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是最可愛的人

誰是最可愛的人

《誰是最可愛的人》,是中國作家魏巍的一篇散文。全國解放後,參加了抗美援朝戰爭,這篇散文是以韓戰為背景,讚頌了中國人民志願軍。這篇文章於1951年4月11日被發表於《人民日報》頭版,後來入選中國大陸的語文課本,影響過許多大陸讀者。

基本信息

基本介紹

誰是最可愛的人誰是最可愛的人

作者魏巍(1920~2008),河南鄭州人,畢業於延安抗大,現代作家,原名魏鴻傑,曾用筆名紅楊樹。代表作:長篇小說《東方》、通訊集《誰是最可愛的人》、散文《我的老師》。建國後曾任《解放軍文藝》副總編、北京軍區宣傳部副部長、北京部隊政治部文化部部長、政治部顧問,中國文聯顧問、中國作家協會第四屆理事,第一、二、三屆全國人大代表。

相關信息

背景介紹

本文是建國初期一篇影響很大,傳誦廣泛的優秀通訊。寫的是1950-1951年抗美援朝戰爭最艱苦階段,志願軍戰士英勇反擊美國侵略軍的英雄事跡。

1950年6月25日,朝鮮半島由於領土爭端,爆發了韓戰。9月中旬美帝國主義糾集聯合國部隊,直撲我鴨綠江邊。10月25日我國志願軍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抗美援朝、保家衛國。”

作者那時剛剛調到總政,上級派了一個小組去朝鮮了解美軍戰俘的思想情況,以便開展對敵政治鬥爭。在戰俘營,魏巍接觸了許多美軍官兵。他說,這些美國兵多數表現出極大的厭戰情緒,不少人是參加過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老兵,他們打了德國打日本,本想歇歇了,可又跑來打朝鮮,挺不情願。但也有很反動的。但不管立場如何,卻都令他們感到遇到了世界上最難對付、最不怕死的軍隊。我們的志願軍就是憑著一顆赤誠的愛國心,憑著勇敢,不要命地與武器裝備、軍事實力、綜合國力遠遠高於我們的侵略者幹了起來,是他們的鮮血把猖狂一時的鐵老虎打成了紙老虎。

完成調查任務後,給總政寫了一個詳盡的調查報告,本可以回國了,但魏巍沒有回,而是上了前線。

在前沿陣地上採訪了3個月。他親眼看見了戰士們殺敵的無畏;親身感受了敵人巨炮的轟鳴,我們多少戰士被這百倍於驚雷的爆炸聲震聾。他踏過被炮彈深翻過的陣地,他手握過鮮血浸透的泥土。前線這3個月,他終生難忘。

從朝鮮回來是1951年的2月了,此時已調任《解放軍文藝》副主編。前方將士那不怕死的英雄氣概強烈地震撼著他,他急切地想讓祖國人民了解自己的兒女,是怎樣的英勇,是怎樣的頑強。我們眼前這平平常常的一切,都是他們鮮血的代價,這絕不是一句空話。“誰是最可愛的人”這個題目不是硬想出來的,而是在朝鮮戰場上激動的情況下從心裡跳出來的。

在朝鮮時,他曾寫了一篇《自豪吧,祖國》的通訊,裡邊寫了20多個他認為最生動的例子。帶回來給同志看了看,感到不好,就沒有拿出去發表。因為例子堆得太多了,好像記賬,哪一個也說得不清楚、不充分。以後寫《誰是最可愛的人》,就只選擇了幾個例子,在寫完後又刪掉了兩個,最後只選取了這三個事例來寫。

誰是最可愛的人誰是最可愛的人

作品影響

毛澤東批示:《誰是最可愛的人》印發全軍

誰是最可愛的人?是誰第一個喊出了時代和人民的心聲?是作家魏巍。

最可愛的人和新一代最可愛的人,在當代中國已成為中國人民志願軍和中國人民解放軍的代名詞。

《誰是最可愛的人》這篇作品,家喻戶曉,流傳中外,被選入全國中學語文課本,鼓舞、教育了幾代人。

1951年4月11日《人民日報》第一版頭條發表了魏巍的這篇文章《誰是最可愛的人》。

偉人點評

毛澤東閱後批示:“印發全軍”。

朱德讀後連聲稱讚:“寫得好!很好!”

