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水皰病病毒

豬水皰病病毒

豬水皰病病毒(SVDV)是小RNA病毒科、腸道病毒屬的一種,只有1個血清型。豬是唯一的自然宿主。

基本信息

定義

豬水皰病病毒豬水皰病病毒
豬水皰病病毒hog vesicular exanthema risuses 是小RNA病毒科腸道病毒屬的一種。只有1個血清型。為單鏈DNA結構,外形大致呈球形,直徑22~30nm。與人的庫克薩基病毒B5型有共同抗原,免疫血清能互動中和。對乾燥抵抗力較強,一般消毒藥在常規濃度時,均不能在較短時間內殺死此病毒。5%氨水的消毒效果較好,1%過氧乙酸60min可使病毒失活。

特點

對乾燥抵抗力較強,一般消毒藥在常規濃度時,均不能在較短時間內殺死此病毒。5%氨水的消毒效果較好,1%過氧乙酸60min可使病毒失活。

病原

豬水皰病毒SVDV,屬於小核糖核酸病毒科,腸道病毒屬,病毒粒子是球形,在超薄切片中直徑為22-23納米。病毒無囊膜,不含脂質和碳水化合物,對pH3.0-5.0表現穩定。
病毒對環境和消毒藥有較強抵抗力,在50度30min仍不失感染力,60度30min和80度1min即可滅活,在低溫中科長期保存。3%NaOH溶液在33度,24h能殺死水皰皮中病毒,1%過氧乙酸60min可殺死病毒。
病毒侵入豬體,扁桃體是最易受害的組織。皮膚,淋巴結和側咽後淋巴可發生早期感染。原發性感染是通過損傷的皮膚和黏膜侵入體內經2-4d在入侵部形成水皰,以後發展為病毒血症。病毒到達口腔黏膜和其他波分皮膚形成次發性水皰。本病毒對舌,鼻盤,唇,蹄的上皮,心肌,扁桃體的淋巴組織和腦幹均有很強的親和力。上皮病變的發生可分為兩個過程,一是細胞死亡和由於皮膚棘細胞層松解喪失了親和力;二是細胞內水腫導致上皮細胞的網狀變性。
豬水泡病的病原是豬水泡病病毒(SVDV)。根據國際病毒分類委員會(ICTV)第十五次報告(1991),SVDV歸為小RNA病毒科(picornaviridae)腸道病毒屬(Enterovirus)。鑒於SVDV與人類柯薩奇病毒(HumanCoxsackievirus)B5型有非常相近的理化特性、生物學特性及血清學關係,分類報告未將SVDV單獨列為腸道病毒屬的一個成員,而是將其歸為柯薩奇B型病毒之列。
每個SVDV粒子的衣殼由各60個拷貝的四種結構蛋白構成,即1A(VP4,含39個胺基酸)、1B(VP2,含261個胺基酸)、1C(VP3,含238個胺基酸)和1D(VP1,含283個胺基酸)。1A為內殼蛋白,靠近病毒核酸1B1C1D為外殼蛋白。對病毒空殼,1A和1B則以前體蛋白形式存在,即1AB(VPO),故聚丙烯醯胺凝膠電泳分析時只能出現三個蛋白帶。TSUDA,T.等(1987)認為1B和1D是誘導中和抗體產生的主要抗原蛋白,而薛景山等(1993)則認為是1C和1D。目前還不清楚準確的中和性抗原位點的胺基酸組成。Seechurn,P.(1990)對致病性與非致病性的SVDV進行的核酸全序列分析奠定了這一項工作的研究基礎。
SVDV中心為一條感染性的單股正鏈RNA,長度約為7.4kb,其3’端含polyA,5’端非編碼區與3B共價聯接。該RNA本身兼有mRNA功能。
