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據法學

證據法學

證據法學是現代詞,是一個專有名詞,指的是專門研究證據法現象及其規律的法學學科。

簡介

證據法學 :專門研究證據法現象及其規律的法學學科。
學習〈證據法學〉這門課程應當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為指導,去發現各種證據現象的產生、發展、變化規律及其相互之間的關係,從而指導司法證明的實踐,同時掌握證據立法上的法律規定以及證據立法動態。在學習的過程中還應當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中國與外國相結合的學習方法,比較借鑑、去粗取精,以達到融會貫通地理解和掌握這門課程的學習內容。

相關教材

無內容

(一)張保生版《證據法學》

書 名:證據法學

作 者:張保生 主編

出 版 社: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 b]2009-9-1

作者簡介:

張保生,男,北京人,中國政法大學副校長,兼證據科學研究院院長,證據科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兼職教授,新南威爾斯大學客座研究員,中國法學會理事,中國法學教育研究會常務理事,國際訴訟法協會會員。

內容簡介

本教材共分九章五個板塊,其結構如下:

第一板塊即前三章,為理論篇。第一章以事實為證據法學的邏輯起點,論述了事實與證據的關係,證據的三個屬性即相關性、可采性(證據能力)和證明力。證據法學是由一條邏輯主線、兩個證明連線埠、三個事實認定階段、四大價值支柱構成的理論體系。第二章考察了神示一法定一自由三種證據制度的歷史沿革,以西方兩大法係為主要坐標對不同證據制度的現狀和未來發展趨勢進行了比較分析,並對中國大陸現行證據制度作了系統考察,提出了重構的思路。第三章前三節分別考察了證據法的認識論、價值論和機率論基礎,闡明了證據法求真與求善兩種功能的競爭;第四節揭示了證據法基本原則本質上是證據法理論基礎的具體化,進而篩選出六個基本原則。
第二板塊即第四章,對證據類型和審前證據開示的特徵、意義、效力以及刑事與民事訴訟證據開示的區別作了分析。將證據類型縮為一節,表明了本教材對其持輕視的態度。
第三板塊由第五章和第六章組成,可稱為舉證姊妹篇,分別論述了展示性證據和言詞證據的舉證方法。其中,第五章論述了物證、書證等證據的出示、辨認或鑒真和鑑定。辨認、鑒真和鑑定作為展示性證據的不同證明方法,都具有同一性認定和真實性證明的共性,但鑑定主體、性質和功能與辨認、鑒真有別。專家輔助人參與鑑定結論質證具有重要意義。第六章對當事人陳述、證人證言和作證特免權作了論述。證人證言是言詞證據的主要形式,以詢問和回答的方式提供證言體現了直接言詞原則的要求。
第四板塊是第七章,系統論述了作為證據法核心或典型內容的證據排除規則,包括非法證據、傳聞證據、意見證據、品性證據等排除規則。
第五板塊即第八章和第九章,為證明和認證篇。第八章論述了證明責任與證明標準。證明責任被稱為“訴訟的脊樑”,它是提出主張和證據的責任,又包含說服責任和不利後果的承擔責任,是權利、義務、責任和後果的統一體。在證明責任中,“分配”是核心,“倒置”是重新分配,“轉移”是行為意義上的改變,“免除”需要一定的條件。證明標準既是證明所應達到的度,也是事實認定者作出裁判所需被說服的程度。第九章第一節首先論述了證明的三要素有機結合而構成證明活動,接著論述了舉證和質證的性質和方法;第二節將法院職權和保全證據作為事實認定的一種特殊形式作了論述;第三節簡述了事實認定者對證據審查判斷或認證的方法;第四、五節將推定和司法認知作為認證方法分別作了論述。

目錄

第一章 證據法學緒論
第一節 事實與證據
第二節 證據屬性
第三節 證據法及其理論體系
第四節 學習證據法學的意義
第二章 證據制度
第一節 證據制度的歷史沿革
第二節 不同法系證據制度及其比較
第三節 中國證據制度
第三章 證據法的理論基礎與基本原則
第一節 證據法的認識論基礎
第二節 證據法的價值論基礎
第三節 證據法的機率論基礎
第四節 關於證據法基本原則的反思
第四章 證據類型與證據開示
第一節 證據類型
第二節 證據開示概述
第三節 刑事證據開示
第四節 民事、行政訴訟證據開示
第五節 關於證據開示的反思
第五章 展示性證據的出示
第一節 物證、書證等證據的出示
第二節 辨認與鑒真
第三節 鑑定
第六章 言詞證據的提出
第一節 當事人陳述
第二節 證人證言
第三節 作證特免權
第七章 證據排除及其例外
第一節 證據的可采性與排除
第二節 非法證據的排除
第三節 傳聞證據的排除
第四節 意見證據規則
第五節 品性和傾向證據的排除
第六節 不能用以證明過錯或責任的證據
第八章 證明責任與證明標準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刑事訴訟的證明責任與證明標準
第三節 民事訴訟的證明責任與證明標準
第四節 行政訴訟的證明責任與證明標準
第九章 證明、法院取證與認證
第一節 證明要素與證明活動
第二節 法院取證與證據保全 
第三節 認證
第四節 推定
第五節 司法認知

