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承天寺尋張懷民

記承天寺尋張懷民

蘇軾的《記承天寺夜遊》被後人譽為“寫月色的絕唱”,表達的感情是微妙而複雜的,貶謫的悲涼,人生的感慨,賞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閒都包含其中。作者“解衣欲睡”的時候,“月色入戶”,於是“欣然起行”,月光難得,不免讓人欣喜。可是沒有人和自己共同賞月,只好去找同樣被貶的張懷民,這裡面有多少貶謫的悲涼與人生的感慨呀!兩人漫步中庭,又是悠閒的。自比“閒人”,則所有意味盡含其中。

原文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 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於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

注釋

1、承天寺:在現在湖北黃岡南。
2、元豐六年:即公元1083年。元豐,宋神宗年號。
3、念無與為樂者:想到沒有可以交談取樂的人。念,想到,考慮。與為者樂,共同遊樂的人。
4、張懷民:作者的朋友。名夢得,字懷民,清河(今河北清河人)。元豐六年也被貶到黃州,寄居承天寺。
5、遂:於是,就。
6、寢:入睡。
7、相與步於中庭:一同走到庭院中,相與,一同,共同。
8、庭下如積水空明:意思是月色灑滿庭院,如同積水自上而下充滿院落,清澈透明。
9、如積水空明:好像積水清澈透明。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10、藻、荇(xìng):泛指水草,水草總稱。荇,一種多年水生草,葉子像心臟形,面綠背紫,夏季開黃花。
11、蓋:承接上文,解釋原因,表示肯定,相當於“大概”這裡解釋為“原來是”。
12、閒人:這裡是指不汲汲於名利而能從容流連光景的人。蘇軾這時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這是一個有職無權的官,所以他自稱閒人。在句中譯為清閒的人,或有著閒情雅致、高雅志趣的人。
13、但少閒人:只是缺少清閒的人。但,只是。閒人,清閒的人。
14、耳:罷了。

譯文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的夜晚,(我)脫下衣服準備睡覺時,月光照進堂屋的門戶,(於是)我很高興地起來走動。想到沒有(可以)一起交談取樂的人,於是我就到承天寺去找張懷民。張懷民也沒有睡,我們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 庭院的地面上,月色如積水般清澈透明,水中有的水草縱橫交錯,原來是月光下竹子和柏樹枝葉的影子。哪一個夜晚沒有月光?哪個地方沒有竹子和松柏?只是缺少像我們兩人這樣的清閒的人罷了。