周恩來在1953年第二次文代會上講話時,竟推開了講稿,對著話筒大聲說:“在座的誰是魏巍同志,今天來了沒有?請站起來,我要認識一下這位朋友(這時,全場都望著從座位上站立起來的魏巍,熱烈鼓掌),我感謝你為我們子弟兵取了個‘最可愛的人’這樣一個稱號。”

國外影響

1957年莫斯科國家藝術文學出版社出版了《誰是最可愛的人》的俄譯本。C·馬爾科娃在序言中寫道:“魏巍屬於在中國人民覺醒起來進行革命、在動盪的戰爭年代成長起來的那一代青年作家。1920年,他出生在河南省鄭州市一個小職員家庭里。家境連年的貧窮,很早就使未來的詩人、作家經歷了艱苦的生活,很早就促使他覺醒起來,抗議籠罩在國民黨社會的不公平……魏巍的這些特寫作品現在已經引起了讀者的廣泛關注。在這些作品中,他真誠地讚美、歌頌朝鮮前線的中國人民志願軍。他的每一篇特寫,都浸透著難以遏制地相信普通人、相信人民的光明未來的信念。這些特寫作品,現在仍未失去其魅力。”

作品賞析

在當代文學的發展史上,首先要提到的是魏巍的報告文學集《誰是最可愛的人》。在這些作品裡,作者以飽含深情和詩意的筆觸,報導了抗美援朝戰場上驚天動地的英雄事跡,揭示了彭德懷帶領的中國人民志願軍光照日月的崇高心靈,歌頌了中朝兩國人民的血肉情誼。這些作品在當時一經發表,立刻便激起強烈的反響。它激勵了朝鮮前線廣大指戰員的鬥志,鼓舞了祖國人民努力生產、支援前方的幹勁。魏巍在談到寫作這些散文的體會時說,“誰是最可愛的人”是他很久以來就在腦子裡翻騰著的一個主題。

誰是最可愛的人誰是最可愛的人

作者認為,在現實生活中深入感受,對寫作的人非常重要。感受得深了,寫出來,就必然有那么一股子勁。深入的感受,跟深入的採訪很有關係。跟他們談得深,對他們了解得深,他們的氣質、思想、感情,就會感染你,使你也沉入到他們的情緒中。在表現主題時,首先,作者希圖追求著最本質的東西。其次,用最能代表一般的典型例子,來說明本質的東西,給人的印象是清楚明白的,也會是突出的。寫戰士寫得生動的奧秘是,不僅應寫戰士的英雄行為,還要寫出英雄行為中的英雄的思想感情。不能把戰士寫得像一個投手榴彈的機器,不能只寫了戰士的一層皮,而要寫出英雄的生命和靈魂。如果把活的人寫死了,把英雄的人寫成了紙人紙馬,再出奇驚人的事跡,也覺得不太感動人。當讀者感到原來做出這樣英勇行為的人,是跟自己一樣有血有肉的人,即使例子不太突出,仍然會感人的。魏巍的寫作經驗還說明,一篇東西的目的性,要簡單明確。動起筆來,不能面面俱到,想告訴人家這個,又想告訴人家那個。結果呢,問題提得不尖銳,不明確,更別說深入地解決問題。從作品看,魏巍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功,首先在於他自己也談到過的對生活的深刻感受,他對戰士的深厚感情。其次,在於作者精湛的藝術技巧。有人稱魏巍散文為“壯麗的詩”,這的確概括了他的藝術風格。魏巍本來喜歡詩,他的散文帶有鮮明的詩的素質,鮮明的形象,純真的心靈,深邃的思想和激越的詩情熔為一爐,使思想感情的潮水自優美的筆端流出,奔騰激越,而又清新宜人。

