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金融

解析金融

《解析金融》共分7篇36章,每篇圍繞金融學的理論與實踐,比較系統地、有重點地分析了金融領域裡的重要問題。各篇內容間具有內在邏輯性,內容涉及貨幣金融概論、中央銀行、商業銀行、金融市場、金融危機、國際金融和金融監管等,每篇後面附有複習思考題,供學習時關注。書後還附有現行利率表、金融重要法規等,以供讀者參閱。

基本信息

圖書信息

書 名: 解析金融

作 者:王正國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10-3-1

ISBN: 9787010087481

開本: 16開

定價: 26.00元

作者簡介

王正國,男,1960年8月生,安徽省委黨校教育長、教授,長期從事國民經濟、金融證券、財政稅務等學科的教學和研究工作,撰寫過《金融理論與實踐》《財政與金融》《社會主義財政與信貸》等多種專著和教材。近年來,在《財政研究》《經濟世界》《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理論建設》《經濟導報》(香港)《中華企業》(香港)等刊物上發表各類論文數十篇,承擔和主持過國家級、省級以及部分金融機構課題研究(如國家開發銀行市場發展專項規劃、合肥興泰控股公司戰略規劃等)。

目錄

第一篇 貨幣、金融概論

第一章 貨幣的起源與發展

第一節 貨幣的起源

第二節 貨幣的發展

第三節 貨幣的量化管理

第二章 金融的概念和地位

第一節 金融的概念

第二節 金融的地位

第二篇 中央銀行

第三章 中央銀行的職能與地位

第一節 中央銀行的職能

第二節 中央銀行的地位

第四章 中央銀行的類型

第一節 單一央行制

第二節 複合央行制

第三節 準央行制

第四節 跨國央行制

第五章 中央銀行的業務

第一節 負債業務

第二節 資產業務

第三節 中間業務

第六章 中央銀行貨幣調控

第一節 貨幣政策目標

第二節 中央銀行貨幣調控手段

第七章 基礎貨幣與派生存款

第一節 中央銀行的基礎貨幣

第二節 派生存款與派生倍數

第八章 中央銀行的獨立性

第一節 中央銀行保持獨立性的意義

第二節 各國央行獨立性的三種情況

第三節 我國央行獨立性的表現

第三篇 商業銀行

第九章 商業銀行組織制度

第一節 單一銀行制度

第二節 總分行制度

第三節 代理行制度

第四節 銀行控股公司制度

第五節 連鎖銀行制度

第十章 商業銀行經營原則

第一節 盈利性

第二節 安全性

第三節 流動性

第十一章 商業銀行業務

第一節 負債業務

第二節 資產業務

第三節 表外業務

第十二章 我國專業銀行企業化改革

第一節 盈利性與政策性矛盾

第二節 各級政府的行政干預

第三節 我國經濟改革的順序

第十三章 商業銀行資產負債比例管理和貸款五級分類法

第一節 商業銀行資產負債比例管理

第二節 貸款五級分類法

第十四章 深化我國商業銀行改革

第一節 我國銀行業的人世承諾

第二節 深化我國商業銀行改革的舉措

第十五章 關於金融資產管理公司

第一節 金融資產管理公司的成立背景

第二節 金融資產管理公司的運作方法

第三節 金融資產管理公司的業務轉型

第四篇 金融市場

第十六章 金融市場分類

第一節 按金融業務分類

第二節 按交割期限分類

第十七章 黃金市場

第一節 建立黃金市場的意義

第二節 國際主要黃金市場

第三節 我國黃金市場的發展歷程

第十八章 外匯市場

第一節 我國外匯市場改革歷程

第二節 1994年後我國外匯市場的構成

第三節 中央銀行對外匯市場的調節

第四節 匯率變動對一國外貿和利用外資的影響

第十九章 債券市場

第一節 發行債券的意義

第二節 債券發行方式

第三節 債券付息方式

第四節 債券的信用評級

第五節 我國債券市場存在的問題

第二十章 基金市場

第一節 投資基金及其分類

第二節 發展證券投資基金的意義

第三節 投資基金的投資要領

第二十一章 股票市場

第一節 股票市場分類

第二節 我國股市的發展歷程

第三節 我國股市存在的三個主要問題

第四節 股票投資方法

第二十二章 金融市場改革的目標

第一節 建立統一開放、有序競爭的金融市場體系

第二節 逐步實現利率市場化

第五篇 全球金融危機

第二十三章 1929年美國金融大危機

第一節 危機爆發的原因

第二節 危機的啟迪

第二十四章 1989年日本金融大危機

第一節 危機爆發的原因

第二節 危機的啟迪

第二十五章 1997年亞太金融大危機

第一節 危機爆發的特點

第二節 危機爆發的原因

第三節 國際投機者打擊亞太國家金融市場的方法和過程

第四節 我國在亞太金融危機中匯率政策分析

第二十六章 2007年美國金融大危機——次貸危機

第一節 次貸危機爆發的背景

第二節 次貸危機爆發的原因

第三節 次貸危機對美國金融業的打擊

……

第十七章 全球歷次金融大危機的共同點

第六篇 國際金融知識

第二十八章 國際貨幣的制度(或體系)

第二十九章 國際金融組織

第三十章 國際收支

第三十一章 外江及匯率

第七篇 金融學其他幾個問題

第三十二章 信用形式

第三十三章 利率及決定因素

第三十四章 傾向供給的層次劃分

第三十五章 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的配合

第三十六章 金融監管

附錄

附錄一 人民幣行利率表

附錄二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人民銀行法(修正)

附錄三 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業銀行法(修正)

附錄四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銀行管理條例

附錄五 商業銀行醬充足率管理辦法

主要參考文獻

……

文摘

貨幣材料的變化是商品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開始時,作為商品交換媒介的貨幣是形態各異的實物,如貝殼、刀具、布匹等。據史料記載,我國最早的實物貨幣是貝殼,時間段大約在公元前21世紀至春秋戰國時期。用實物作為貨幣,有諸多不便之處,如體積大、價值低、不宜分割、攜帶不便等。經過社會長期的發展和選擇,金屬最終成為公認的理想幣材,因為金屬(特別是金銀)能夠彌補上述實物貨幣的不足。金屬具有各部分同質、均勻,質地堅固,不易磨損,便於分割、融合和攜帶等特點。特別是金銀,優越性更大,還具有價值量大的特點。

金屬貨幣雖然具有明顯的優越性,但它仍然有不足之處,如鑄造成本比較高、重量比較大等。因此,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和銀行(或錢莊)的出現,金屬貨幣便逐漸被可兌換金屬貨幣的銀行券(或銀票)所代替。銀行券(或銀票)實質上就是紙幣,只不過它可以兌換成金銀貨幣。可兌換的銀行券(或銀票)代替金屬貨幣既解決了鑄造成本高、重量較大的弊端,也更加便於攜帶,同時由於銀行券(或銀票)可隨時兌換為金屬(金銀)貨幣,這避免了遭受貶值的可能,所以大受人們歡迎。但是,隨著貨幣信用制度的進一步發展,人們對銀行券的需求越來越大,銀行券發行得越來越多,而金銀的數量是有限的,這樣,銀行券便漸漸發展為不能兌換金銀貨幣的純信用貨幣——紙幣了。

純信用紙幣的產生不僅是貨幣歷史發展的結果,更是商品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紙幣流通的最大優點是成本低廉、攜帶方便,最大弊端是容易造成通貨膨脹或通貨緊縮。而通貨膨脹或通貨緊縮對經濟發展的危害性是很大的,一旦政府對紙幣管理或控制不力,就會破壞經濟的正常運行。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