貓肝吸蟲

貓肝吸蟲是一種吸蟲,可寄生在哺乳類動物的膽管和膽囊,以膽汁為食,可造成肝、膽病變,1884年首次在北義大利的貓肝發現,1931年由德國蠕蟲學專家漢斯·福格爾發表完整的生活史。全球約有1700萬人到感染,主要分布在東歐、中歐、西伯利亞地區,當中有十分之一為俄國居民,可能與當地居民食用未完全熟食的浸漬魚有關。

簡介

貓肝吸蟲(學名:Opisthorchis felineus)是一種吸蟲,可寄生在哺乳類動物的膽管和膽囊,以膽汁為食,可造成肝、膽病變,1884年首次在北義大利的貓肝發現,1931年由德國蠕蟲學(helminthology)專家漢斯·福格爾(Hans Vogel)發表完整的生活史。全球約有1700萬人到感染,主要分布在東歐、中歐、西伯利亞地區,當中有十分之一為俄國居民,可能與當地居民食用未完全熟食的浸漬魚有關

形態

成蟲尺寸介於長7至12毫米、寬2至3毫米的範圍,體型狹長而扁平,蟲體一端具有口吸盤,其腸管自此延蟲體兩側分叉延伸至尾端,在前端約五分之一界線處,另有一個與口吸盤約略等大的腹吸盤。此外泰國肝吸蟲雌雄同體,兩顆睪丸呈現深裂的分葉狀,分布在口吸盤的另一端,約是蟲體後端五分之一的區域,卵巢則位於中後段三分之一線上,子宮則在中段盤繞,分布在全長第一至第三個五等分線之間,兩旁可見網點狀的卵黃腺。

生活史

貓肝吸蟲的生活史與中華肝吸蟲和泰國肝吸蟲極為類似,其蟲卵必須在淡水螺中孵化,經過四個發育階段後離開螺體,並尋找鯉科的淡水魚作為第二中間宿主,在魚鱗、皮膚、肌肉組織發育後,透過其他動物生吃、未完全熟食這些魚,幼蟲可在食用者體內脫去外囊,經過四周發育成蟲,可在宿主體內活上40年之久,每日約產下1000至2500顆卵,可隨膽汁一同進入消化道,最後隨糞便排出,是診斷的重要依據。

臨床表現

急性感染期間,患者可能出現高燒、厭食、腹瀉、便秘、右上腹部隱隱作痛、關節痛(arthralgia)等症狀,但是慢性發展則會導致患者出現膽管炎(cholangitis)、肝膿瘍(liver abscess),嚴重者根據俄國的研究報告指出,受到貓肝吸蟲寄生的患者,約有千分之一的膽囊上皮細胞癌(chlolangiocarcinoma)罹患率。不過也有患者不出現任何可感受到的明顯症狀

診斷和治療

由於貓肝吸蟲外觀和泰國肝吸蟲相似,蟲卵亦與中華肝吸蟲相似,許多專家也難以辨別,中華肝吸蟲在北亞僅分布在中俄邊界,而泰國肝吸蟲僅盛行在中南半島,因此可透過問診比對盛行區域;此外可進一步使用PCR、ELISA等技術做分析,由於病理機制相似,使用的藥物是Praziquantel,因此無法確認物種時,仍可以相同的方式治療。

科學分類

目: 復殖目 Digenea
科: 後睪科 Opisthorchiidae
屬: 後睪屬 Opisthorchis
種: 貓肝吸蟲 O. felineus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