訶梨跋摩

訶梨跋摩,梵Harivarman,公元三、四世紀間印度佛學思想家,意譯師子鎧、師子胄,為《成實論》的作者。

介紹

佛教專有名詞
(梵Harivarman)
佛滅後九百年左右的印度佛學思想家。意譯師子鎧、師子胄。為《成實論》的作者。生於中天竺婆羅門族。幼時神悟秀俊,曾入數論派之門研習。除通吠陀外,亦精陰陽、奇術。後對數論有所不滿,便脫離數論派,從薩婆多部沙門鳩摩羅馱出家。鳩摩羅馱甚加器重,授以迦旃延之《發智論》。跋摩遂潛心鑽習,功不踰月便通其文義。然覺其論旨卑淺,非佛化之本源,遂潛心修習三藏。
時摩訶僧祇部有一僧駐錫巴連弗,遵奉大乘。師乃前往師事之。深究幽旨數年,於是博引百家眾流之談,以檢經奧通塞之辯,淘汰五部,商略異端,考核迦旃延,斥其偏謬,作《成實論》二十卷,計二0二品。此論隨即在佛學界廣為流行,師乃名震摩揭陀國。
又,師嘗奉摩揭陀國王之命,論破勝論外道,而被奉為國師,獨步當時。

附屬檔案

印順《說一切有部為主的論書與論師之研究》第十一章第五節(摘錄)
《成實論》主訶黎跋摩,譯義為‘師子鎧’,或‘師子胄’。玄暢的《訶黎跋摩傳》說︰‘佛泥洹後九百年出。’僧睿的〈成實論序〉說︰佛‘滅度後八百九十年’;嘉祥與均正,都是承用此說的(嘉祥《大乘玄論》作七百年,應是訛寫)。依古代的傳說,訶黎跋摩比‘八百年出世’的提婆(Arydeva)遲一些。《薩婆多部記》,訶黎跋摩列於婆藪盤頭(Vasubandhu)以前。所以,訶黎跋摩為提婆與(古)世親間的大師。依北方第二期所傳的佛滅年代(佛滅為西元前540頃)來推算,訶黎跋摩為西元三、四世紀間的大師。
訶黎跋摩是中天竺人,為鳩摩羅陀(Kuma^rara^ta)弟子,如說︰‘罽賓小乘學者之匠鳩摩羅陀上足弟子。’‘為薩婆多部達摩沙門究摩羅陀弟子。’
這位鳩摩羅陀,傳說為薩婆多部,所以有人以為,不是經部本師鳩摩羅陀,而另有其人。然在實際上,《成實論》是經部異師;而鳩摩羅陀,也見於《薩婆多部記》。所以,雖說薩婆多部鳩摩羅陀,仍不妨是經部本師。譬喻師本為說一切有部的一系;鳩摩羅陀是譬喻師獨立而成經部的創始者,被推為經部本師,而自己從薩婆多部中來。那末,說他是薩婆多部,有什麼不對呢?從傳說的時代來說,訶黎跋摩還不能是鳩摩羅陀及門弟子,如說是經部譬喻系的學者,就差不多了。從西方傳來中國的傳說,每以思想的承受為及門弟子;古代的傳說,是不能過於拘泥的。窺基說︰‘成實論師名師子胄,本於數論法中出家。’這並無古代的傳說為據,也與《傳》說的‘跋摩抽簪之始,即受道吾黨’(說一切有部)不合。這不過因論義的部分相合,而作出這樣的推論。玄奘門下,慣常作此等說,如說清辯(Bhavya)‘外示僧佉之服’。
《訶黎跋摩傳》,有幾句重要的話,如《傳》說(大正55·78c)︰‘時有僧祇部僧,住巴連弗邑,並遵奉大乘,雲是五部之本。(中略)要以同止。遂得研心方等,銳意九部。’
巴連弗邑(Pat!riputra),就是華氏城。這是笈多(Gupta)王朝的首都;那時也就是笈多王朝創立的前後。訶黎跋摩不滿說一切有部的法相,離開北方而回到華氏城,與僧祇部──大眾部的僧眾共住,進一步而研究方等──大乘。大眾部多數是兼學大乘的。訶黎跋摩學出於北方,而能不為說一切有系──論宗與經部所拘,貫通大眾、分別說系,直接大乘;從這修學的歷程中,可以得到適當的解說。據《傳》說︰訶黎跋摩曾難破勝論外道,而受到當時國王的尊敬。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