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畫經濟體制

計畫經濟體制

計畫經濟體制(Planned Command Economy)簡稱計畫經濟Planning Economy。計畫經濟體制在中國早已被廢止,但是對計畫經濟被廢止的原因仍然值得研究。鄧小平指出:“計畫經濟不等於社會主義,資本主義也有計畫;市場經濟不等於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但是大部分人沒有深入理解這句話的含義。通過對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的關係的研究發現,原來計畫經濟是一種不利於生產力發展的、帶有自然經濟色彩的、落後的經濟體制。

(圖)計畫經濟體制計畫經濟體制

計畫經濟體制(Planned Command Economy)簡稱計畫經濟Planning Economy。計畫經濟體制在中國早已被廢止,但是對計畫經濟被廢止的原因仍然值得研究。鄧小平指出:“計畫經濟不等於社會主義資本主義也有計畫;市場經濟不等於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但是大部分人沒有深入理解這句話的含義。通過對實體經濟虛擬經濟的關係的研究發現,原來計畫經濟是一種不利於生產力發展的、帶有自然經濟色彩的、落後的經濟體制。

來源

“計畫經濟”體制這個概念出自弗拉基米爾·伊里奇。伊里奇先生在1906年寫的《土地問題和爭取自由的鬥爭》中說道:

“只要存在著市場經濟,只要還保持著貨幣權力和資本力量,世界上任何法律也無力消滅不平等和剝削。只有實行巨大的社會化的計畫經濟制度,同時把所有的土地、工廠、工具的所有權轉交給工人階級,才能消滅一切剝削。”

這話說了兩層意思。第一層意思表達了一個殘酷的現實;第二層意思表達了一個輝煌的夢想。

在殘酷的現實中,帝國主義演繹成為超帝國主義(如考茨基曾經預言的那樣),制定規則,避免戰爭,開始解決絕對貧困問題。 

但世界上一部分人為了實現那個輝煌的夢想,先後破裂了第三第四國際,有了爭奪利益的各類戰事,如布達佩斯、布拉格、仰光等,曾經演義過的異國坦克進駐,以及科索沃與阿族之爭,等等;也有了上百萬上千萬人的流血,如史達林的肅反,波爾布特的清洗,等等。

列寧曾經自詡:俄羅斯人是世界上最富首創精神的民族。這話說得極是。

俄羅斯人,由彼得大帝開始,率先推行了西方化的政治制度,那時,貴族與宮廷官員們紛紛學習法國話(《戰爭與和平》開頭就是一大段法國話),上行下效,從未有人說是崇洋媚外什麼的。葉卡捷琳娜時代,又有了農奴解放運動,這是一個國家自行解決國內矛盾的偉大舉措。隨後,俄國有了資產階級革命的偉大嘗試,二月政府的成立,脆弱而又純潔。接下來,列寧領導了人類歷史上從未有過的十月革命,建立了人類歷史上第一個蘇維埃國家,實行了人類歷史上從未實行過的計畫經濟制度。最後,因為種種原因,蘇聯解體,在驚心動魄的“休克療法”中,埋葬了計畫經濟制度。

簡介 

(圖)計畫經濟體制計畫經濟體制

計畫經濟體制相對與市場經濟體制,是指一種建立在市場經濟基礎上的新型科學的社會經濟體系。
計畫經濟體制,顧名思義就是有規劃、計畫地發展經濟。從而避免了市場經濟發展的盲目性、不確定性等問題,給社會經濟發展造成的危害。如:重複建設、企業惡性競爭、工廠倒閉、工人失業、地域經濟發展不平衡、產生社會經濟危機等問題。

計畫經濟體制是共產主義的經濟體系,它的建立為社會經濟的發展提供科學的保證。只有實現計畫經濟這一科學體系,社會經濟才能消除資本主義市場經濟所產生的弊端,才能達到社會經濟高速、平穩和健康的發展。

計畫經濟,或計畫經濟體制,又稱指令型經濟,是對生產、資源分配以及產品消費事先進行計畫的經濟體制。由於幾乎所有計畫經濟體制都依賴於指令性計畫,因此計畫經濟也被稱為指令性經濟。解決三個基本經濟問題的是政府,所謂的三個經濟問題是指:生產什麼、怎樣生產和為誰生產。而其中大部份的資源是由政府所擁有的,並且由政府所指令而分配資源的,不受市場影響。其餘的三種經濟體系是市場經濟體系、傳統經濟體系和混合經濟體系。

計畫經濟被當作社會主義制度的本質特徵,是傳統社會主義經濟理論的一個基本原理。這種觀點的邏輯推理是:社會化大生產把國民經濟各部門連結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因而客觀上要求它們之間保持一定的比例關係。

發展過程

19世紀40年代,馬克思和恩格斯研究了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在18世紀三大空想社會主義者的思想成果上,創立了科學社會主義學說。科學社會主義的誕生以1848年《共產黨宣言》的發表為標誌。馬克思所闡述的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具有以下特徵:在經濟結構方面實行純粹單一的全社會所有制(即100%公有制);商品經濟將消亡,一切勞動產品將成為社會統一分配的對象;經濟運行形式方面由一個社會中心用統一的國民經濟計畫來配置社會資源,組織整個社會的生產、分配和消費(即100%計畫經濟)。

