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帶絛蟲病

豬帶絛蟲病

豬帶絛蟲病(taeniasis solium)是由豬帶絛蟲(taenia solium)成蟲寄生在人體小腸所引起的一種腸絛蟲病,又稱豬肉絛蟲病、鏈狀帶絛蟲病。其形態和生活史與牛帶絛蟲有許多相似之處,但也有一些重要區別。其中,人在豬帶絛蟲生活史中既是終宿主也是中間宿主。豬帶絛蟲成蟲寄生在人腸道為腸豬帶絛蟲病,其幼蟲寄生在人皮下組織、肌肉、腦等組織器官內則為豬囊尾蚴病(囊蟲病)。囊蟲病是人重要寄生蟲病之一。人患豬帶絛蟲病時主要症狀有腹痛,噁心,消化不良,腹瀉,體重減輕等,多發於青壯年,發病群體男性多於女性 ,無傳染性。

基本信息

流行病學

豬帶絛蟲病豬帶絛蟲病

豬帶絛蟲病在中國廣泛分布,各地均有散發病例在東北與華東較牛帶絛蟲病多見,其比例為8∶1與7.1∶1,感染率由不足1%到15.2%。在雲南、河南黑龍江、吉林廣西壯族自治區等地均有地方性流行。
1.傳染源 感染豬帶絛蟲成蟲的人是本病的傳染源在目前中國農村豬仍以分散飼養為主豬常在圈外活動覓食,故誤吞入人糞中豬帶絛蟲節片或蟲卵機會較多。特別在經濟落後或邊遠地區缺乏廁所,人在野外隨地大便或以圈為廁所,故豬患囊蟲病感染率甚高。在這些地區,人患豬帶絛蟲病亦相應較多
2.傳播途徑 人因食用生的或半生的含豬囊尾蚴的豬肉而被感染。在烹炒時未煮熟透,或嘗生的肉餡或吃生肉片火鍋或生熟刀具不分等都可食入活囊尾蚴
3.易感人群 人對豬帶絛蟲普遍易感感染豬帶絛蟲後人體可產生帶蟲免疫對宿主再次感染有保護作用國內患者年齡最小者僅6個月,最長者85歲,一般以青壯年居多,男性多於女性。

病因

豬帶絛蟲又稱豬肉絛蟲、鏈狀帶絛蟲、有鉤絛蟲,是中國主要的人體寄生絛蟲成蟲較牛帶絛蟲小,薄而透明,體長3~5m。頭節近圓球狀,不含色素,0.6~1mm。頭節除有四個吸盤外頂端具頂突其上有25~50個小鉤,排成內外兩圈。頸部纖細。鏈體節片數較少約數百個。成熟節片近方形妊娠節片窄長,子宮分支數較少,7~13個,呈多樹枝形狀分布。蟲卵與牛帶絛蟲卵難以區別。

豬帶絛蟲成蟲寄生在人小腸內,其妊娠節片從鏈體脫落,隨糞便排出體外。當中間宿主豬吞食糞便中妊娠節片後,蟲卵在其十二指腸內受消化液作用破裂六鉤蚴逸出並循腸壁血流或淋巴到達宿主體內各部位。蟲體逐漸生長,中間細胞溶解形成空腔並充滿液體,約經10周發育為成熟囊尾蚴豬體內的囊尾蚴以肌肉最多,其中以股內側肌為最多成熟囊尾蚴呈橢圓形,約20mm×11mm.,乳白色半透明。人誤食入生的或半生的帶囊尾蚴的病豬肉後在胃內囊尾蚴囊壁被消化,在十二指腸內囊尾蚴頭節外翻,固著於小腸壁發育為成蟲,約2~3個月後糞便中即可發現蟲卵(圖1)。

成蟲在人體內大約可存活25年左右。人有時也可因食入被蟲卵污染的食物或在驅蟲時節片反流到咽部而被吞下造成攝入蟲卵。蟲卵在人體內亦可發育為囊尾蚴而罹患豬囊尾蚴病,當囊尾蚴寄生在人重要臟器如腦、眼等處則可危及生命或造成嚴重損害。

發病機制

豬帶絛蟲成蟲致病情況與牛帶絛蟲相似,但由於豬帶絛蟲頭節具有小鉤對腸黏膜損傷較重,甚至可穿透腸壁引起腹膜炎。成蟲也可移行到腸外造成異位寄生。但人體如患豬囊蟲病則常有顯著病理改變與免疫反應。

臨床表現

豬帶絛蟲病豬帶絛蟲病

豬帶絛蟲病的症狀與牛帶絛蟲病相似,一般無明顯症狀。人腸內寄生蟲數一般為一條,偶亦可有兩條或以上,國內報告最多為19條臨床症狀可有腹痛噁心、消化不良、腹瀉體重減輕,蟲數多時偶可發生腸梗阻。與牛帶絛蟲病相似,患者多以糞便中發現節片而就診。
豬帶絛蟲病的重要性在於患者腸道內成蟲有導致囊蟲病自體感染的危險。豬肉絛蟲患者在腸道逆蠕動或驅蟲時脫落的妊娠節片均有反流入胃的可能,經消化孵出六鉤蚴而造成自體感染囊蟲病。此種途徑比因衛生習慣不良或蟲卵污染食物而吞入蟲卵更為重要。國外報告囊蟲病450例中,21.6%有腸絛蟲病史,國內則為28.6%~67.3%;而豬帶絛蟲患者有2.3%~25%同時並發囊蟲病,且感染期愈長,自體感染危險性愈大。特別在皮下型和癲癇型囊蟲患者,有腸絛蟲病史者各占48.1%和48.6%因此,對豬帶絛蟲患者不能因症狀不明顯而忽視早期徹底治療。

