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列寧主義的幾個問題

在本書中,史達林提出要把社會主義在一國勝利和社會主義在一國最後勝利問題區別開來。 他認為,社會主義可能在一個國家內勝利,就是可能依靠蘇聯的內部力量來解決無產階級和農民之間的矛盾,無須其他國家無產階級革命的預先勝利,就能在蘇聯建成社會主義社會。 史達林進而分析了農民經濟的性質以及引導農民走上社會主義道路的可能性,從而為農業合作化提供了理論依據。

《論列寧主義的幾個問題》

正文

史達林於1926年發表的闡述列寧主義的重要理論著作。
歷史背景 1925年,蘇聯國民經濟恢復時期行將結束。但當時蘇聯的經濟和技術水平還相當落後,在國際上則受資本主義國家的包圍而處於孤立無援的境地,聯共(布)黨內的反對派又極力散布投降主義的悲觀情緒。在這種條件下,蘇聯的經濟建設沿著什麼方向發展,能否建成社會主義經濟,蘇聯依靠什麼和從何處著手開始社會主義建設,成為擺在聯共(布)黨和人民面前的一個尖銳問題。1925年聯共(布)第十四次代表大會對這些重大的問題作了歷史性的結論,指出實現蘇聯社會主義工業化和爭取社會主義的勝利,是該黨的基本任務。代表大會閉幕以後,為了統一聯共(布)全黨的思想和堅定人民民眾建設社會主義的信心,史達林於1926年初發表了《論列寧主義的幾個問題》,對上述問題從理論上進一步作了闡述。
主要內容 全書分七個部分:①列寧主義的定義;②列寧主義的主要問題;③關於“不斷”革命問題;④無產階級革命和無產階級專政;⑤無產階級專政體系中的黨和工人階級;⑥關於社會主義在一個國家內勝利的問題;⑦為社會主義建設的勝利而奮鬥。
無產階級革命的性質和意義在這部著作中,史達林進一步闡明了無產階級革命的性質和意義。他指出,無產階級革命和資產階級革命根本不同,它是在沒有或幾乎沒有現成的社會主義經濟形式的條件下開始的;無產階級革命的基本任務是在奪取政權以後建設新的社會主義的經濟;奪取政權只是無產階級革命的開始,政權是用作改造舊經濟和組織新經濟的槓桿;無產階級革命要推翻一切剝削階級的政權而使無產階級執掌政權,所以不能不摧毀舊的國家機器而代之以新的國家機器;無產階級革命要完成鞏固無產階級政權並建成新的社會主義經濟這個基本任務,能夠而且必須使被剝削的勞動民眾跟無產階級結成長期的聯盟。
無產階級專政的特徵  史達林認為,無產階級專政是三個方面任務的結合;①利用無產階級政權來鎮壓剝削者,保衛國家,鞏固和其他各國無產者之間的聯繫,促進世界各國革命的發展和勝利;②利用無產階級政權來使被剝削的勞動民眾完全脫離資產階級,鞏固無產階級和這些民眾的聯盟,吸引這些民眾參加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保證無產階級對這些民眾實行國家領導;③利用無產階級政權來組織社會主義社會,消滅階級,過渡到無階級的共產主義社會
社會主義在一國勝利的問題  在本書中,史達林提出要把社會主義在一國勝利和社會主義在一國最後勝利問題區別開來。他認為,社會主義可能在一個國家內勝利,就是可能依靠蘇聯的內部力量來解決無產階級和農民之間的矛盾,無須其他國家無產階級革命的預先勝利,就能在蘇聯建成社會主義社會。但是社會主義在一國最後勝利則是另外一種性質的問題,沒有其他國家革命的勝利,社會主義就不可能在一個國家取得完全的最後勝利,因為,沒有至少幾個國家革命的勝利,就不可能有免除外國武裝干涉,因而也就不可能有免除資產階級制度復辟的完全保障。
農民問題  史達林進而分析了農民經濟的性質以及引導農民走上社會主義道路的可能性,從而為農業合作化提供了理論依據。史達林認為,農民經濟不是資本主義經濟,農民經濟按絕大多數農戶來說是小商品經濟,它是站在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之間的十字路口的經濟。農民經濟所以這樣不穩固、這樣不獨立,原因在於農民經濟的散漫、無組織,依賴城市,依賴工業,依賴信貸系統,依賴國家政權的性質,並且農村在物質和文化方面都一定要跟著城市走的。史達林指出,在蘇聯,城市裡統治一切的是掌握著國民經濟全部命脈的無產階級。工業、運輸業、信貸系統、國家政權都掌握在無產階級手中,因此農民經濟就應當循著社會主義建設的道路去發展,辦法是用各種合作社的方式使千百萬農戶走合作化的道路,把散漫的農戶團結在社會主義工業的周圍。農民按其地位來說是非社會主義性的,但是他們能走上而且一定會走上社會主義的發展道路,因為除了和無產階級結合,除了和社會主義工業結合,除了通過農民普遍合作化把農民經濟引上社會主義發展的總軌道以外,沒有而且不可能有其他足以使農民免於貧困和破產的道路。

配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