誘賂

誘賂
拼音: yòulù
解釋:

1.用來買通別人的財物。

2.誘

yòu
【動】
(形聲。從言,秀聲。字本作“羑”,從厶(sī),從羑(yǒu)。厶,同“私”。羑,誘導。本義:教導;引導;勸導)
同本義〖instruct;teach;guide;advise〗
誘,引也。——《廣韻》
不誘於譽,不恐於誹。——《荀子·非十二子》
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論語·子罕》
如:誘動(勸誘打動);誘訓(誘導教誨);誘進(誘導進取)
引誘〖lure;seduce〗
無誘於勢利。——唐·韓愈《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
蓋以誘敵。——《聊齋志異·狼三則》
又如:誘兵(戰爭時詐敗以引誘敵人中計的士兵或引誘敵兵);誘敵(誘引敵人進入埋伏的地方)
嚮導,引路〖guide〗
步及驟處兮,誘騁先。——《楚辭·招魂》
又如:誘接(招引接納;誘納);誘協(利誘協迫)
欺狂,誘騙〖deceire;inveigle;trap〗
彼美酈生,既為交親,誘襲軍印,豈無他人。——唐·呂溫《繇鹿賦》

3.賂


【動】
(形聲。從貝,各聲。從“貝”,表示與錢財有關。本義:贈送財物)
同本義〖sendgift〗
賂,遺也。——《說文》
大賂南金。——《詩·魯頌·泮水》
驪姬賂二王。——《國語·晉語》
因厚賂單于,答其善意。——《漢書·蘇武傳》
割國之錙銖而賂之。——《荀子·富國》
僅漢,漢之賂遺王財物,不可勝言。——《漢書·張騫傳》
於是從散約解,爭割地而賂秦。——賈誼《過秦論》
又如:賂賄(用財物買通別人)
行賄,用錢、物買通別人〖bribe〗
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宋·蘇洵《六國論》
富者賂數十百金。——方苞《獄中雜記》
又如:賄賂(古代一般用“賕”字表示。如“受賕枉法。”中古時,“賕”與“賂”可以同義連用,這時的賂就是帶貶義的“賂”了);賂門(行賄的途徑);賂息(行賄以求息事);賂買(行賄買通);賂結(以行賄而結交);賂贈(行賄)



【名】
贈送的財物和錢〖goods〗
貨賂將甚厚。——《荀子·富國》
數之王命,取賂而還。——《左傳·莊公二十八年》
家貧,貨賂不足以自贖。——司馬遷《報任安書》
王及列士皆有饋賂。——《左傳·哀公十一年》
又如:賂田(贈送的田);賂地(贈送的土地);賂賄(用來買通別人的財物);賂器(指受賄得來的器物)
通“璐”。美玉〖finejade〗
元龜象齒,大賂南金。——《詩·魯頌·泮水》
賂遺
lùyí
〖sendgifts〗∶贈送財物
〖bribe〗∶行賄的財物
廣收賂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