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禪令

讓禪令

東漢到漢獻帝劉協早已名實俱亡。他九歲登基繼位,董卓玩弄於股掌之上,15歲被曹操擄持到許昌,挾天子以令諸侯。

讓禪令

東漢到漢獻帝劉協早已名實俱亡。他九歲登基繼位,董卓玩弄於股掌之上,15歲被曹操擄持到許昌,挾天子以令諸侯。東漢的皇帝大多弱冠登基或襁褓繼位,被宦官、女後、外戚、朋黨把持操縱。曹丕清楚的看到建安末年“四海困窮,王綱不立,五緯錯行,天下大亂”的局面,把這個傀儡皇帝一腳踢開或揮之一劍易如反掌,但曹丕沒這樣做,這與他自幼受的教養有關。在他著的《典論自序》最後說:“余少誦《詩》,及長,備歷五經四書、《史記》、《漢書》,諸子百家,莫不畢覽。”他的思想觀念是以儒家道德倫理為基礎的,代漢而立雖已水到渠成,但他怕落一個“篡賊”的罵名成為千古罪人。所以,他一而再而三的拒絕接受群臣的建議:受禪。這從他頒發的《讓禪令一》、《讓禪令二》、《讓禪令三》。
《讓禪令》
當奉還璽綬為讓章。吾豈奉此詔承此貺邪?昔堯讓天下與許由,子州支甫、舜亦讓於善卷、石戶之農、北人無擇,或退而耕穎之陽,或辭以幽憂之疾,或遠入山林,莫知其處,或攜子入海,終身不返,或以為辱,自投深淵。且顏歜懼太璞之不完,守知足之明分,王子搜樂丹穴之潛處,被重而不出,柳下惠不以三公之貴易其介,曾參不以晉、楚之富易其仁:斯九士者,鹹高節而尚義,輕富而賤貴,故書名千載,於今稱焉。求仁得仁,仁豈在遠?孤獨何為不如哉?義有蹈東海而逝,不奉漢朝之詔也。亟為上章還璽綬,宣之天下使鹹聞焉。

讓禪第二令

柏成子高辭夏禹而匿野,顏闔辭魯幣而遠跡,夫以王者之重,諸侯之貴,而二子忽之,何則?其節高也。故烈士徇榮名,義夫高貞介,雖蔬食瓢飲,樂在其中。是以仲尼師王駘,而子產嘉申徒。今諸卿皆孤股肱腹心,足以明孤,而今鹹若斯,則諸卿游於形骸之內,而孤求為形骸之外,其不相知,未足多怪。亟為上章還璽綬,勿復紛紛也。

讓禪第三令

夫古聖王之治也,至德合乾坤,惠澤均造化,禮教優乎昆蟲,仁恩洽乎草木,日月所照,戴天履地,含氣有生之類,靡不被服清風,沐浴玄德,是以金革不起,苛慝不作,風雨應節,禎祥觸類而見。今百姓寒者未暖,飢者未飽,鰥者未室,寡者未嫁,權、備尚存,未可舞以乾戚,方將整以齊斧戎役未息於外,士民未安於內,耳未聞康哉之歌,目未睹擊壤之戲,嬰兒未可托於高巢,餘糧未可以宿于田畝:人事未備,至於此也。夜未曜景星,治未通真人,河未出良馬,山未出象車,蓂莢未植階庭,萐莆未生庖廚,王母未獻白環,渠搜未見珍裘:靈瑞未效,又如彼也。昔東戶季子容成、大庭、軒轅、赫胥之君,鹹得以此就功勒名。今諸卿獨不可少假孤精心竭慮,以和天人,以格至理,使彼眾事備,群瑞效,然後安,乃議此乎?何遽相愧相迫之如是也?速為讓章,上還璽綬,無重吾不德也。

曹丕的讓禪三令有別於讓禪三表:
《讓禪表》
皇帝陛下:奉被今月乙卯璽書,伏聽冊命,五內驚震,精爽散越,不知所處。臣前上還相位,退守藩國,聖恩聽許。臣雖無古人量德度身自定之志,保己存性,實其私願。不寤陛下猥損過謬之命,發不世之詔,以加無德之臣。且聞堯禪重華,舉其克諧之德,舜授文命,采其齊聖之美,猶下咨四岳,上觀璇璣。今臣德非虞、夏,行非二君,而承歷數之諮,應選授之命,內自揆撫,無德以稱。且許由匹夫,猶拒帝位,善卷布衣,而逆虞詔。臣雖鄙蔽,敢忘守節以當大命,不勝至願。謹拜章陳情,使行相國永壽少府糞土臣毛宗奏,並上璽綬。
《讓禪第二表》
奉今月戊戌璽書,重新聖命,伏聽冊告,肝膽戰悸,不知所措。天下神器,禪代重事,故堯將禪舜,納於大麓,舜之命禹,玄圭告功;烈風不迷,九州攸平,詢事考言,然後乃命,而猶執謙讓於德不嗣。況臣頑固,質非二聖,乃應天統,受終明詔;敢守微節,歸志箕山,不勝大願。謹拜表陳情,使並奉上璽綬。
《讓禪第三表》
臣聞舜有賓於四門之勛,乃受禪於陶唐,禹有存國七百之功,乃承祿於有虞。臣以蒙蔽,德非二聖,猥當天統,不敢聞命。敢屢抗疏,略陳私願,庶章通紫庭,得全微節,情達宸極,永守本志。而音重複銜命,申制詔臣,臣實戰惕,不發璽書,而音迫於嚴詔,不敢復命。願陛下馳傳騁驛,召音還台。不勝至誠。[謹使宗奉書。]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