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語行為理論

言語行為理論

言語行為理論(Speech act theory),言語行為理論是語言語用研究中的一個重要理論。它最初是由英國哲學家約翰。奧斯汀在20世紀50年代提出的。根據言語行為理論,我們說話的同時是在實施某種行為。根據言語行為理論,說話者說話時可能同時實施三種行為:言內行為,言外行為和言後行為。

基本簡介

言語行為理論言語行為理論

言內行為

(Locutionary Act)是說出詞、短語和分句的行為,它是通過句法、辭彙和音位來表達字面意義的行為。

言外行為

(Illocutionary Act)是表達說話者的意圖的行為,它是在說某些話時所實施的行為。

言後行為

(Perlocutionary Act)是通過某些話所實施的行為,或講某些話所導致的行為,它是話語所產生的後果或所引起的變化,它是通過講某些話所完成的行為。

發展

美國的哲學 語言學家

約翰.舍爾

(Searle)對言語行為有了深入的探討,參考實施言外行為的恰當條件(準備條件、誠意條件、命題內容條件、根本條件)對言語行為間接指令進行分類。對實施間接指令的各種方式即“指令”這一行為所涉及的幾個因素出發考慮:說話人(發出指令者)、聽話人(指令對象)和說話人想要聽話人去做的動作。例如,在餐桌上請別人遞一下鹽瓶,可以有以下各種間接的形式。

以說話人為出發點:

a)陳述願望 I would like you to pass me the salt.

b)詢問願望 * Would I like you to pass me the salt?

聽話人為出發點:

1a)陳述能力 You can pass me the salt.

1b)詢問能力 Can you pass me the salt?

2a)陳述意願 You want to pass me the salt.

2b)詢問意願 Would you mind passing me the salt?

3a)陳述將來的動作 You will pass me the salt.

3b)詢問將來的動作 Will you pass me the salt?

以動作為出發點:

a)陳述理由 The soup is not salty enough.

b)詢問理由 Wouldn't it be a good idea if we add some salt to the soup?

他把言外行為分為五類,每一類行為都有一個共同的、普遍的目的。這五大類是:闡述類:陳述或描述說話者認為是真實的情況;

指令類:試圖使聽話者做某些事情;

承諾類:說話者自己承諾未來要有一些行為。

表達類:表達對某一現狀的感情和態度。

宣告類:通過說話引起驟變。

每一類中的行為都有同樣的目的,但具有同樣目的的言外行為可能具有不同程度的言外之力。

評價結果

有部分學者,如斯珀伯和威爾遜(Sperber Wilson,1986a) ,對言語行為理論提出了不同看法。

言語行為理論言語行為理論

他們認為,言語行為理論根本沒有存在的必要性,因而對列文森(Levinson,1983:226)的觀點,既“言語行為與前提、含意一樣,是任何普通語用學理論必須解釋的主要現象”,提出了質疑並指出“言語行為理論家們關注的大量現象對語用學來說沒有特殊興趣”(Sperber Wilson,1986a:243)。

20世紀90年代初期,托馬斯(Thomas,1995)詳細地分析了奧斯汀的言語行為理論以後指出,該理論之所以對語言學界產生巨大的影響,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的原因:

A.在真值條件語義學受到挫折時推出《如何以言行事》一書顯得很及時;

B.他的觀點清楚易懂;

C.雖然他對自己的觀點前後作過改變,但他的作品始終保持一條連貫的思想主線;

D.他提出的很多問題至今仍是語用學研究的重要課題。

不足與問題

施為假設問題

言語行為不僅可以敘事、指事,還可以行事,傳遞語用用意或施為用意。不管話語中的施為用意是顯性的或隱形的,凡是認為施為用意總可以通過施為句表現的觀點,就是施為假設(Sadock,1988年)。

可見,持這一假設的學者認為,施為句包含或者隱含施為動詞、主語為第一人稱單數。然而,只有施為動詞假設存在以下三方面的不足:

A.存在可以將施為動詞與其它動詞區分開來的形式或語法手段;

B.施為動詞的出現不一定能保證某一行為的實施,如儀式性施為句和協作性施為句,就受必要的合適條件的限制,否則便不能以言行事,元語言施為句也會產生類似問題;