賞析

蘇軾自己評論他的文學創作,有一段話很精闢:
吾文如萬斛泉源,不擇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汩,雖一日千里無難。及其與山石曲折,隨物賦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於所當行,常止於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其他,雖吾亦不能知也。(《文說》)
這段話,可與他的另一段話相補充:“夫昔之為文者,非能為之為工,乃不能不為之為工也。山川之有雲霧,草木之有華實,充滿勃鬱而見於外,夫雖欲無有,其可得耶?”(《江行唱和集序》)
這裡最重要的一點是:文,是“充滿勃鬱”於內而不得不表現於外的東西。胸有“萬斛泉源”,才能“不擇地皆可出”;胸中空無所有,光憑技巧,就寫不出好文章。蘇軾的確是胸有“萬斛泉源”的大作家。就其散文創作而言,那“萬斛泉源”溢為政論和史論,濤翻浪涌,汪洋浩瀚;溢為遊記、書札、序跋等雜文,迴旋激盪,煙波生色。
《記承天寺夜遊》這篇文章只有84個字,從胸中自然流出,“行於所當行”,“止於不可不止”,無從劃分段落。但它不是“在平地”直流的。只有幾十個字,如果“在平地”直流,一瀉無餘,還有什麼韻味?細讀此文,雖自然流行,卻“與山石曲折”,層次分明。“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這像是寫日記,老老實實地寫出年月日,又寫了個“夜”字,接下去就應該寫“夜”里乾什麼。究竟乾什麼呢?“解衣欲睡”,沒有什麼可乾的。可就在“解衣”之時,看見“月色入戶”,就又感到有什麼可幹了,便“欣然起行”。乾什麼呢?尋“樂”。一個人“行”了一陣,不很“樂”,再有一個人就好了;忽而想起一個可以共“樂”的人,就去找他。這些思想和行動,是用“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幾句表現出來的。尋見張懷民了沒有,尋見後講了些什麼,約他尋什麼“樂”,他是否同意,在一般人筆下,這都是要寫的。作者卻只寫了這么兩句:“懷民亦未寢,相與步於中庭。”接著便寫景: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積水空明,寫月光的清澈透明,藻荇交橫寫竹柏倒影的清麗淡雅,作者以高度凝練的筆墨,點染出一個空明澄澈,疏影搖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文思如滔滔流水,“與山石曲折”,至此當“止於不可不止”了。“止”於什麼呢?因見“月色入戶”而“欣然起行”,當止於月;看見“藻、荇交橫”,卻原來是“竹、柏影也”,當止於“竹柏”;誰賞月?誰看竹柏?是他和張懷民,當止於他和張懷民。於是總括這一切,寫了如下幾句,便悠然而止:
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
寥寥數筆,攝取了一個生活片斷。敘事簡淨,寫景如繪,而抒情即寓於敘事、寫景之中。敘事、寫景、抒情,又都集中於寫人;寫人,又突出一點:“閒”。入“夜”即“解衣欲睡”,“閒”;見“月色入戶”,便“欣然起行”,“閒”;與張懷民“步於中庭”,連“竹柏影”都看得那么仔細,那么清楚,兩個人都很“閒”。“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冬夜出遊賞月看竹柏的,卻只有“吾兩人”,因為別人是忙人,“吾兩人”是“閒人”。結尾的“閒人”是點睛之筆,以別人的不“閒”反襯“吾兩人”的“閒”。惟其“閒”,才能“夜遊”,才能欣賞月夜的美景。讀完全文,兩個“閒人”的身影、心情及其所觀賞的景色,都歷歷如見。
(選自《閱讀和欣賞》,北京出版社1987年版,有刪節)

作者簡介

蘇軾(1037~1101),宋朝人,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諡號文忠,享年66歲。南宋高宗朝乾通6年,贈太師,追諡號“文忠”。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山)人,,與其弟蘇轍和其父蘇洵,弟弟蘇轍合稱為“三蘇”。是著名的文學家,書畫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

一。他與他的父親蘇洵(1009~1066)、弟弟蘇轍(1039~1112) 皆以文學名世,世稱“三蘇”;與漢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齊名。“三蘇”為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時期八大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稱,即唐代的韓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蘇洵是蘇軾.蘇轍的父親,蘇軾是蘇轍的哥哥)、王安石、曾鞏。 (分為唐二家和宋六家)中的三位,作品有《東坡七集》《東坡樂府 》等。在政治上屬以司馬光為領袖的舊黨,王安石變法後,認為新法並非不符合實際,故又支持新黨。蘇軾的失意與他的政治選擇有很大關聯
蘇軾學識淵博,多才多藝,在書法、繪畫、詩詞、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詣。他的書法與蔡襄、黃庭堅、米芾合稱“宋四家”;善畫竹木怪石,其畫論,書論也有卓見。他是北宋繼歐陽修之後的文壇領袖,他傑出的散文作品標誌著從西魏發端、歷經唐宋的古文運動的勝利結束,散文與歐陽修齊名合稱“歐蘇”;詩歌與黃庭堅齊名,合稱“蘇黃”;他的詞氣勢磅礴,風格豪放,一改詞的婉約,與南宋辛棄疾並稱“蘇辛”,共為豪放派詞人。
蘇軾的《記承天寺夜遊》是選自《東坡志林》卷一。蘇軾的著名詩還有《江城子》,《定風波》等。蘇軾是父親蘇洵的第五個兒子,嘉祐二年(1057)與弟轍同登進士。授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府判官。熙寧二年(1069),父喪守制期滿還朝,為判官告院。與王安石政見不合,反對推行新法,自請外任,出為杭州通判。遷知密州(今山東諸城),移知徐州。元豐二年(1079),罹“烏台詩案”,責授黃州(今湖北黃岡)團練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簽書公文。哲宗立,高太后臨朝,被復為朝奉郎知登州(今山東蓬萊);4個月後,遷為禮部郎中;任未旬日,除起居舍人,遷中書舍人,又遷翰林學士知制誥,知禮部貢舉。元祐四年(1089)出知杭州,後改知潁州,知揚州、定州。元祐八年(1093)哲宗親政,被遠貶惠州(今廣東惠陽),再貶儋州(今海南儋縣)。徽宗即位,遇赦北歸,建中靖國元年(1101)卒於常州(今屬江蘇),年六十六,葬於汝州郟城縣(今河南郟縣)。