科學社會主義首先在俄羅斯得到了運用。列寧領導十月革命取得勝利,接著建立了第一個社會主義政權蘇聯。蘇聯經濟體制採用了高度的全民所有制和高度集中的計畫經濟,長期優先發展重工業特別是國防工業,依靠高能耗、高原材料消耗、高人力投入、粗放型發展,在蘇聯建國初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並在二戰中依靠軍事工業取得了勝利。從此,馬列主義被奉為社會主義陣營的寶典。

毛澤東領導的中國共產黨同樣在馬列主義的指導下奪取了政權。建國後,我國對如何建設社會主義國家的理解是完完全全的空白,基本上是全盤照搬蘇聯模式。在抗美援朝和國民經濟初步恢復後,毛澤東提出了“一化三改”的過渡時期總路線,即“社會主義工業化”、“改造農業”、“改造手工業”、“改造資本主義工商業”。到1957年第一個國民經濟五年計畫完成的時候,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基本建立起了公有制占絕對統治地位的100%計畫經濟體制。

由於種種原因,毛澤東的左傾思想逐漸占了上風,並先後發動了“大躍進”和“文化大革命”,中國經濟陷入徹底的混亂與倒退,但從本質上說,仍是一種完全的計畫經濟體制。

十一屆三中全會後,中國開始實行改革開放,鄧小平和陳雲在1979年首次提到了計畫經濟和市場經濟並不矛盾的概念。

1984年中共十二屆三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確立了在公有制基礎上的“有計畫的商品經濟”。

1993年中共十四屆三中全會通過了《關於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勾畫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框架。

1995年中共十四屆五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九五”計畫和2010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提出:實現奮鬥目標的關鍵之一是經濟體制從傳統的計畫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變。

自此,“計畫經濟體制”逐漸淡出歷史舞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逐漸深入人心,國家用巨觀調控的手段對市場經濟進行調節。

優點

計畫經濟體制的最大優點
1、所有的人都有工作。
2、不象市場經濟那樣嚴重消耗自然資源的,是一種環保經濟。
3、貧富差距不象市場經濟那樣嚴重,身份等級差別也較小。

雖然計畫經濟尚未摸索出形成價格的最佳機制,但隨著計算機技術(如MIS,ERP,網路投票)等的發展,計畫經濟很可能得以成功運行,迄今人類在這方面的實踐不僅不足以否定其存在和發展的可能性,相反為其更好的發展留下了寶貴的經驗和教訓。

計畫經濟是指在生產資料公有制的基礎上,根據社會主義基本經濟規律和國民經濟有計畫按比例發展規律的要求,由國家按照經濟、社會建設與發展的統一計畫來管理國民經濟的社會經濟制度。計畫經濟是社會主義經濟的一個基本特徵。實行計畫經濟,必須從國民經濟實際情況和自然資源特點出發,根據社會主義建設的需要,有計畫地安排國民經濟各部門之間的發展比例關係,合理地分布生產力,有效地利用人力、物力、財力,搞好生產與需要之間的平衡,促進國民經濟協調發展,以滿足國家建設和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生活的需要。我國從1990年初期開始,就逐步從計畫經濟走向市場經濟。

獲得成功的條件

1、要有全面、準確、快速和及時的信息收集、加工和傳達系統。
2、勞動者和管理人員要有勞動和工作的積極性。
3、生產經營者要有決策權。
4、不允許無償侵占他人的勞動成果。

存在的弊端

實行公有制就要強制地剝奪一切人的生產資料;實行計畫經濟,就要求人們有高度的紀律性和螺絲釘精神,服從分配按計畫完成工作;基本人群要終其一生在一個單位工作和生活,以便於安排工作計畫和生活物資的供應計畫。生產單位和科研單位要按照五年計畫所規定的項目進行生產和科學研究,必須按計畫使用資金。在前後兩個五年計畫中間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新發現和新發明,要在制訂下一個五年計畫時考慮是否納入計畫安排資金。

適應公有制和計畫經濟的國家,必須是中央高度集權的、有龐大官僚機構來制定和執行經濟計畫、有強大的武裝力量來鎮壓一切反抗言行的國家。這樣的政治體制與人類追求自由和人權的本性相矛盾,就要求人們長期進行思想改造,要求人們做黨的‘馴服工具’,‘一生交給黨安排’。這樣就使人們長期生活在極端壓抑之中;國家機構越龐大,關係越複雜,辦事效率越低。關係人民的事情長年累月得不到解決。這樣就使人們生活在層層累積的不滿之中。生活在壓抑和不滿中的人們的積極性是可想而知的。中央集權國家的官吏必然是選拔的,因此結黨營私貪污腐敗越演越烈在所難免。權力的高度集中極易產生剛愎自用、昏庸無道、為所欲為、亂殺無辜的獨裁者。這些都在這些年的社會主義實踐中出現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