《誰是最可愛的人》一篇,最初發表於1951年4月11日《人民日報》,在廣大人民心中激起了強烈的共鳴。散文通過三個既各自獨立,又珠聯壁合的形象,層層深入地展示了志願軍戰士的性格、胸懷和品質。散文還在開頭、結尾及中間,和諧地加入抒情議論,深邃的思想,潮水似的感情,交融在一起,通過優美的語言,傾流而出。《前進吧,祖國!》一文,寫於1952年朝鮮西海岸,表現在朝鮮戰場的戰士對祖國的熱愛、思念和希望:“祖國啊,在炮火彌天的戰線上,人人都在想著你,人人都在聽著你,甚至從一封短短的家信里去猜著你。人們雖然望不見你,可像能聽見你一樣。因為你奔騰前進的腳步,是震動著你的兒女們的心啊。”這篇散文構思和取材角度新穎,事例典型,真摯感人。作者懷著一腔熱情,寫出了戰士們對祖國的一往情深。在1958年11月14日的《人民日報》上,魏巍發表《依依惜別的深情》。這簡直是一首令人盪氣迴腸的抒情詩篇。1958年,志願軍最後一批要離朝回國了。作者用寄情於物的手法,將惜別的深情,壓縮進經過精心提煉的典型形象和細節之中。他十分敏銳地抓住人們在分別前夕思想感情的變化,充分描寫,不斷地積聚、醞釀,為分別時刻的傾盆淚雨作了深厚的鋪墊。散文的結構謹嚴自然,別情的表達層層深入。為了加強抒情氛圍,作者還施以景色點染。總之,“依依惜別的深情”這一主題,得到了很好的表現,深刻蘊借,濃烈感人。集子中的其他作品,如《年輕人,讓你的青春更美麗吧》、《戰士和祖國》、《擠垮它》等等,也是頗受讀者喜愛的優秀之作。

回望經典

重讀《誰是最可愛的人》 感動了什麼 影響了什麼

2000年,在紀念“志願軍出國作戰五十周年”之際,人民日報的記者採訪了魏巍。談及《誰是最可愛的人》,魏巍說:“《誰是最可愛的人》這個題目不是硬想出來的,而是從心底跳出來的,從情感的浪潮中蹦出來的。我能寫出《誰是最可愛的人》,最根本的原因是我們戰士的英雄氣概一直在激勵著我。他們的英雄事跡是這樣的偉大,這樣的感人,把我完全感動了。”

魏巍述說這些往事時,仍顯得很激動。

今天,重新品讀這篇影響了幾代人的作品,不僅僅是感動。

社會評論

肖復興

文章具有歷史坐標意義,“可愛的人”是魏巍的一個貢獻。

——— 肖復興(著名作家)

對於魏巍,我印象比較深刻的就是《誰是最可愛的人》這篇作品。《誰是最可愛的人》可以說是一個經典,在上世紀50年代,這篇作品讓“最可愛的人”成了志願軍的代名詞。而時隔這么多年,最“可愛的人”這個稱呼仍然跨越時空存在於我們的生活中:任何為社會做出了貢獻,感動了社會的人都可以成為我們心中最可愛的人,我覺得這是魏巍的一個貢獻。

可以說在上世紀50年代,這篇作品的影響力還是很大的,但是對於現在的社會來說,畢竟建國初期和現在有了很長的距離,社會環境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我覺得魏巍那個年代的那種看待事物的透明的、清澈的心靈現在不多了。現在的社會變化太大了,商業化氣氛太濃,人的心靈已經變得很複雜了,很難找到當時的那種透徹了,但是那個年代畢竟還是有那個年代的局限性的,從歷史的角度來看,魏巍的這篇文章是具有歷史坐標意義的。老一代作家的離開可能意味著一個時代的慢慢結束,但是也意味著一個新時代的到來。

朱鴻

它讓我們珍惜身邊平凡的幸福,那個時代留下的精神將一直存在。

——— 朱鴻(著名作家)

《誰是最可愛的人》當年不僅僅出現在我的課本中,也出現在我的考卷中,是我可以流利背誦的一篇文章。這篇文章很傳神地描寫了當年志願軍浴血奮戰的場景,是感動了好幾代人的作品,也給我們提出了“誰是最可愛的人”這個概念。

雖然現在很多人都不了解這個作品了,但是這個作品所描寫的事情都是真實的。儘管隔了幾代人,但是文章中的文字是可以讓現在的人體會到令人鼓舞的情緒的,會讓現在的人明白我們所享受的平凡而安寧的生活是因為有國防保衛的,可以說它現在仍然可以讓人們珍惜身邊平凡的幸福。

聽到魏巍去世的訊息,我有一種感覺,覺得屬於魏巍他們的那個時代離我們越來越遠了,但是我相信那個時代留下來的精神會一直在。

陳子善

《誰是最可愛的人》堪比歷史文獻,寫出了真正的紅色經典。

——— 陳子善(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教授)

