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之重新解釋

論語之重新解釋

論語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作,是舊時代中國道德體系的主要載體。千百年來,論語發揮著指導人們思想和行為的重要作用,成為各個時代的教育經典,稱得上中國的「聖經」。國人普遍以論語作為言行準則而認真學習。

引言

論語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作,是舊時代中國道德體系的主要載體。千百年來,論語發揮著指導人們思想和行為的重要作用,成為各個時代的教育經典,稱得上中國的「聖經」。國人普遍以論語作為言行準則而認真學習。

由於論語語句精煉,概括性極強,給人們的學習造成了很大困難。論語的註解應運而生。各個時代的人們主要通過學習論語的註解來理解論語。論語的註解有許多種,比較有代表性的是朱熹的四書章句集注。當代的各種注本大多以朱熹的註解為藍本,將文言文譯為白話文,其內容與朱熹的註解大同小異。

朱熹的註解是朱熹根據南宋王朝的需要,以當時的價值理念為標準,對論語作出的解釋。其他歷朝歷代的註解也是適應各自時代的需要而作出的。是否是孔子本來的意思,已無從考證。而且,論語的標點符號是後人所加,是否是論語本來該停頓的地方,值得推敲。論語的同一個字詞,在孔子之時、之後,可以解釋為多種含義,是否是論語的本義,也未可知。

朱熹能夠根據時代的需要,對論語作出新的解釋,我們為什麼不能?新文化運動以來,外來文化大量湧入中國,對傳統文化產生了猛烈的衝擊。中國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與朱熹時代的社會有著本質區別。以朱熹為代表的儒家人物對論語的解釋已經不適應我們這個時代的需要。

從哲學的角度來看,朱熹等人構建的以宋明理學為核心的儒家思想體系,其哲學基礎是先驗論,屬唯心主義,與唯物主義是根本相悖的。如果想讓儒家思想發揮積極作用,就需要從唯物主義的角度對論語等進行重新解釋,把儒家思想構建在唯物主義基礎之上。儒家思想的改革勢在必然。

我們不必拘泥於歷朝歷代的各種註解,更不必拘泥於朱熹的註解,可以根據時代的需要,以當代的價值理念為依託,對論語作出全新的解釋,讓論語繼續發揮影響國人思想與行為的作用,為國人飄泊遊蕩、居無定所的靈魂尋找一個棲身之所。

我們不需要問董仲舒,孔子說這話是什麼意思?也不需要問朱熹,孔子講那話有什麼含義?我們要與孔聖人直接對話,我們要按照我們的理解來解釋論語。我們可以直接問問孔子,您老夫子說的話是什麼意思,我們應該做什麼?我們應該怎么做?

儒家思想的基本概念及其相互關係是論語注釋的重點。重新解釋論語必須對這些基本概念作出全新的定義。一是仁。仁是孔子思想體系的核心。一提到仁,令人產生一種高大上的感覺。其實,仁並不神秘。孔子所說的「仁」,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愛」。孔子那個時候不用「愛」這個字,而是用了「仁」這個字。仁是人的一種基本情感,是最基本的人性。孔子思想體系圍繞著「仁」而構建。孔子主張仁,就是主張人要愛他人。二是德。德是仁的外在表現。德的本質是指維護他人的權利,給他人帶來幸福、快樂,通俗一點,就是對他人好。忠孝悌義等是德的具體形態。從維護他人的權利、利益角度來看,德就是人權,人權就是德,德與人權是一致的。人權是德在法律上的表現,德是人權的精神實質。三是禮。孔子所講的禮與現在所講的禮不是一個概念。孔子所講的禮,主要指法律,其內容包括法律、道德和禮儀。今天所講的禮只指禮儀。孔子時代很少用「法」這個字,而是用「禮」這個字來統一概括。四是中庸。朱熹認為,中者,不偏不倚,無過不及之名;庸,平常也。即中庸是指待人接物採取不偏不倚、調和折中的態度。但是,從中庸全文來看,其主要內容是人性的調整與控制,可以稱為中國版的《人性論》。中庸一詞應該是「情感調控法」之意。五是天人感應。從無神論的角度來看,天人感應學說是不科學的。天是物,不是人,沒有精神現象。如果天有精神現象,就不是物,而是神了。天人感應學說實質是有神論。

