豨薟草[中藥]

豨薟草[中藥]
豨薟草[中藥]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豨薟草,中藥名。為菊科植物豨薟腺梗豨薟或毛梗豨薟的乾燥地上部分。夏、秋二季花開前和花期均可采割,除去雜質,曬乾。

入藥部位

植物乾燥地上部分。

性 味

味苦、辛,性寒。

歸 經

肝、腎經。

功 能

有祛風濕,利關節,解毒的功效。

主 治

用於治療風濕痹痛,筋骨無力,腰膝酸軟,四肢麻痹,半身不遂,風疹濕瘡。

用法用量

9-12g。煎服。

炮製方法

1、豨薟草 除去雜質,洗淨,稍潤,切段,乾燥。

2、酒豨薟草 取淨豨薟草段,照酒蒸法蒸透。(每100kg豨薟草,用黃酒20kg)

生理特性

本品莖略呈方柱形,多分枝,長30-2750px,直徑0.3-25px;表面灰綠色、黃棕色或紫棕色,有縱溝及細縱紋,被灰色柔毛;節明顯,略膨大;質脆,易折斷,斷面黃白色或帶綠色,髓部寬廣,類白色,中空。葉對生,葉片多皺縮、捲曲,展平後呈卵圓形,灰綠色,邊緣有鈍鋸齒,兩面皆有白色柔毛,主脈3出。有的可見黃色頭狀花序,總苞片匙形。氣微,味微苦。

產 地

生於林緣、林下、荒野、路邊。分布於東北、華北、華東、中南、西南。

相關論述

1、《本草圖經》:“治肝腎風氣,四肢麻痹,骨間疼,腰膝無力者,亦能行大腸氣……兼主風濕瘡,肌肉頑痹。”

2、《本草蒙筌》:“療暴中風邪,口眼喎斜者立效;治久滲濕痹,腰腳酸痛者殊功。”

3、《本草綱目》:“生搗汁服則令人吐,故云有小毒。九蒸九暴則補人去痹,故云無毒。生則性寒,熟則性溫,雲熱者,非也。”

4、《本草正》:氣味頗酸,善逐風濕諸毒,用蜜酒層層和灑,九蒸九曝....善治中風口眼歪斜,除濕痹,腰腳酸軟麻木。

5、《本草述》:凡患四肢麻痹,骨間疼腰膝無力,由於外因風濕者,生用,不宜熟;若內因屬肝腎兩虛,陰血不足者,九制用,不宜生。

6、《本草正義》:凡風寒濕熱諸痹,多服均獲其效,洵是微賤藥中之良品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