C.沒有施為動詞同樣可以以言行事。

這一假設受到了 間接言語行為的直接挑戰。這為後來 塞爾提出間接言語行為理論奠定了基礎。

社會文化特徵問題

言語行為理論可以解釋句法學、真實條件語義學等無能為力的很多語言現象。可見,言語行為理論的貢獻是不可否認的,但任何理論又都存在不完備性。

在一定程度上,奧斯汀與塞爾都堅持言語行為的規約性或慣用性,但塞爾同時強調了意向性(intentionality)。他認為,禮貌是使用間接言語行為(比如“請求”)最重要的動因,不過他忽略了影響言語行為禮貌程度的社會文化特徵。

Koyama(1997年)對此提出了批評意見,並認為言語行為的基礎“說話人”和“聽話人”這樣的概念也具有文化特色,以致在人類交往和語言使用中不同文化背景的說話人和聽話人會表現不同的特徵。

羅薩多(Rosaldo,1982年)認為,言語行為理論忽略了重要的情景和文化因素對語言使用的制約作用。知道怎樣說話就等於如何以言行事,以及何時以言行事。以此為據,他反對塞爾將言語行為劃分為:斷言類、指令類、承諾類、表達類、宣告類等),因為這樣的分類不是語言使用中跨文化分類(cross-cultural typology)的基礎。

同時,在分析了除英語以外的其他語料以後,

威爾日比卡

(Wierzbicka,1985年)指出,許諾、命令、警告等言語行為在英語裡是通過常規方式實施的,而在有的語言中則具有文化依附性,因而應該強調言語行為的文化特殊性。

制約條件問題

在對言語行為進行評論時,

梅伊

(Mey,1993年)也認為,應該將言語行為與人們所處的社會語境(societal contexts)結合起來。進而,他提出從社會和語言兩個角度考察的“語用行為”(pragmatic act)這一概念。

從社會的角度看,言語行為應該涉及一定的社會制約條件,比如說話人接受的特殊教育、年齡、性別、職業等,這些制約因素就構成了交際中人們背景信息的一部分。

從語言學角度而言,

梅伊

關注的是可以用來實施某一語用行為的語言形式,也既使用什麼樣的語言以及語言形式去設施語用行為。

維索爾倫

(Verschuern,1999年)看來,這就是語言順應性(adaptability)問題。言語行為是語用行為的一部分,其理解需要依靠語境條件和交際目的。因而,語用行為是受語境條件制約的、是順應性行為。語境包含了社會習俗、文化、社會結構,或者合適條件。

在這一觀點支持下,

梅伊

認為以前的言語行為理論就不能對言語行為的社會基礎進行解釋。

言語行為理論英文介紹

Speech act theory is an important theory in the pragmatic study of language. It was originated with the British philosopher John Austin in the late 50’s of the 20th century.According to speech act theory,we are performing actions when we are speaking.According to speech act theory,a speaker might be performing three acts simultaneously when speaking: locutionary act,illocutionary act,and perlocutionary act.。

a) A locutionary act is the act of uttering words,phrases,clauses. It is the act of conveying literal meaning by means of syntax lexicon and phonology.

b) An illocutionary act is the act of expressing the speaker’s intention; it is the act performed in saying something.

c) A perlocutionary act is the act performed by or resulting from saying something; it is the consequence of,or the change brought about the utterance; it is the act performed by saying something.

American philosopher-linguist John Searle classified illocutionary acts into five general types. Each type has a common,general purpose.

a) representatives: stating or describing,saying what the speaker believes to be true

eg:I have never seen the man before. / the earth is globe.

b) directives: trying to get the hearer to do something

eg:Open the window!/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the picnic with us?

c) commissives: committing the speaker himself to some future course of action

eg:I promise to come. / I will bring you the book tomorrow without fail.

d) expressives: expressing feelings or attitude towards an existing state

eg: I’m sorry for the mess I have made. / It’s really kind of you to have thought of me.

e) declarations: bringing about immediate changes by saying something

eg: I now declare the meeting open. / I fire you.

Important remark:All the acts that belong to the same category share the same purpose or the same illocutionary point,but they differ in their strength or forth.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