病毒RNA的複製是通過二種複製中間體在細胞漿內進行的。即分別以正鏈RNA和負鏈RNA作為模版進行複製。病毒RNA首先複製負鏈RNA,再由負鏈RNA複製正鏈RNA,由正鏈RNA翻譯病毒蛋白,並參與組裝病毒粒子。病毒正鏈RNA編碼著一條大的聚合蛋白,它是翻譯後被切割成各個功能蛋白的。結構蛋白和正鏈RNA及與之共價聯接的3B一起組裝成完整病毒粒子。病毒在豬腎細胞繫上的複製周期為3-4小時。
SVDV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並且相當穩定。目前的SVD滅活疫苗具有可靠的免疫效力。中和試驗、瓊脂免疫擴散試驗及補體結合試驗都證實了不同病毒分離株存在著抗原差異,但差異並不大。不同病毒株的聚丙烯醯胺凝膠電泳分析表明,結構蛋白之間的差異比較顯著。據報導SVDV在細胞上傳40代即可發生變異。不同毒株核酸全序列的分析比較也證實SVDV和其他小RNA病毒一樣存在著毒株間的差異。不同毒株的致病力及誘導中和抗體的能力也表現不同,但是不同SVDV毒株間在豬體上能交叉保護,目前還沒有發現SVDV有亞型分類的報導。儘管SVD與FMD、VS和VES有相似的臨診症狀,但其病原之間理化特性及生物學特性相差甚遠(見表5-11)。SVDV與FMDV分類地位相近,但病毒多肽之間沒有任何血清學關係。SVDV與人類柯薩奇B5型病毒(CB5)具有非常相近的理化特性和生物學特性,並且其抗血清可以互動中和這二種病毒。CB5可以感染豬,但無臨診症狀。儘管排瀉物中可以分離出病毒,但不發生病毒血症。可能發生與SVD類似的腦損傷,但較輕微。豬感染CB5後可產生中和SVDV的血清抗體,但用SVDV攻擊後仍可發病。一般可以顯示出一定的保護率。從SVDV與人類柯薩奇B型病毒(CB1、CB3、CB4、CB5)在四個結構蛋白上的胺基酸序列比較上看,二者存在廣泛的同源性,同源性甚至高於人類柯薩奇病毒B亞型之間的同源性。現在大多數學者認為SVDV是CB5的變異株。Metzger,A.A.(1989)甚至把SVDV稱作豬的柯薩奇病毒。最新的病毒分類報告也將SVDV歸為CB病毒之列。
能夠自然感染SVDV的只有豬(包括野豬)和人類。人類受感染後出現類似人類柯薩奇病毒感染的症狀。但人類出現臨診症狀的很少見。新生小鼠可通過腦內、腹腔內或皮下接種而感染死亡,而7日齡以上的小鼠則有抗性。實驗室內一般通過IB-Rs-2細胞系及新生乳鼠(1-2日齡)來進行檢疫工作和繁殖SVDV。在乳鼠體內以肌肉骨胳系統含毒量最高,其次是腦、肝、脾和腸。
SVDV具有抗酸和乙醚的特點。在有1mol/LMgCl2存在的條件下可耐受50℃。SVDV在各種環境條件下都相當穩定。生豬肉及其製品(香腸等)都會長期攜帶活病毒,帶毒時間取決於周圍的環境條件。豬屍體可帶感染性活毒達11個月以上。從埋葬感染豬死屍周圍的土質中的蚯蚓腸管中仍可分離到SVD活病毒。豬肉產品經69℃15分鐘方可殺滅SVDV。

病原體與傳播途徑

豬是唯一的自然宿主,主要經傷口感染。在口腔黏膜、鼻頭、乳房、蹄部發生水皰,外觀與口蹄疫難以分辨。病毒主要存在於水皰皮和皰液中,內臟和肌肉含病毒量極微。皰皮中的病毒能抗強酸強鹼。病毒可用豬原代腎細胞或傳代細胞培養並產生病變。

