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的哲學詮釋

論語的哲學詮釋

《論語的哲學詮釋》是2003年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美國作家安樂哲羅思文。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按照中國傳統,研習《論語》是參悟儒家之道的第一步。在過去的兩千多年中,無數的儒生即遵此而行。時至今日,這個古老的方法依然行之有效。我們堅信,它能夠幫助考察者、研習者和世人改善現在的境遇。

一些讀者或者可以徑直開始閱讀後文中的譯本,在孔子及其門徒的指引下直接入道,而另外一些不熟悉這個領域的讀者則可能身陷迷霧之中。西方思想家多心一種非歷史、非文化的方式進行哲學化的探討,但是,孔子與之相反,他深切地關注身邊客不容緩的現實問題。因而,當代西方讀者極有可能發現,《論語》中觸目皆是其不知所云的人物、事件和地點。

為此,我們將在《導言》中介紹了些相關的背景知識,以期使之通俗易懂。但是,這並不意味著我們將一一詮釋文本、背景介紹及注釋中出現的所有人物、事件和地點。這種卷帙浩繁的工作對於闡明孔子之道並無太大的幫助。期望更多的了解中國古代歷史的讀者可以參閱我們開列的參考書目——歷史上,那些東方味十足的譯文均是在此基礎上完成的。

作者簡介

安樂哲:夏威夷大學中國哲學教授,兼中國研究中心主任;亦是《東西哲學》和《國際中國評論雜誌》二刊的主編。他撰有幾本詮釋古典儒學的論著,其中包括:《參悟孔子》。他早年所譯之《孫子;戰爭的藝術》,被公認為當代中國軍事和哲學研究的里程碑式的著作。

羅思文:聖馬麗學院人文科傑出教授、上海復旦大學高級客座教授,撰有《中國之鏡》,並即出版《儒家的抉擇》一書。另外,他還主編或翻譯了《萊布尼茨:中國書簡》等6本書。現任“亞洲社會與比較哲學論叢”主編。

目錄

英譯本序言

導言

歷史文本背景

哲學和語言學背景

《論語》的哲學釋義

學而篇第一

為政篇第二

八佾篇第三

里仁篇第四

公冶長篇第五

雍也篇第六

述而篇第七

泰伯篇第八

子罕篇第九

鄉黨篇第十

先進篇第十一

顏淵篇第十二

子路篇第十三

憲問篇第十四

衛靈公篇第十五

季氏篇第十六

陽貨篇第十七

微子篇第十八

子張篇第十九

堯曰篇第二十

附錄一《定州論語》

附錄二對語言、翻譯和詮釋的再分析

《論語》英譯本

參考書目

出版後記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