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教學

語言教學

一種有目的、有計畫、有特定方法的教學活動,是教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語言教學的任務是培養、提高受教育者的語言能力。

語言教學

正文

一種有目的、有計畫、有特定方法的教學活動,是教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語言教學的任務是培養、提高受教育者的語言能力。它包括第一語言和第二語言的教學。
第一語言和第二語言 第一語言也稱母語。在多數情況下,第一語言就是一個人所屬民族民族語言,所以也稱本族語。第二語言也稱非母語,非本族語,它包括本國內(多民族國家)別的民族的民族語和外國語。在中國,漢語是漢族人的第一語言,藏語是藏族人的第一語言,維吾爾語是維族人的第一語言,等等。同時,每種語言又是其他民族的第二語言。中國境內有50多個民族,各民族的民族語言都是合法存在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規定:“各民族都有使用和發展自己的語言文字的自由”。在各民族語言中,漢語使用的人口最多,通行最廣,國際上以漢語作為代表中國的語言。
大多數民族語,都有或多或少的,差別或大或小的若干方言,同時都以其中之一或者以某一方言為基礎形成的共同語作為這個民族語的標準語,例如法語中的巴黎語,俄語中的莫斯科語,等等。在中國,就是以北京語音系統為標準音,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的現代漢語國語。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規定:“國家推行全國通用的國語。”國語對漢語各方言地區的人來說,仍是第一語言,因為無論是國語或是方言,同屬漢語,這裡不存在第二語言的問題。
在美洲、歐洲、亞洲和非洲的某些地區,由於移民等種種歷史的或社會的原因,第一語言、第二語言與民族語的關係不象在中國這樣單純、明確,有各種複雜的情況。例如,一對義大利夫婦移民到美國,他們的子女轉進了美國的學校之後,必須象出生在美國的孩子們一樣學習美國的法定語言──英語;同時,聯邦政府有特定的法案保證他們有用母語接受教育的權利,這就形成了一種雙語教學。等到這一代子女又有了子女,這第三代人很可能自幼就自然習得義大利語和英語兩種語言,從而出現了一個雙語家庭。在有的社區,一直通行兩種以上的語言,於是形成了雙語區或多語區。在中國,類似的情況要少得多。
第一語言的教學──語文教學 每個人從一歲前後開始牙牙學語,他的父母以及周圍其他的人也不斷的教他說話,實際上第一語言的教和學的活動這時候已經開始。不過無論學者或教者,都是不自覺的,無計畫的,因而從嚴格意義上說,還不能認為是正式的教學活動,而是從生活中自然習得的過程。進了幼稚園,保教人員會通過遊戲等種種活動比較有意識的訓練孩子們聽話和說話,總的說來,也還是屬於自然習得,和學齡後的語言教學有顯著的區別。孩子們在上述自然習得第一語言的同時,也不自覺地習得了語言所負載的本民族的某些風俗習慣以至文化傳統。換言之,他們習得的不是純粹的“語”,還有“文”。他們習得了許多事物的名稱,親屬間的稱謂,問好、告辭、感謝、道歉等等的說法,各種節日的各種活動和事物的叫法;他們講故事,猜謎語,唱歌兒,玩遊戲,等等,充滿了豐富多采的生活內容,無一沒有“文”的因素在內。孩子們自然習得第一語言的過程,同時也是自然習得本民族的語文的過程。
兒童入學後,學校根據教學計畫教他們在已習得的口頭語言的基礎上學習書面語言,在更大的程度上豐富他們第一語言的材料,訓練他們自覺地提高運用第一語言的能力──聽、說、讀、寫的能力。在這個教學過程中,書面材料起很大的作用。學生在教師的有計畫的教學幫助下,從那些材料里學習有關第一語言的系統的知識,進行聽、說、讀、寫的鍛鍊,目的在於經過幾年的學習充分理解、認識第一語言,並且掌握足夠的駕馭它的能力。書面材料容納了更加豐富的文學的和文化的內容,而真正掌握、駕馭一種語言也正需要充分了解這種語言的文學和文化的背景。於是,第一語言的教學名副其實的成了語文教學。語文教學是一個整體概念,包含著互相包容、互相作用的幾方面的因素──口頭語言的教學,書面語言的教學,相關的文學和文化素養的教學。
語文教學一般是以一種閱讀材料為主體(在現代並輔以形象的和有聲的材料),加上按照一定的方案設計的各種訓練材料,由教師按照一定的方法教給學生,學生在教師的幫助下學習,鍛鍊。