當然,重新解釋論語並不意味著全部重新解釋。對於已經發生變化的部分,作出重新解釋;對於沒有發生變化的部分,繼續沿用原來的解釋。

目錄

學而第一

在傳統孝文化中,沒有平等觀念。當今時代,必須揚棄這一文化缺陷,要講社會平等、家庭平等,建立平等的親情關係。不能只要求子女單向地孝敬父母,父母也要關愛和理解子女。

我們要以平等自由民主博愛的現代理念為指導,對現代社會的孝、慈、恭、順、敬、和、仁、義等倫理道德作出新的解釋,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大膽創造,推陳出新,為人們提供具有現代精神的行為規範和道德準則。

人與人交往要講信用,但講信用不能違背正義,只有當恪守信用符合正義的要求時,才有必要恪守信用,履行自己的承諾。與人相處要態度恭敬,但恭敬不是卑躬屈膝、刻意討好,只有當恭敬符合禮與法的要求時,這樣的恭敬才不會被人羞辱。

為政第二

從根源上說,人權與德是一致的。從維護他人的權利、利益角度來看,二者也是一致的。人權是德在法律上的表現,德是人權的精神實質。維護他人的人權才叫有德,有德必須維護他人的人權。

人不是工具,不是隨意奴役、隨意拋棄的物體,人是他人尊重的對象,是人的活動及社會發展的終極目的,是一切制度、規則設計與運轉的中心。在任何時候,都要把他人作為人而不是工具來對待。

季康子是魯國的重臣,權傾朝野。他向孔子請教如何讓人民尊敬他、忠於他、聽他的勸導,卻隻字不提如何讓人民過上好日子。孔子的回答也只提到了孝啊、忠啊、教育啊等精神的東西,也沒有談到如何讓人民吃飽穿暖、如何讓人民生活安定、住有所居、病有所醫等物質的東西。缺乏物質利益的支撐,空洞的說教就沒有力量。

八佾第三

如果人的愛人之心死了,法律與藝術能把他怎么樣?法律將無法規範他的行為、約束他的思想,無法阻止他作惡,藝術將無法陶冶他的情操、淨化他的心靈,無法勸導他向善。如果人實施了不愛他人的行為,但尚有愛人之心,法律與藝術能把他怎么樣?法律將懲罰他的行為,強制他棄惡從善,藝術將譴責他的心靈,感化他永遠向善。

法律能保護人的權利,伸張正義,懲奸除惡;道德能幫助人分清是非,弘揚正氣,近善遠惡。法律與道德決定著正義、決定著人權、決定著人的命運,應該是第一位的,比吃飯問題重要的多。

當時的禮制規定得範圍非常寬泛,事無巨細,不給人留下一點自由活動的空間。連修建影壁牆、斟酒台之類的小事情,也作出明確規定。人們稍微自由一點,就會違反禮制,不是違反這項規定,就是違反那項規定。這樣的制度,什麼事都想管,什麼事都管不了、管不好。

里仁第四

愛他人並不等於無私奉獻。無私奉獻無疑值得充分肯定,但愛他人並不排斥適當的名利。聰明的人會充分利用為他人獻出愛的機會,或為自己贏得美名,或為自己賺取薄利,或名利雙收。適當的名利會激勵更多的人加入愛的隊伍,為他人做更多的事情。

子貢自損財物贖人,被樹為道德典範,孔子為什麼要批評他?樹立道德典範,把道德標準拔得很高,把某個人的道德當作全社會的道德標準,會讓大多數人望而卻步,遠道德而去,樹立道德典範的目的也就達不到了。

作為子女,一定要抓緊時間孝敬父母,不要等父母走不動了才想起帶父母出去遊玩,不要等父母吃不下東西了才想起為父母買好吃的、做好吃的,不要等父母去世了才想起應該陪父母多說說話、不應該惹父母生氣。

公冶長第五

如果魯國君子很多,社會風氣很好,國力應該強盛。但是,為什麼魯國逐漸衰退最後被戰國七雄吞併了呢?君子很多,風氣很好,國力卻不強,這樣的君子、這樣的社會風氣還值得學習、值得效仿嗎?顯然,這樣的君子與社會風氣不符合社會的需要,不符合歷史發展的潮流。

要合理地控制欲望,成功地駕馭欲望。為欲望畫一個圈,將欲望控制在合理範圍內,這個圈就是法律。靈活駕馭欲望,不要走出法律這個圈,讓欲望在圈內自由馳騁。但是,我們不能因為要控制欲望,就走向另一個極端——消滅欲望。