(二)洪浩版《證據法學》

作 者: 洪浩 主編
出 版 社: 北京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05-2-1 字 數: 370000 版 次: 1 頁 數: 300 印刷時間: 2005-2-1 開 本: 定價:¥25.00 紙 張: 膠版紙 I S B N : 9787301086773

內容簡介

本書闡述了法學的概念、理論基礎和研究對象,對古今中外證據制度的歷史沿革進行了梳理;在對各種關於證據概念和屬性的學說進行研討的基礎上重新認識了的概念和屬性,詳細列舉了證據的種類及分類方法;本書還細緻說明了證明對象所涵蓋的範圍,並且對證明標準、證明責任予以闡釋;對訴訟證明有各個環節均給予了介紹,分析了各種證據規則;此外,本書還對大陸法系和英美法系的證據制度進行了巨觀比較。在編撰過程中,我們參考和借鑑了能夠收集到的國內外證據法學的最新理論成果,總結了已有的實踐經驗,不但如昆,我們還力求有所深化和創新,希望在觀念更新和體系建構方面形成自己的風格。

作者簡介

洪浩,男,湖北省黃梅人,1967年6月出生,1987年畢業於湖北財經學院法律系,獲法學學士學位,同年留校任教至今,其間先後於1992年、2000年畢業於西南政法大學研究生部,獲法學碩士學位、法學博士學位。2001年10月晉升副教授。
重要研究成果:《檢察權論》(著作)、《政治程式法律分析――當代美國民事訴訟制度研究》(著作)、《刑事訴訟法學》(副主編)。曾在《現代法學》、《江漢論壇》、《商事審判》上公開發表論文三十餘篇。第一次公開系統地論述了檢察權的性質、制度,認為檢察權的本質是行政權,具有司法權的特徵,是準司法權。
研究方向:民事訴訟法、證據法學、檢察制度、中外仲裁制度。

目錄

第一章 證據法學概述 
第一節 證據法的概念、功能和性質
第二節 證據法學的理論基礎 
第三節 證據法學的研究對象和研究方法
第二章 證據制度的歷史沿革 
第一節 神明裁判
第二節 法定證據制度
第三節 自由心證證據制度
第四節 中國證據制度的發展演變
第三章 證據概述 
第一節 證據的概念和功能
第二節 證據的屬性
第四章 證據的種類
第一節 物證
第二節 書證
第三節 證人證言
第四節 當事人陳述
第五節 刑事被害人陳述
第六節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供述與辯解
第七節 鑑定結論
第八節 勘驗、檢查筆錄和現場筆錄
第九節 視聽資料
第五章 證據的分類
第一節 證據分類的概述
第二節 國外的證據分類
第三節 言詞證據和實物證據
第四節 原始證據和傳來證據
第五節 有罪證據和無罪證據
第六節 本證與反證
第七節 直接證據和間接證據
第六章 證明對抉
第一節 證明概述
第二節 證明對象的概念和特徵
第三節 程式法事實、證據事實與證明對象 
第四節 刑事、民事和行政訴訟中的證明對象
第七章 證明標準
第一節 證明標準的概念與內容
第二節 自由心證的證明標準
第三節 排除合理存疑的證明標準
第四節 優勢證據的證明標準
第五節 客觀真實的證明標準
第八章 證明責任
第一節 證明責任的概念
第二節 證明責任的內容
第三節 司法(行政執法)機關證明責任的分擔
第四節 當事人證明責任的分擔
第五節 推定
第九章 證據的收貨與保全
第一節 證據的收集和保全概述
第二節 證據收集和保全的具體內容和方法
第十章 證據的審查判斷
第一節 證據的審查判斷概述
第二節 審查判斷證據的內容與步驟
第三節 對各種證據的審查判斷
第十一章 認證
第一節 認證概述
第二節 認證的對象與客體
第三節 認證的分類與方式
第四節 認證的一般內容
第十二章 證據規則
第一節 證據規則概述
第二節 違法證據排除規則
第三節 傳聞證據排除規則
第四節 自白排除規則
第五節 特權規則
第十三章 比較證據制度
第一節 訴訟模式與證據制度
第二節 比較證據制度中的舉證責任理論
參考書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