在不同的民族、國家,不同的歷史時期,由於語言特點不同,社會狀況不同,文學和文化背景不同,語言科學和教育科學的發展狀況不同,教育政策不同,語文教學的內容和方式方法也有種種不同。在蘇聯,五年級以上分設“俄語”和“文學”兩門課程;在有些國家的有些學校,課是一門,以閱讀(不限於文學)為主,同時加一本教材教學語法和作文。語文教學的形成和發展既有若干客觀因素(比如語言特點,文化傳統等),科學技術因素(比如視聽技術的發展等)的影響,同時也受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的制約。例如,在歐洲,文藝復興之後的語文教學和中世紀的語文教學,工業革命之後的語文教學和文藝復興時期的語文教學,都有十分顯著的區別。
第一語言的掌握,無論對於每個人來說還是對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教育、文化、科學的發展來說,都是極關重要的。所以古今中外毫無例外地對語文教學都異常重視,都十分注意有效地不斷地改善語文教學的課程,包括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以及語文能力的測試方法等等。
在世界上為數不少的地區的人口中還有相當比例的文盲,“掃盲”一直是這些地區的一個艱巨任務。此外,甚至在教育、科學發達的國家中,還有為數不少受過教育而閱讀能力遠遠不能適應工作需要的人,這些人被稱作“功能性文盲”。如何對他們進行有效率的閱讀訓練已經成為一個學術研究的課題,許多學者正在這個領域裡進行研究和科學實驗。
第二語言的教學 在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內,各民族的民族語互為別的民族的第二語言。這種第二語言往往是在生活中由於直接接觸而自然習得的,但是有的也需要有計畫的教學活動。例如中國的各少數民族學習漢語就是這樣(見少數民族漢語教學)。
外國語也是一種第二語言。一般情況下,外國語都是在已經自然習得了母語之後,在母語環境中,經過有計畫的教學活動來學習的。這時,母語習慣已經確立並且相當牢固,對於學習外國語有干擾作用,同時又缺少學習外國語的語言環境,因而學習外國語客觀上有一定的困難。如果所學的外國語與母語屬於很不相同的語言系屬,語音、辭彙、語法系統的差距都很大,學習起來困難就更多一些。此外,某些社會因素和學習者的心理等主觀因素,對外國語的教學也起不小的作用。因此,外國語教學一直是一種比較複雜而困難的工作。隨著社會的發展,科學技術的發展,國家之間以及各國人民之間的交往更加頻繁,外國語教學更為重要,受到更大的重視。每個國家在外國語教學方面各有適應它的情況和需要的措施,例如,在教學的哪個階段(國小、中學)開始,設定哪些語種(單一語種、多語種),用多少時間,要求在口頭上和書面上達到什麼程度,等等。這些都與一個國家各項政策,特別是教育政策有關,也與教育科學的發展有關。尤其是外國語教學方法論的研究,20世紀空前的發達起來了,逐漸產生了多種不同的理論,多種不同的教學法體系和流派(見外語教學)。與此同時,外國語教師的培訓,外國語教學所需的教材(包括教科書和形象化的、有聲化的教材)的編制等等也都成了一些重要的專門化的工作。
狹義的套用語言學 語言是一種社會現象,與社會的許多方面有關係,語言是進行思維和表情達意的工具,與人的心理活動有關係。這些客觀存在的關係促使語言學與社會學、心理學建立聯繫,並且產生了社會語言學心理語言學這些邊緣學科。語言教學的研究不僅與普通語言學有關,與社會語言學、心理語言學的關係尤為密切。於是研究語言教學規律的學問成了一門多科性的、綜合的語言科學與教育科學相結合的套用科學,人們稱之為套用語言學或狹義的套用語言學。所謂廣義的套用語言學,除語言教學之外,還包括語言學與數學、物理學、生理學、電子學、資訊理論、控制論等等相結合而產生的許多套用學科。狹義的套用語言學是以語言教學為對象的一門套用學科(見套用語言學)。它是20世紀50年代後期因外國語教學研究的發展開始在英國和美國建立起來的,法國、聯邦德國等也相繼建立了這種學科,以至教學研究機構。當時就稱套用語言學,沒有“狹義的”這個限制語,至今仍有不少國家和地區以及不少學者這樣使用這個名稱。也有不少國家和地區以及不少學者仍用語言教學、語文教學等名稱,不用“套用語言學”。以後又逐漸擴展到對母語教學的研究。直到現在,雖然對母語教學的研究,例如幼兒自然習得母語的過程及其規律性的發展,文字的認識、理解、記憶以及文字教學與語言教學的關係,書面語言能力(讀、寫)的發展途徑等,取得了一些進展,但其主要成果仍在外國語教學方法的研究方面。
參考書目
 H. H. Stern, Fundɑmɑntɑl Concepts of LɑnɡuɑɡeTeɑchinɡ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3.

配圖

語言教學語言教學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