併發症:
可並發闌尾炎腸梗阻,以及囊蟲病等。

診斷

大便中有排出絛蟲節片史尤其伴有囊蟲皮下結節或有癲癇樣發作者均應考慮豬帶絛蟲病。病史與實驗室檢查結合可使絕大多數患者診斷明確。因為豬帶絛蟲病可並發危險的囊蟲病故應與牛帶絛蟲病認真鑑別。兩者節片鑑別要點為:①頭節:豬帶絛蟲較小,圓球形,有頂突及小鉤;牛帶絛蟲較大,近四方形無頂突及小鉤;②成熟節片:豬帶絛蟲卵巢分三葉;牛帶絛蟲分兩葉;③妊娠節片:豬帶絛蟲子宮分支每側有7~13個呈樹枝狀;牛帶絛蟲子宮分支每側有15~30個成對分支狀。

鑑別診斷:
因為豬帶絛蟲病可並發危險的囊蟲病,故應與牛帶絛蟲病認真鑑別。

檢查

與牛帶絛蟲病相同血象中有時可見嗜酸性粒細胞輕度增高。糞便或肛門拭子檢查蟲卵陽性率不高且無法區別蟲種。從糞便中排出的妊娠節片內的子宮分支形狀和數目有助於與牛帶絛蟲鑑別。酶聯免疫吸附試驗可檢出患者糞中抗原成分;聚合酶鏈反應(PCR)可擴增糞便中蟲卵或蟲體的種特異性DNA,以檢測人體內豬帶絛蟲成蟲,亦可幫助診斷。

治療

豬帶絛蟲病有並發囊尾蚴病(囊蟲病)的危險,故患者需注意隔離並及早徹底治療此外注意個人衛生,便後飯前洗手,以防止自體感染。
驅蟲治療方法與牛帶絛蟲病基本相同,且效果較好。吡喹酮5mg/kg體重,治療豬帶絛蟲病即可獲95%以上有效率。近年研究發現,吡喹酮治療豬帶絛蟲病時,有激發患者並發豬囊尾蚴病出現症狀的現象,如癲癇發作劇烈頭痛等在流行區大規模治療時,可能有少數豬帶絛蟲患者並發有腦囊尾蚴病,使用吡喹酮驅絛蟲同時可引起腦內囊尾蚴蛻變死亡破裂,刺激腦組織水腫與炎性反應,導致危險的腦水腫甚至腦疝形成。故在以吡喹酮治療個別確無囊尾蚴病並發的豬帶絛蟲患者時可採用5~10mg/kg體重療法但在神經系統豬囊尾蚴病高度流行區,特別在現場大規模治療時,以採用2.5mg/kg體重小劑量療法為宜,既可保持驅絛蟲的高效,又可避免發生嚴重副作用。
驅治豬帶絛蟲病應防止噁心嘔吐,以免妊娠節片反流入胃或十二指腸造成蟲卵自體感染導致囊尾蚴病驅蟲前可先服小劑量氯丙嗪12.5mg服驅蟲藥後2小時應服瀉藥50%硫酸鎂60ml。並發腦囊尾蚴病的豬帶絛蟲患者驅蟲治療應住院,在嚴密觀察下進行一般在治療囊尾蚴病的同時腸內絛蟲亦可一併驅出,詳細方法參見囊尾蚴病。

預後預防

預後:
本病的病程很長但預後多良好。

預防:
1.普查普治 人為豬帶絛蟲惟一有流行病學意義的終宿主,故徹底治療患者是控制傳染源的有效措施,不僅可使患者得以治癒,而且可減少豬囊蟲病發病率近年國內東北地區推行的“驅絛滅囊”工作已取得很大成績,豬帶絛蟲病和豬囊蟲病發病率明顯下降。
2.加強衛生宣教 教育民眾改變不良的生食、半生食豬肉的飲食習慣,嚴格執行生熟炊具分開注意個人衛生。加強飲食攤點的衛生檢疫,患豬帶絛蟲病者不得從事飲食行業工作。
3.嚴格肉類檢疫 屠殺生豬必須經國家指定衛生部門檢疫後方可進入市場,嚴禁“米豬肉”上市買賣。豬毛經氫氧化鈉或氯化鐵顯色液處理後其毛根部毛鞘的顏色可由健康豬的白色變為病豬的褐色或棕色,準確率可達81.2%~100%,可推廣套用。屠宰後如將豬肉在-12~-13℃下冷藏12h,其中囊尾蚴可完全殺死。
4.改變養豬方法 提倡圈養,不讓有接觸人糞而感染的機會。國內曾試用豬全囊蟲勻漿(Q83抗原)配以弗氏佐劑給豬進行免疫接種3年總保護率為91.39%;用Q83抗原弗氏佐劑一次接種3ml可達到100%保護率,安全保護期可達7~8個月。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