《誰是最可愛的人》影響很大,按照現在的說法,作品真實反映了抗美援朝時志願軍的戰鬥生活,在當代文學史上,其作用相當於歷史文獻。這部報告文學在我們的研究領域是作為左翼報告文學進行研究的,屬於紅色經典。而且,我認為的紅色經典,只有《誰是最可愛的人》這樣的作品才能算是,它當時產生過正面的影響。現在回過頭看,當然也存在時代的局限,因為寫抗美援朝時有一定的表現手法,我們今天來看,它只反映了部分的真實,但所有的文學作品都不可能全部真實,總會有局限,它當時能產生那么大影響,我覺得應該給它一個恰當的歷史地位。

我個人認為,在魏巍的整個創作生涯來講,《誰是最可愛的人》超過他獲得茅盾文學獎的長篇小說《東方》,因為《誰是最可愛的人》具有很大的社會影響,而且很感人,有非常強的文學性,就是在今天看還是很感人,這個題目就非常有感情。當時寫抗美援朝出了相當多一批作品,例如巴金的《團圓》,但從大的歷史背景來看,《誰是最可愛的人》是最突出的,最有代表性的,它讀起來很親切,教條的東西比較少。

止庵

歷史價值高於文學價值 ,對了解當時人的所思所想很有作用。

—— 止庵(著名評論家)

我對魏巍的《誰是最可愛的人》最熟悉,如果要評價其文學地位,我認為,對一部作品的評價應該有兩種層面認識,一種是文學史的認識,就是要看它的文學價值,而不是看作者當時是否被主流文學圈認可,例如《唐詩選》當時沒有杜甫的詩歌,但並不掩蓋他的文學價值,這就是一部作品的文學史評判。我個人認為《誰是最可愛的人》的文學史價值是有限的。

一些作品的歷史影響很大,對了解當時人的所思所想有作用,我認為《誰是最可愛的人》是這樣的,是了解時代的材料,應歸在歷史框架下,這個意義不是文學的意義。

這部作品是非常感人的,但感動人的東西有很多種,或許當時以為其具有文學意義,但我認為這部作品的重要性還是體現在其歷史材料價值上,其歷史價值毫無疑問也是高於文學價值!

一篇散文,為人民子弟兵樹起一座英雄豐碑

《誰是最可愛的人》,在中外引起了如此廣泛而強烈的反響,原因在哪裡?它的創作經過是怎樣的?我第一次聽魏巍講《誰是最可愛的人》創作背景是在1990年8月17日。這一天該文中提到的“活烈士”李玉安來到北京西山八大處甲1號魏巍家。此時我正在北京軍區政治部文藝創作室任主任,是魏巍培養起來的文藝戰士。他打電話讓我前去陪客,實際上是給我一個學習和受教育的機會。

魏巍端詳著這位身穿中山裝、滿腮白鬍茬兒的老人,驚喜地說:“李玉安同志,想不到你還活著!”李玉安激動地說:“活著,活著,這不來看你啦!”兩位老戰士的手緊緊地握在了一起。

魏巍深情地回憶了當年創作《誰是最可愛的人》的經過。那是1951年抗美援朝第二次戰役,中國人民志願軍38軍112師擔負穿插任務,他們成功地穿插到三所里、龍源里、松骨峰,切斷了敵人的後路。南逃之敵為了奪回生路,拚命地向112師撲來。北援的敵人為了接應南逃的潰軍,也瘋狂地撲向112師。面對人數眾多、裝備精良的美軍,112師承受了最大的戰場壓力,整個戰場殺得天昏地暗。

松骨峰是美軍爭奪的要點,在這裡守衛的是112師335團1營3連,他們打了最悲壯的一仗。美軍集中了32架飛機、18輛坦克、幾十門榴彈炮和千餘名步兵向3連進攻。我3連官兵用血肉之軀拚死抵抗,打敗了美軍無數次進攻。最後,3連僅剩下7個人,仍頑強地堅守住了陣地。師指揮所聽到3連在松骨峰的壯舉時,所有在場的同志都肅然默立,流出了眼淚。戰鬥結束後,112師師長楊大易去了3連陣地,看到一生難忘的場面:陣地前沿堆滿了幾百具美軍屍體和打亂摔碎的槍枝。犧牲的我3連官兵,有的緊緊抓住敵人的機槍,有的手中的手榴彈沾滿了敵人的腦漿,有的嘴裡銜著敵人的半塊耳朵……戰士邢玉堂、2排副排長王健候身上的余火還在燃燒,他倆的身子壓著敵屍,牙齒和指甲深深地嵌進敵人的皮肉里……事後,楊大易將3連陣地的情況告訴了前來採訪的魏巍,又陪同他重訪了3連陣地。

