診斷酶

診斷酶

Acid)20世紀初臨床就開始測定體液中的酶來診斷疾病,如Wohlgemuth早在1908年就測定尿液中澱粉酶(AMY)以診斷急性胰腺炎;30年代臨床測定鹼性磷酸酶(ALP)用於診斷骨骼疾病,隨後發現不少肝膽疾病特別在出現梗阻性黃疸時此酶常明顯升高。 以人體內某種酶的各項指標是否異常來診斷疾病,被利用的酶被稱為診斷酶。 在60年代初又肯定了肌酸激酶(CK)在診斷AMI比上面幾個酶更早出現增高,特異性也高,此酶已取代ALP成為世界範圍內測定次數最多的酶。

診斷酶檢驗酶是否異常的試劑
診斷酶英文名:TAPS (Free Acid)20世紀初臨床就開始測定體液中的酶來診斷疾病,如Wohlgemuth早在1908年就測定尿液澱粉酶(AMY)以診斷急性胰腺炎;30年代臨床測定鹼性磷酸酶(ALP)用於診斷骨骼疾病,隨後發現不少肝膽疾病特別在出現梗阻性黃疸時此酶常明顯升高。以人體內某種酶的各項指標是否異常來診斷疾病,被利用的酶被稱為診斷酶。

發展歷史

但在50年代以前,酶測定在檢驗科常規工作中只占很少一部分。診斷酶學的真正發展還是從50年代用分光光度法建立了連續監測酶活性濃度方法開始,它可以測定不少用舊的“固定時間法”不能測定的酶,並用於診斷疾病。結果發現乳酸脫氫酶(LD)、天冬酸氨基轉移酶(AST)和α-羥丁酸脫氫酶(HBDH)在診斷急性心肌梗死(AMI)上的靈敏度遠遠超過其他診斷方法。在60年代初又肯定了肌酸激酶(CK)在診斷AMI比上面幾個酶更早出現增高,特異性也高,此酶已取代ALP成為世界範圍內測定次數最多的酶。同時發現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AST對肝炎診斷不僅敏感度高,而且早在肝炎黃疸前期就明顯升高。這些成就引起了當時臨床和實驗室工作者廣泛的興趣和注意,先後進行了大量臨床和實驗工作,嘗試和評價過成百種酶測定的臨床意義,其中十種左右酶已成為檢驗科常用的重要測定項目。

套用現狀

酶學在臨床診斷與治療中的套用發展非常迅速,現已分別發展為醫學中的兩個新領域,即診斷酶學和治療酶學,利用測定酶活性的方法進行疾病的診斷是現代醫學中一個引人注目的領域,目前已有近百種酶實驗可用於臨床診斷,臨床酶學的發展,主要是人們已認識到某些疾病發病過程中酶活性必然發生改變這一客觀事實,使許多酶的測定用於常規檢測,目前臨床診斷酶學的套用一般是對酶的總活性的測定,在國內、外市場上已有相應的試劑盒出售,但同功酶檢測技術的套用在國內臨床檢驗中依然極為有限。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