寫作背景

本文寫於宋神宗元豐六年(1083年),當時,作者被貶謫到黃州已經有四年了。元豐二年七月,御史李定等摘出蘇軾的有關新法的詩句,說他以詩訕謗,八月,將他逮捕入獄。經過長時間的審問折磨,差一點丟了腦袋。十二月作者獲釋出獄,被貶謫到黃州任團練副使,但不得“簽書公事”,也就是說做著有職無權的閒官。在這種情況下,作者寫了這篇短文,對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繪,真實的記錄了他當時生活的一個片段。

分層賞析

全文分三層,第一層敘事。首句即點明事件時間“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時蘇軾因“烏台詩案”被貶至黃州為團練副史已經四年了。這天夜裡,月光照入他的房間,作者本欲就寢,怎奈被這美好的月色所迷,頓起雅興,但想到沒有同樂之人,遂動身去不遠的承天寺尋張懷民。張懷民和蘇軾一樣,亦是被貶至黃州來的貶官,他和蘇軾的友誼相當篤厚。當晚,張懷民也還未睡,於是二人一起來到院子中間散步。這一層敘事,樸素、淡泊而有自然流暢。
第二層寫景。作者惜墨如金,只用十八個字,就營造出一個月光澄碧、竹影斑駁、幽靜迷人的夜景。讀者自可以發揮想像:月光清朗,灑落庭中,那一片清輝白茫茫一片好似積水空潭一般,更妙的是,“水”中還有水草漂浮,遊蕩,於是乎恍恍然便如仙境一般了。作者的高妙之處在於,以竹、柏之影與月光兩種事物互相映襯、比擬、比喻手法精當,新穎,恰如其分地渲染了景色的幽美肅穆。
第三層便轉入議論。作者感慨到,何夜無月,何夜無竹柏,可是有此閒情雅致來欣賞這番景色的,除了他與張懷民外,恐怕就不多了,整篇的點睛之筆是“閒人”二字,蘇軾謫居黃州,“不得簽書公事”,所擔任的只是個有名無實的官,與儒家的“經世濟民”之理想相去甚遠,即所謂“閒人”之表層意義,它委婉地反映了蘇軾宦途失意的苦悶;從另一個方面來看,月光至美,竹影至麗,而人不能識,唯此二人能有幸領略,豈非快事!蘇軾的思想橫跨儒釋道三家,這便使他的處世態度有極大的包容性,可以說是寵辱不驚,進退自如。當然,他在逆境中的篇章更能折射出他的人格魅力!

細化賞析

“月色入戶”:寒夜寂寥,“解衣欲睡”,這當兒,月光悄悄地進了門。“入戶”二字,把月光擬人化。月光似乎懂得這位遷客的寂寞無聊,主動來與他做伴。
“欣然起行”:是作者的反應;寫出他睡意頓消,披衣而起,見月光如見久違的知心朋友,欣然相迎。一個被朝廷所貶謫的“罪人”,我們可以想見他這時交遊斷絕、門庭冷落的境況;只有月光毫無勢利之情,在寂寥的寒夜裡,依然來拜訪他。四字寫出了作者的喜悅和興奮。
“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作者與張懷民的關係之好,首先想到了張懷民。
“懷民亦未寢,相與步於中庭。”:作者與張懷民心有靈犀,及其友情之深厚。
“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耳。”
——它包含著作者宦海沉浮的悲涼之感和由此領悟到的人生哲理,在痛苦中又得到某些安慰。最後一句至少有兩層意思:一是對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趨炎附勢,奔走鑽營,陷入那茫茫宦海而難以自拔,何曾得暇領略這清虛冷月的仙境?二是表現了作者安閒自適的心境,當然其中也透出了自己不能為朝廷盡忠的抱怨。