對於過去的罪惡,我們要銘記在心,因為銘記過去的罪惡,會讓我們牢記曾經的教訓,避免重蹈覆轍,會讓我們時刻提醒自己,要奮發圖強,會讓我們明白和平與友好來之不易,要倍加珍惜。

雍也第六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規則,不適用於客觀規律和偶然因素。你對一個人好,另一個人也會對你好,但是,細菌、病毒就不懂得這些,無論你做過多少好事,該讓你得病還是讓你得病,甚至得不治之症。

儒家的理論學說、知識本領就像一把刀,既可以用來切菜,也可以用來殺人,就看握在誰的手中。握在好人的手中,就會發揮好作用;握在壞人的手中,就會發揮壞任用。

《中庸》全篇講的是人性的調整與控制,可以稱為中國版的《人性論》,比較恰當的名稱應該是「人性調控方法」或者「人性調控原理」,也可以稱為「人性修養原理」。

述而第七

孔子沒有輕視賺錢,也沒有反對賺錢,更沒有瞧不起賺錢,反而想自己多賺錢,把生活富裕作為自己的追求目標。為了賺錢,孔子把社會地位、面子之類的事情都放在一旁了,把興趣、愛好之類的事情都放在其次了。這與後世所傳的「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明顯不同。

人們應該如何面對自己人生的夕陽?孔子給大家提供了一個可供參考的例子。一是要抓緊有限的時間,趕快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二是要快快樂樂地生活,高高興興地幹事。你抗拒不了死亡,逃避不了死亡,你能做的就是安排好自己的晚年時間,享受自己生命的每一天。

如果你生過大病,久治不愈,甚至危及生命,你就能理解孔子為什麼平時不相信神靈保佑但最後也要嘗試一回向神靈祈禱的做法了。絕望之際,求生的本能迫使他嘗試一回相信神靈,向神靈祈禱。

泰伯第八

對於我們的傳統文化,要有一個科學的態度。我們要用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來看待傳統文化,要用辯證唯物主義的方法來研究傳統文化。不能一味地加以肯定,也不能一味地加以否定,我們要重新評估傳統文化的一切內容。

歷史上,建立在愚民思想基礎上的愚民政策,是中華民族日益貧窮落後的主要罪魁禍首之一。外族勢力飛速發展,中華文明裹足不前。一旦發生外族入侵,中國落後的國力無力阻擋,只能節節敗退,甚至俯首稱臣。

周武王與商紂王是同時代的,在周武王起兵討商之前,周武王的十位能臣也是商紂王的臣民。既然這十位能臣是人才,為什麼商紂王沒有得到他們,而周武王得到他們了?

子罕第九

物質生活條件的改善解決不了文明的衝突。要想解決認同危機等問題,還需要尊重精神活動的規律,從精神領域入手,讓不同的文明能夠實現有序對接,讓物質生活條件的改善為文明的對接服務。

儒家思想內容非常豐富,儒家經典涵蓋方方面面,但歸結起來,儒家思想的核心就兩個字,就是「服從」,或者是「聽話」。無論面對榮譽,面對成功,還是面對困難,面對艱苦,都要聽話,都要服從。

後世儒者包括朱熹等在內,都沒有過真正的愛情,沒有動過真愛。雖然他們也娶妻生子,甚至妻妾成群,但是,他們只有性,沒有愛,沒有男女之間那種真愛。

鄉黨第十

後世儒家雖然人才濟濟,但是無人能與孔子媲美。原因主要在於沒有人能像孔子這樣要求別人做的,自己先做到。規矩是給別人定的,自己卻排除在外,這樣的規矩怎么可能被人們接受?

從孔子接受季康子贈送的禮物這件事情,筆者發現一個問題需要加以探討,就是孔子這種接受禮物的行為是不是受賄?孔子時代,把人與人之間贈送、接受禮物作為人情世故來看待,沒有考慮這種事情可能帶來的影響。

孔子無論對誰,都按照禮節規定對待。但是,孔子遵守禮節,是依賴孔子的自覺,是依賴孔子高尚的人格、深厚的修養。孔子信奉周禮,把周禮的規定作為自己行為的規範。假如孔子不遵守禮節,不按照周禮的規定行事,周禮這一制度就沒有辦法,缺少制約。

作者簡介

張偉,男,1972年生,山東人,現居北京,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愛好哲學、文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