症狀

人感染後多數呈隱性經過,症狀表現多樣化,如輕微發熱、流感樣症狀,在手指、足趾處發生水泡等,重者可發生非化膿性腦樣。

防治方法

1、由於此病流行快、發病率高,國際動物衛生法將其列為A類傳染病之一。防治方法有:接種乳鼠弱毒疫苗、組織培養弱毒疫苗、水皰皮和皰液滅活疫苗能控制本病的流行。發現感染豬後,應立即封鎖疫區,銷毀已感染的豬,對環境徹底消毒,防治對水源及是食品造成污染。

2、平時的預防措施預防本病的重要措施是防止本病傳入。因此,在引進豬和豬產品時,必須嚴格檢疫。做好日常消毒工作,對豬舍、環境、運輸工具用有效消毒藥(如5%氨水、10%漂白粉、3%福馬林和3%的熱氫氧化鈉等溶液)進行定期消毒。在本病常發地區進行免疫預防,用豬水皰病高免血清進行被動免疫有良好效果,免疫期達1個月以上。目前使用的疫苗主要有鼠化弱毒疫苗和細胞培養弱毒疫苗,前者可以和豬瘟兔化弱毒疫苗共用,不影響各自的效果,免疫期可達6個月;後者對豬可能產生輕微的反應,但不引起同居感染,是目前安全性較好的弱毒苗。除此之個還有滅活疫苗,主要是細胞滅活疫苗,該疫苗安全可靠,注射後7~10天產生免疫力,保護率在80%以上,注射後4個月仍有堅強的免疫力。

3、發病時的撲滅措施發生本病時,要及時向上級動物防疫部門報告,對可疑病豬進行隔離,對污染的場所、用具要嚴格消毒,糞便、墊草等堆積發酵消毒。確認本病時,疫區實行封鎖,並控制豬及豬產品出入疫區。必須出入疫區的車輛和人員等要嚴格消毒。撲殺病豬並進行無害處理。對疫區和受威脅區的豬,可進行緊急接種。豬水皰病可感染人,常發生於與病豬接觸的人或從事本病研究的人員,因此應當注意個人防護,以免受到感染。

4、防止將病帶入非疫區。疫區和受威脅區要定期進行預防注射,對患病豬待水皰破後,用0.1%高錳酸鉀或2%明礬水洗淨,塗布紫藥水或碘甘汕,數日可治癒。試驗證明,以二氯異氰尿酸鈉為主劑的複方含氯製品“抗毒威”,“強力消毒靈”等對本病的消毒效果好,有效濃度為0.5%-1%。

5、用豬水皰病高免血清和康復血清進行被動免疫有良好效果,免疫期達1個月以上。據報導國內外套用豚鼠化弱毒疫苗和細胞培養弱毒疫苗,對豬免疫,其保護率達80%以上,免疫期6個月以上。用水皰皮和倉鼠傳代毒製成滅活苗有良好免疫效果,保護率達75%-100%。

病理變化

水泡性損傷是SVD最典型和具代表性的病理變化。水泡性損傷的外觀及顯微觀察與FMD的損傷均無差別。其他病理變化諸如腦損傷等均無特徵性。一般認為感染主要經過二個途徑,一是從污染的場地通過有外傷的皮膚直接侵入上皮組織,增殖後的病毒通過血液循環到達其他易感部位而產生病變。另一途徑是經口進入消化道,通過消化道上皮和黏膜侵入病毒,經血液循環到達易感部位,從而發生水泡性損傷及非化膿性腦脊髓炎等病變。

特徵性病變在蹄部、鼻盤、唇、舌面,有時在乳房出現水皰。個別病例在心內膜有條狀出血斑,其他臟器無可見的病理變化。組織學變化為非化膿性腦膜炎和腦脊髓炎病變,大腦中部病變較背部嚴重。腦膜含大量淋巴細胞,血管嵌邊明顯,多數為網狀組織細胞,少數為淋巴細胞和嗜伊紅細胞。腦灰質和白質發現軟化病灶。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