擴寫練習

在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晚上,我解開衣服剛想躺下睡覺,突然看到皎潔的月光很淡很淡的照在窗戶上映射進來。突然一下子間似乎想到什麼,急穿上鞋子,穿好衣服,往承天寺去。路上心裡想著,最近的日子中太過無聊,沒有可以交談的朋友,今天一下子就想到了以前跟我同樣遭遇的張懷民。走到寺門口有兩個和尚走了出來“施主,請問你想找誰?”我停頓一下,深情淡定的回了:“我來找張懷民!”和尚恭敬的回答:“施主請進”
我走進寺中,看到懷民的房間也未熄燈,徑直朝前走去。輕輕敲門,只看到房間的身影朝門口走來,打開門後,也是呆了一下,微笑示意之後,張懷民收拾衣服,和我一起在院子裡漫步。
我們一起在院裡走著抬頭看到天空中灰暗一片,有一點星星掛在遠方,最耀眼的哪個月亮也安安穩穩的掛在天上。我不禁感嘆:“哎,懷民兄,今晚的月亮多么皎潔,又不禁讓我想到了從前。”我臉上浮現了淡淡的傷感,悲痛。懷民定定看向月亮,支聲到:“誰說不是呢?如此景色怎能不令人傷心!想到家中還有年過80的老母就很擔憂,不知她現在過的好不好。我聽完之後,也不斷搖頭,似乎這么無可奈何,說道:“家中有妻兒老小,叫我如何放心,也更是思念著家鄉的土地,如今被貶至此,我只能與你發泄心中思鄉思親之情。”懷民點頭。我們坐在庭中,找來酒杯,一同在月光下喝酒。
水裡的植物縱橫交錯,漂浮不定,那些竹子,松柏也倒影在水光中。我們都不禁感嘆著:“哪個地方沒有月亮,哪個地方沒有這樣的竹子,松柏。只是少了現在像我們這樣的閒人而已。”
談到這而,我們更是對現在的宋朝皇帝,百姓談論一番,懷民嘆息:“我們閒來無事,卻得不到朝廷重用,被貶官至此,渴望報效朝廷卻是有心無力!可悲!可悲!”我們心中都黯然傷神。
我們坐起身來,突然想往湖邊散步,走在路上,看到了這片江山現在的處境,不禁感慨,不能為國出力,實乃大不幸。

學習文本

1.作者為什麼會想著夜裡去寺廟遊玩呢?
因為月色很美,“月色入戶”所以“欣然起行”
2.文中哪些句子表達了作者的情感?
“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寂寥苦楚,見月排遣“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耳。”——它包含著作者宦海沉浮的悲涼之感和由此領悟到的人生哲理,在痛苦中又得到某些安慰。最後一句至少有兩層意思:一是對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趨炎附勢,奔走鑽營,陷入那茫茫宦海而難以自拔,何曾得暇領略這清虛冷月的仙境?二是表現了作者安閒自適的心境,當然其中也透出了自己不能為朝廷盡忠的抱怨。
3.夜遊過程中,作者的心情有怎樣的變化?
“欣然”欣喜之情 “念無與為樂者”有點遺憾 “遂”、“尋”急切、激動......“相與步於中庭”從容 閒適
4.總結
作者以詩一樣的筆觸描繪了月色之美,創造了一個清冷皎潔的意境。它好像一首清冷的月光曲,每一個音符都閃耀著銀色的寒光,都傾訴著作者皎潔而悲涼的情懷。(殘夢徒天獻上~~)

以詩譯詩

晚風輕輕
微微吹臨
顫動著這周遭的景物
側耳傾聽
似乎是天籟之佳音
我正想解衣就寢,
上床安睡就盼望著一個美夢的來臨呀!
真想不到那如霜如碧的月光,脈脈含情
悄悄的透進窗紗,一眼晶瑩
不禁令我意念迷盈
又從夢鄉邊緣乍醒
於是,只好挺起腰身
想想這良辰美景
該與誰共享共分
才不會任它空來虛設,辜負良辰
走著,走著
就來到了承天寺
找找老友張懷民吧!
想不到他也還未就寢
就邀他來
攜手同行,共賞良辰月景
懷民,懷民……
難道你不為此刻觸景生情
瞧,這庭院積水空明
看那松柏竹影
真像水中交橫的一片藻荇
滌盪著你我的心靈
啊!
何時沒有月亮?
何處沒有竹柏?
懷民,懷民
如果沒有兩顆默契的心
又怎能孕育這份純真悠雅的閒情
我倆
真不愧是神仙的化身!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