。但是,查1529年(明嘉靖己丑年),曾任禮部郎中的進士熊過所撰《吳方泉墓志銘》中,曾有“子朝鑒籍為鹽官,丁口煮鹽貢井……貢井地屬榮州而畛於富順”的記載,證明“貢井”一名,至少在明代已經出現和使用了。自唐初公井鎮改為縣治後。由於貢井老街、河街地區井鹽生產的進一步發展,1730年(清雍正八年),在此設榮縣貢井丞署。太平天國時期和抗日戰爭時期,淮鹽受挫,川鹽兩度濟楚,貢井和自流井兩地井鹽生產進入歷史鼎盛時期,貢井老街一帶既已具後來規模。民國以後,隨著鹽業生產向旭水河上游長土、艾葉的逐步轉移,老街地區開始衰落,貢井城區逐步沿新街(今和平路)向南,在今貢井大橋、貢井平橋所在的旭水河東西兩岸成片發展。新中國成立以後,城區重點已集中在旭水河東南岸的筱溪街地區,而老街河街即成為了偏於貢井城市北隅、能得以成片保存的歷史文化街區。

古鹽文化

貢井老街長不過百來米,寬不過10米。街面道路用菱形石板鋪就,古樸大方。街兩邊多為兩層木結構的青瓦房。街下端有五十梯石階,與最古老的河街相連。當地人常說這裡是古鹽文化的發祥地。

廣東客商到貢井老街考察井鹽文化廣東客商到貢井老街考察井鹽文化

相傳南北朝時期,在今天的貢井河街中段開鑿了以“大公井”為代表的一批鹽井。隨著鹽業生產的發展,該地區人口逐漸聚集,經濟逐日繁榮。狹長的河街已難以滿足發展的需要,城鎮開始從旭水河邊的河街一帶跨越陡岩向二級台地上的老街地區連片發展。

這種說法其實是有證可考的,《元和郡縣誌》記載:“公井縣,西北至(榮)州90里,本漢江陽縣地,屬犍為郡。周武帝時(561年至578年)於此置公井鎮。隋因之。武德元年(618年),於鎮置榮州,因改鎮為公井縣。縣有鹽井十所,又有大公井,故縣、鎮因以為名。”由此可見,今之貢井河街、老街地區至少在1400多年前的南北朝時期,已因鹽設鎮、設縣而載入史冊。隨著北宋慶曆、皇祐年間(1041年至1054年)四川卓筒小口深井的出現,這一地區鹽業進一步發展,明洪武九年(1376年)。在公井鎮專門設立“新羅鹽課司”管理鹽政。其時,公井鎮年產鹽已達50萬公斤。這口有名的大公井,其井位據傳在今貢井河街東嶽廟菩薩座像之下,後因廟宇拆毀,改為民房,井位在一居民床下。

石板路

一提到貢井老街,許多人就會把貢井老城的較大片區和貢井老街等同起來。其實,貢井老城有“九壩十三街,六巷四大口”。而本文所講的貢井老街只是十三街中的一條。

..

貢井老街長不過百來米,寬不過十米。街面道路用菱形石板鋪就,古樸大方。街兩邊多為兩層木結構的青瓦房。街下端有五十梯石階的鹽馬古道,其下面與最古老的河街相連。如果說河街是古鹽文化的出生地,那么老街就是古鹽文化發展提高的第一階梯。顯然,老街在貢井老城的發展過程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

從這老街還曾經走出了一位鹽商巨子——他就是自貢市最有名的紅色資本家侯澤名。清朝末年,在老街的上端出口附近,陝西人王石泉在那裡開了一個太原軒茶館,侯策名曾經在那裡提炊壺給客人泡茶。侯澤名原本是菜農出身,後當過學徒,提過炊壺,做過小販。三十二歲時與人合夥辦鹽號,憑著他的聰明勤奮,迅速崛起。經過十五年的鹽場打拚,終於成為自貢鹽業新四大家族之一。他熱心公益事業,在鹽商中有很高信譽。解放後,出任市政協副主席,副市長等要職,病逝於1977年。前年其么女來貢井,還特別提出要去老街,看看她父親當年提過炊壺的太原軒茶館。

在老街,五十梯對上來還有一家茶館,叫德芳齋,是一個叫賴德芳的人開的,早年生意也很紅火。除了兩家茶館,在街的中部還有兩家私人診所。

貢井的老街貢井的老街

一家是吳益民的中醫外科,接骨最內行。另一家是萬掰掰的中醫內科,對小兒科很有研究。老街也多年都是菜市場,附近幾里地的農民常到老街賣菜,新鮮又便宜。在菜市下面還有個醬園鋪,是塘灣陳家醬園的門市。因此,老街對附近居民來說,買菜,看病,喝茶休閒都很方便。因此老街曾經是人來人往,熱鬧非凡。

在老街太原軒茶館斜對面,是貢井老郵電局舊址。它始建於清代光緒二十九年,是老街居民龔五爺自建,後轉給其兄龔四爺,1951年為政府接管。它是我國第一批成立的電報局,郵局創建於抗戰初期,是自貢市第一家,也是當時唯一一家郵局,對當年川鹽通向全國,服務於抗戰,傳遞信息、公文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見證了抗戰時期貢井鹽業生產的興盛。到如今,還能看到它的拱門及門面的歐式雕塑,具有較高的歷史文物價值。

