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雕[雕刻藝術]

角雕[雕刻藝術]

角雕,是一種藝術,包括一種是雕刻藝術,另一種是鳥類名稱。

本詞條角雕為兩類物,一種是雕刻藝術,另一種是鳥類名稱。

角雕

角雕[雕刻藝術]角雕
horn carving

犀牛等獸類的角為原料進行的雕刻和磨製,通常也指用獸角雕刻和磨製而成的雕塑工藝品。

新石器時代中國就已用獸角製成耳墜、笄、梳、匕等,造型規整,打磨光滑。漢代,大秦(古羅馬帝國)、條支(今伊拉克)等國的犀牛角經由絲綢之路傳入中國。相傳犀牛角有解毒辟邪之功能,如同毒藥接觸,則毒藥發生白沫,因而被帝王所重視,制為杯盞等器皿,以檢驗食品,從而使犀牛角雕刻成為古代角雕的著名品種。唐、宋、明各代,犀牛角除由外國使節作為禮品贈送帝王外,還流傳民間。犀牛角質地堅硬而細密,有純黑色,稱黑犀角;有純黃色,色如黃金;有帶紋理者,如黑色中帶黃色紋理,或黃色中帶黑色紋理。有的紋理宛如龍、山水、日月星辰等狀,但大多呈魚子或小米狀,稱為粟紋《續夷堅志》記載,宋孝宗腰部的佩帶為犀牛角製成,呈南極壽星像。宮廷匠師多依據犀牛角的自然形狀,雕刻酒杯,供帝王享用。清代康熙年間(1662~1722)著名匠師尤通江蘇無錫人,以雕刻犀牛角杯為名,曾征入宮廷,人稱“尤犀杯”。20世紀以來,中國角雕以牛角雕為主,產於廣西北海黑龍江哈爾濱內蒙古包頭廣東高州湖南南嶽等地。廣西北海牛角雕以蝦為傳統題材,充分利用牛角透明晶瑩的特點,使作品極為生動。

角雕

(圖)巴拿馬國徽巴拿馬國徽

角雕的學名來自希臘神話中人面鷹身的怪物,並且是巴拿馬國鳥

簡介

(圖)角雕角雕

角雕(學名:Harpia harpyja),又名哈佩雕或哈比鷹,是新熱帶界的一種鷹。它們最初是由卡爾·林奈於1758年所描述,並命名為Vultur harpyja。後來被編入自立的角雕屬中。

角雕的名字是與希臘神話的哈耳庇厄有關,哈耳庇厄是一種人面鷹身的怪物,負責將死人帶到哈底斯面前。它們是美洲中最大隻及最強壯的猛禽,很多時都棲息在熱帶低地森林的上冠層。它們也是世界上最大型的鷹之一,現存只有食猿雕較它們大。已滅絕的哈斯特鷹差不多比它們大50%。

特徵

(圖)角雕角雕

角雕的上身羽毛呈灰黑色,下身的則是白色。在胸部上至頸部有黑間。頭部呈淡灰色,有兩個冠。雄雕及雌雕外觀完全一樣。爪長達13厘米。

雌性角雕平均長108厘米,翼展闊200厘米,重6.5-9公斤。只有食猿雕及虎頭海雕有接近的身型,但角雕的翼展較短。雄雕只重約3.8-5.4公斤。

生態

(圖)角雕角雕

角雕是肉食性的,會主動捕獲獵物。其獵物主要有棲於樹上的哺乳動物,如吼猴長鼻浣熊樹懶,它們也會攻擊其他鳥類,如金剛鸚鵡。它們的爪極度強壯,可以壓住獵物,施加的壓力達4.1帕斯卡。它們也可以抓起超過其體重四分之三的物件。

角雕會在高樹上以樹枝築巢,很多時都會在南美洲最高的爪哇木棉上築巢。由於砍伐爪哇木棉在南美洲代表了惡運,所以幫助了保存它們的棲息地。每次會生兩隻蛋,蛋呈白色。每2-3年才會養大一隻雛雕。當第一隻蛋孵化後,角雕就會忽略第二隻蛋,第二隻蛋便不會孵化。雛雕出生後6個月就會換羽,但父母仍會照顧它多6-10個月。若對其巢造成騷擾或威脅它們的雛雕,它們會變得很攻擊性。

生存狀況

角雕受到砍伐及獵殺所威脅,在大部份地方,都只能短暫的見到它們。如在巴西,它們已從大西洋森林中消失,只有在偏遠的亞馬遜盆地出沒。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將角雕列為近危,而《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則指它們已接近滅絕的邊緣。游隼基金會指它們是依賴保護的物種,需要飼養放生及保護棲息地等保育工作。

外部連結

[1] 新華網 http://news.xinhuanet.com/collection/2006-07/18/content_4849066.htm

[2] 中華鑒寶網 http://www.cchicc.com/photo.php?classid=507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