魏巍說,他當時要找3連倖存的官兵採訪戰鬥的經過,但全連除犧牲和重傷送往醫院的,只剩下一名通訊員。後來,他找到了一營營長王宿啟,《誰是最可愛的人》的素材都是王營長流著眼淚向他講述的。

1951年2月,魏巍完成了3個月的朝鮮採訪,回國後便奉命到《解放軍文藝》任副主編。他開始抓緊時間寫出在朝鮮的見聞和感受,特別是松骨峰戰鬥的場面在他腦海里頻頻出現,激勵他不得不動筆。

“《誰是最可愛的人》這個題目不是硬想出來的,而是在朝鮮戰場上激動的情況下從心裡蹦出來的,從情感的浪潮中跳出來的。”魏巍越說越激動,他幾乎忘記了接待客人。他說,我寫出《誰是最可愛的人》,最根本的原因是志願軍戰士的英雄氣概、英雄事跡是這樣的偉大、感人。在寫作中,魏巍從20多個最為生動的故事中,幾經推敲、刪減,最後選定了3個最能表現英雄本色的典型事例。由於感受深刻,下筆如有神,一氣呵成,一天多時間就完成了。稿子寫好後,交給《解放軍文藝》主編宋之的徵求意見,宋主編看後首先被感動了,當即說:“馬上送《人民日報》!”《人民日報》社長鄧拓看了這篇文章十分激動,破例決定將此文放在《人民日報》頭版社論位置發表。

《誰是最可愛的人》一文中,共提到了13位烈士的名字,由於當時戰場的特殊情況,誰死誰活很難了解清楚。後來,出現了兩名隱功埋名、含辛茹苦、為國奉獻的“活烈士”李玉安和井玉琢。

1990年8月的一天,原志願軍355團給魏巍打來電話,說《誰是最可愛的人》一文中的烈士李玉安還活著,他來老部隊送小兒子參軍,想見一見魏巍。這才有了今天李玉安來到魏巍家,兩位老戰士敘舊交談,回憶當年松骨峰戰鬥和創作《誰是最可愛的人》的經過。

魏巍談了創作經過像親歷一場戰鬥場面,此時才想起喝水。他給李玉安續上一杯茶,自己也呷了幾口,疑惑地問:“這么多年了,你為什麼不來找我?為什麼不來找老部隊?”李玉安這才講述了當年在朝鮮戰場負傷後的情況。當時,李玉安胸部負了重傷,昏迷六七個小時後,被朝鮮人民軍的一名司號員救下了陣地,3天后由友鄰部隊送往野戰醫院,做了開胸手術,才倖免一死,後來又轉回國內治療。傷愈後,因傷殘復員到老家黑龍江巴彥縣興隆鎮,在糧庫當了一名普通工人,默默苦幹了幾十年。“比起犧牲的戰友,我算幸運多了。娶了老婆成了家,生活不錯了。這次要不是小兒子想當兵,我也不會來麻煩老部隊,更不會來麻煩你了。”李玉安樸實、敦厚,實話實說。魏巍聽了十分感慨,動情地對李玉安和我說,李玉安是1946年參軍的老兵,在解放四平、天津和渡江作戰中,多次立功。但他從不向人炫耀自己的功績。復員到地方40多年,在普通的工作崗位上為國家做貢獻。那時他月薪不足百元,要維持8口之家的生活,十分艱難。但他從來沒有向政府和老部隊伸過手。他不僅在戰場上是“最可愛的人”,在和平建設時期,也是“最可愛的人”。會見結束時,魏巍把一部精裝的長篇小說《東方》和一部《魏巍散文集》贈送給了李玉安,並在書的扉頁上題寫了:“您永遠是最可愛的人!”

魏巍又詳細地詢問了李玉安現在的家庭情況,熱情地安排他吃、住、行,還向李玉安的老部隊和家鄉有關部門,專門寫了“活烈士”李玉安的英雄事跡,建議解決他的生活困難和落實復轉軍人、傷殘待遇等問題。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