老街在早年也是鹽馬古道。當年,河街生產的鹽有許多是人挑或馬托,從五十梯上來,通過整個老街再往西去。清朝時期,在五十梯與老街的結合處,也設過關卡。官府派人在關卡處,對運出的鹽進行驗票蓋章才放行,否則視為私鹽沒收。

代表建築

因鹽設邑,這裡匯聚了全國各地的鹽商,歷經數千年的發展,各地鹽商紛紛建立起自己的會館,各大姓宗族也多有宗族的祠堂,加上寺廟,至解放時,有45個之多,南華宮就是其中之一。這座氣勢恢宏、建構精美的建築始建於1898年(光緒二十四年)。南華宮名為嶺南會館,為廣東鹽商所建。當年貢井鹽業第一次遇上川鹽濟楚,鹽業生產方興未艾,各地鹽商雲集貢井。一時間,貢井的老街河街井架林立,灶房遍地,旭水河鹽船如織。鹽業發展給貢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繁榮,廣東鹽商也從中獲取巨大財富,因此才有了資本修建這如此宏大的南華宮。

南華宮的建成給貢井帶來一派生氣,廣東鹽商在南華宮的活動也相當活躍。他們在這裡進行了一系列商務、政務以及宗教、文化等活動。

貢井的老街貢井的老街

戲台,是文化活動活躍的有力見證。有史料記載:清末著名文人趙熙在南華宮看川戲《活捉王魁》後,批其鄙俗,連夜改寫為《情探》,開文人改寫川劇劇本先河,更被傳為中國近代戲劇史的著名佳話,因而南華宮也算得上為現代川劇的源頭之一。這裡的川劇文化活動一直延續到民國末年。後來貢井的大鹽商及社會名流捐資助學,決定在貢井創辦旭川中學。最初校址就選定在南華宮。南華宮的大殿廂房被充分利用,改作教室和女生宿舍。男生宿舍安排在江西廟。從此南華宮又為當地的教育事業發展開創了新的一頁。

新中國成立初期,農民分得土地,交糧的積極性很高,南華宮改為了糧倉,當時交公糧的隊伍能從南華宮的大門一直排到下面老街的貴州廟。

又過了若干年後,南華宮裡辦起了飼料廠。為了把運輸原材料用的大卡車開入院內,南華宮精美的大石門及門上的石雕圖案全部被敲掉改做成了幾米高的捲簾門。隨後院內左側的廂房也被拆掉,修起了一座幾層樓高的鋼筋混凝土廠房。每當廠房生產的時候,不僅噪音轟鳴、粉塵飛揚,四周的空氣中還瀰漫著惡臭,周邊居民苦不堪言。後來還是因為飼料銷路不暢,工廠才終於關門歇業。但是經過此番折騰,南華宮已經被破壞的十分嚴重。

後來,當地政府逐漸重視文保事業,開始對老街實施保護規劃,不僅對傳統民居等一批歷史建築進行修繕,還按照小規模、分階段、漸進式保護更新的原則對街區環境及基礎設施進行了綜合治理。南華宮也在經過修繕後恢復了昔日的光輝。

保護開發

貢井的老街、河街至今較為完整的保留了一個因鹽成邑的城鎮體系,是井礦鹽生產繁育出來的文明體系的完美樣板,具有極高的文史價值。最愛四川旅遊網從貢井區旅遊局獲悉,貢井將對老街、河街進行保護性開發。這裡曾密布著數十口鹽滷井灶、大公井、焰陽井、金流井、順岩井……或井灶依舊,或遺蹟可循,車房灶房、炭壩、

貢井的老街貢井的老街

炭廠、鹽倉、鹽市、鹽店、牛房、水車房、秤房、鹽道、碼頭、堰閘等鹽業生產的建築場地、設施等舊貌依然,默默地訴說著曾經的輝煌。這裡曾有綿延近百公里的輸鹵竹梘、梘架、梘窩、皇桶、提滷牛車、人力車房,構成鹵氣輸運的大動脈,它們蹤跡可循,尚可部分恢復其壯麗景觀。在老街一帶,因為鹽業而繁榮起來的街市,舊貌猶存。竹、木、石、鐵,柴、米、油、布,茶、煙、酒、餐,錢莊、票號,賭、當、歌、妓,軍警衙署、書院學館……百行百業店鋪猶在,遺蹤猶存。祠堂會館、佛道寺觀,更密布這一帶,足有四十五座之多。而各地鹽商自建的祠堂會館,更是風格各異,爭奇鬥巧,盡競奢華,尚有十數座較好地保存著,成為不可多得的建築精品遺存。老街河街區域內,不足兩平方公里的地域間,至今尚有近三百座明清時期的院落,它們依山就勢,據守在盤旋曲折、高低起伏的巷陌間,各具風采,妍姿獨具,訴說著因鹽而繁盛的民居生活,展現了明清建築的獨特風采,是西南規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古民居群之一,被譽為明清民居建築的博物館。所有這一切,構建成了一個曾經繁榮的鹽之都邑,生動地再現了自貢因鹽成邑的歷史,匯聚了井鹽生產文明和鹽文化的精髓,是我國乃至世界上不可多得的獨具特色的井鹽文化旅遊資源。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